因为隔三差五就有颁奖礼,所以郝运暂时没有回国,和安小曦在米果玩了一段时间。
还去了一趟海边的曼彻斯特。
郝运以为他再也不会回到这个让他难受的地方,但其实电影拍完之后就没什么感觉了。
就觉得冬天的海边曼彻斯特,如果天气好的话,蓝天白云,还有一望无际的海岸线也挺漂亮的。
接下来是第82届米果国家评论协会奖。
郝运拿到了十佳影片、最佳原创剧本两个奖项。
这种奖项都没什么含金量。
关于奥斯卡前哨站有很多种说法,有人说四大前哨站,也有人能够凑成八大,其实几大都无所谓,关键是把势头拉满。
电影《社交网络》获得了年度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改编剧本四项大奖,同时还入选了年度十大佳片之列,成为本届国家评论会奖的最大赢家。
也可以说郝运的第二战是输了。
接下来12号的第31届波士顿影评人协会奖,则是《国王的演讲》拿了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三个大奖。
而《海边的曼彻斯特》只拿到了最佳摄影。
也是一场输掉的战役。
反倒是14号的第36届洛杉矶影评人协会奖,《海边的曼彻斯特》终于时来运转。
这个奖项的创始人是当时任洛杉矶时报影评人的查理·卓别林和自由撰稿人鲁斯·巴切勒,是奥斯卡的重要风向标之一。
《海边的曼彻斯特》一举拿下四奖,成为最大赢家。
除了荣获年度最佳影片奖外,郝运再一次将份量颇重的最佳导演奖收入囊中。
然后就是最佳原创剧本和最佳摄影。
曹楯跟着郝运,凭借《海边的曼彻斯特》已经连刷两个最佳摄影奖了。
这种国外获奖的经历,哪怕奖项的含金量一般,也足以让他在国内摄影界的地位更上一层楼。
十二月份的颁奖礼就到此为止了。
其实,郝运这些天不只是参加这四个颁奖礼,隔三差五就会有颁奖礼。
比如第63届导演工会奖、第17届演员工会奖、第22届制片人工会奖、第16届广播影评人协会奖等等。
有时候一天都能去俩。
这些颁奖礼非常快速,有些甚至不需要去现场,没有任何的仪式。
当然,这样的奖自然也开不到什么好东西了。
有的给临时属性,有的给电影小论文。
只有那四场颁奖礼有些分量,郝运在这几个颁奖礼一共拿到了最佳影片*1,最佳导演*2、十佳影片、最佳原创剧本*2、最佳摄影*2,一共八个奖。
前边四个和郝运都有关系。
郝运攒到一起开宝箱,十佳影片、最佳原创剧本都开出的是论文。
而且是关于《海边的曼彻斯特》的英文论文。
这个肯定也要发表,拿去国外的媒体杂志上去发表,让他们也见识一下什么叫专业夸自己三十年。
最佳导演和最佳影片倒是给了剧本。
《大地》!
《莫娣》!
《守门员》!
郝运研究了一番,发现这三个剧本都不是什么特别牛逼的剧本,至少商业性都没有那么强。
拍出来也很难赚到什么钱,能不赔钱就不错了。
但肯定都不是垃圾剧本。
《大地》这个剧本像是一部电影版的《瓦尔登湖》,又像是一部治愈版的《海边的曼彻斯特》。
失去丈夫孩子的女主,一直陷入悲伤的深渊,她抑郁了。
她带着远离一切的心态,独自一人跑去荒无人烟的山林里生活,企图扔掉一切世俗与牵绊自生自灭。
和《海边的曼彻斯特》男主比,她一样的不幸,但是也可以说是幸运的。
在生命垂危之际遇到的猎人给了她新的生命,在之后相处的日子里,她跟着猎人学会荒野的各种生存技能,女主的伤口慢慢恢复,开始重新热爱起生活,把日子过得井井有条。
猎人因为生病去世后,她坦然面对离别,放下曾经的伤痛,再次回归社会。
这是一部自我疗愈与救赎的影片。
郝运觉得系统一定是知道自己需要这样的电影,来治愈那些被他致郁的人们。
可惜,这个剧本的质量远不如《海边的曼彻斯特》。
第二个剧本《莫娣》。
这本剧本由真人真事改编,讲述了加拿大的民间艺术家莫娣和丈夫以艺术为生的励志故事。
这是个爱情故事,但是剧本也做的催人泪下。
至于是治愈还是致郁,只能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希望观众识相点多喜欢一些。
第三个剧本《守门员》,郝运还以为是足球片。
目前,最火的足球电影国内的大概就是《少林足球》,国外有《一球成名》《美丽足球魂》等等。
然而,当郝运打开了剧本之后他立刻就傻眼了。
神特么守门员……
自从我腿残疾后,
家人们都很忌讳提起我的腿。
只有余华,他带我去踢球,让我守门。
他没把我当残疾人,
也没把我当人。
郝运看到这个梗概简直是哭笑不得,原来是这样的守门员。
这个切入点还真是清新脱俗。
第三个剧本自然就是史铁生的个人传记性电影了,郝运不知道后世会不会有这样一部电影。
但是系统还是想办法奖励给他了。
如果系统一直没有动静,郝运原本的打算是过几年等公司这些导演成长起来,而他有了空闲的时候再专注的做关于史铁生的人物传记电影。
现在既然系统给了奖励,那自然就不需要再等了。
郝运打算过段时间回到首都后,找史铁生对一下剧本。
你写人家的传记,肯定要和人家对一对。
万一有什么不妥的地方,也好随时进行修改,郝运拍这部电影对票房没有太大的要求,能回本最好,不能回本也赔得起。
只不过,郝运在米果的活动实在太多,所以一时半会也不好来回飞。
安小曦待了大半个月就回家养小螃蟹去了。
郝运独自留下。
他约见了麦斯·米科尔森。
麦斯·米科尔森从吉安卡罗·吉安尼尼那里得知,华夏的felix导演要走了自己的联系方式,就一直陷入焦灼当中。
他当然知道郝运的名字。
不管是在好莱坞,还是在米果、丹麦,几乎任何一个地方都能听到有人讨论这个华夏年轻人,都会有媒体去追逐这个人的最新动态。
郝运比华夏首富更让人关注。
麦斯·米科尔森特地找到郝运的作品观摩,从最早的《心迷宫》,到现在的《海边的曼彻斯特》《源代码》等等。
这些电影有很多他都没有看过。
越看越觉得心惊,越是心里忐忑。
大家都说郝运出品必属精品,这个年轻人几乎从来没有拍过烂片,只有看了他的作品之后才知道这一点也不夸张。
尤其是他的文艺剧情片。
《心迷宫》《hello!树先生》《海边的曼彻斯特》全都是经典之作,属于一个电影大师脚下最坚固的基石。
麦斯·米科尔森很期待能和郝运合作。
也正因为这种期待,他的心里才非常忐忑。
奈何郝运一天到晚忙得晕头转向,还要陪着自己的老婆玩成年人游戏,直到安小曦返程回国,他才想到给明年的电影试个镜。
最先联系的就是麦斯·米科尔森。
“叫我麦斯就行。”麦斯·米科尔森今年已经四十五岁了,比郝运大了十多岁。
他1996年出道,直到2006年才算小有名气,花了十年的时间。
“叫我felix就行,麦斯你去过华夏吗?”郝运先闲聊几句。
他招待麦斯·米科尔森,地点就在现在居住的豪宅。
用的是华夏带来的茶水。
“华夏一直都是我想去的地方,我在网上和电影里看到过不少华夏的风景,实在是让人神往……”
麦斯·米科尔森大概是有些内向,不过智商完全没有问题。
与通常流行的反派演员不同,他身上没有太多坏痞的感觉,或者是更加常见的庸俗,令人厌恶的形象,麦斯·米科尔森总是保持优雅跟理性的姿态,从容自若,优雅镇定。
和他聊天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
郝运和他聊了一番华夏值得一去的美景,然后才开始聊这部电影。
郝运直接把剧本拿给麦斯·米科尔森翻阅。
麦斯·米科尔森很惊讶,这样直接把完整剧本拿给别人看,即便是在好莱坞也不流行。
顶多就是聊一聊角色人设。
他并不知道,郝运对一个人试镜,那是从踏进房门第一时间就开始了的。
在聊天的时候,言谈表情什么都在考察范围之内。
麦斯·米科尔森起初很放松,他和郝运聊得很愉快,不知不觉中就不再把这一次的会面当成严肃的试镜。
拿到剧本后,他靠坐在沙发上,嘴角还带着一丝礼貌的笑容。
然而,他很快就坐直了身体。
他看剧本一向都很专注,但是此次不一样,他不时的抬头,忍不住的去看坐在他对面的郝运。
一次,又一次……
他看过郝运几乎所有能在米果找到的片子,尤其是对《海边的曼彻斯特》记忆深刻。
这次的奥斯卡之战,郝运觉得别人是大敌,其实别人也觉得郝运难以战胜,甚至只能寄托于郝运的华人身份,但是这种也并不是完全有用。
就算排外,那也是排斥外来电影,排斥外来文化,而不是排斥外来人。
就像他们不排斥李谙一样。
毕竟这边标榜的是包容。
不仅不能排斥,还有考虑给了不公平待遇,所造成的舆论影响。
一旦被对手抓住了把柄,他们攻击的时候,只讲究效率,不讲究手段——安排十几个不同肤色的孩子抱着腿叫爸爸的事情都是常规手段。
麦斯·米科尔森看《海边的曼彻斯特》的时候,他被那种绝望淹没,即便是到现在都没能彻底释怀。
现在,他逐渐的被另外一种绝望淹没。
尤其是他正在争取这个角色,所以会不由自主的去代入进去。
彻骨的寒意和压抑在胸口的郁结无法排解,是他看完这个剧本最大的感受。
“哦,谢特,这也太……太……”
绝望的麦斯·米科尔森想要把郝运按在茶几上大卸八块,抹上黄油,裹上面包糠……
教教他到底应该怎么做人,怎么写正常的剧本。
“面对一件事情时,我们总是主观臆断,享受着这件事带来的群众们的狂欢,而从来没有换位思考过位于事件旋涡中心的主角的压力及痛苦,这大概就是电影要讲的一个事情。”
郝运看了看桌子上的抽纸盒,看来这个至少是用不到了。
“我们总是假设孩子不会撒谎……我其实也不知道,在现实生活中遇到这样的事情,我会如何看待问题,但是看了这个剧本,才有一种脊背发凉的感觉。”
麦斯·米科尔森不想去探究郝运到底为什么总是写这样的剧本。
尤其是他的文艺片,其实都在给观众营造绝望的情绪。
但是又不得不承认,这厮写得确实非常好。
非常的真实,让很多人都有切肤之痛,看完电影后很长一段时间心情都会抑郁。
“其实我也不知道,因为我也很容易带上偏见,怎么样,你对这个角色感兴趣吗?”郝运给对方续了一杯茶。
麦斯·米科尔森端起来一饮而尽,问道:“剧本的结尾处,是谁开的枪,你似乎并没有提。”
“谁知道呢,他站在道德的制高点,站在阳光里,卢卡斯看不见,或者那不是单个人,不是任何人。”
郝运摇摇头说道。
两人陷入了沉默之中,不过郝运并不担心麦斯·米科尔森会拒绝这部电影。
而他也完成了试镜。
麦斯·米科尔森一定能够演好卢卡斯这个角色,事实上,在看剧本的过程中,他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是卢卡斯了。
只是他自己并不知道而已。
“谢谢你给我这个机会,我想我很愿意出演这部电影。”麦斯·米科尔森又把剧本翻开了一遍,然后很郑重的放回了桌子上。
“ok,去你们丹麦找个镇子拍摄吧,或许麦斯你可以帮忙选个址,大概明年三月份左右拍摄。”郝运总算确定下来了《狩猎》的男一号。
拍完之后说不定还能去参加戛纳或者威尼斯。
这是一部非常有分量的电影。
冲击金棕榈或者戛纳影帝都不是没有可能。
柏林影帝,威尼斯影帝都捧出来了,还差一个戛纳影帝。
“我随时都可以。”麦斯·米科尔森对这个剧本非常重视。
哪怕推掉一切其他的邀请,他也会一直等待。
“哦对了,电影的预算可能不高,大概只有五百万美元。”郝运很抱歉的说道。
《海边的曼彻斯特》能有接近三千万美元的票房,是多种因素造成的,一般情况下能有一千五百万美元就不错了。
所以郝运就按照一千多万美元票房对《狩猎》的成本进行限制。
而且,《狩猎》的成本确实更好控制。
麦斯·米科尔森目前的片酬并不高,文艺片的话,几十万美元就能请他来出演了。
郝运的编导费再少拿点,五百万就很宽裕了。
“没问题,我不要片酬都可以。”麦斯·米科尔森很果断的说道。
他已经开始为这个剧本着迷了。
从功利的角度来讲,这部电影虽然没办法给他开太高的片酬,但毕竟是他主演,这对于大部分时间都在演配角的麦斯·米科尔森已经算是好资源了。
万一拿个什么奖,他今后挑选剧本的机会也更多一些。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