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正臣翻阅着江浦这半年来的调查进展,当看到赵仇身死时,皱了下眉头,取过卷宗后看了看,问道:“对于赵仇的死,庞峰、卢一单两人是怎么看的?”
萧成一手提茶壶,一手执茶杯走至桌案前,回道:“他们两人意见一致,认为赵仇之死很可能是李代桃僵。所以在赵仇死后,我们对赵家的监视更严密了,但持续几个月的观察,都没发现任何破绽。”
顾正臣再一次审视了卷宗,对了下案发时间之后,抓起铜钱:“赵仇这个人若是没有死,那就说明他必然是前净罪司中人,甚至还参与了杀害驼子的行动。”
萧成凝重地点了点头,指了指驼子被害的卷宗:“驼子被杀的现场中出现了斧头这类武器的痕迹,在四月时,卢一单假设动手之人是赵仇,命我们走访了一些龙江千户守御所的老人,找出了一份开国初期,龙江千户守御所之内擅长使用斧类武器军士的名单。”
“这份名单应该附在赵仇卷宗的最后,里面提到了十个名字,我们找了其中九个,六个被证实过世,三个虽还活着,却没有离开过当地,而且与家人一起,没有家眷失踪的情况。”
“唯有这最后一个人潘尺,始终找不到,卫所里也没留下此人籍贯等信息,我们拿出过赵仇的画像,那些老人只说不太像,并不敢确认。调查一番下来,得到的唯一有用的只是身高与赵仇相仿……”
顾正臣听着萧成的叙说,取出了那份名单,看着上面圈出来的“潘尺”问道:“我记得赵仇长子尚在龙江千户守御所之内吧,他还有个次子,在江浦。”
萧成点头:“没错,其长子赵诚,次子赵信。”
顾正臣拿着铜钱,轻轻敲打桌案,听着叮叮的声响:“龙江千户守御所的军士和水师军士一样,必须善水。赵仇这种人被轻易淹死,怎么都看着不对劲。”
“还有,发现尸体的时候人已经泡坏了,这一点就很诡异。要知道自瓜埠至旧江口过往船只很多,若是尸体可以被发现,应该早发现了,偏偏到了腐烂、泡得面目全非的时候才冒出来,这也不符合常理。”
“最重要的是——尸体出现在旧江口,并不太现实,要出现,也应该出现在高资镇。而这,恰恰就是他们的破绽所在。所以,我断定,这赵仇没死。”
萧成不理解地看着顾正臣:“为何尸体不能出现在旧江口?”
顾正臣看了一眼萧成:“你问问船家,放任船只顺长江而下,船是朝着南岸走还是朝着北岸走?长江水与黄河水一样,都是冲刷南岸,不管是船还是尸体,只要没人干涉,最大的可能就是被冲刷到南岸。”
“虽说也是可能去北岸,但这个可能性并不大,尤其是旧江口与高资镇之间还有一座岛,这尸体就是冲到岛边去,也不应该冲到旧江口去。所以,赵仇很可能是我们要找的人!”
萧成听顾正臣这么一说,一下子明白过来:“如此说来,我们将眼皮子底下的人放走了?”
顾正臣站起身来:“驼子说过,赵仇的院子距离县衙很近,院后巷道一入夜基本没人走动,若是赵仇进入县衙知县宅,完全可以做到灭口。现在看来,当初驼子的怀疑并不是没有道理。”
萧成急切地问道:“可现在赵仇失踪了,我们去哪里找他?”
顾正臣呵呵一笑:“这就是背后之人的算计,他认为赵仇被咱们盯上了,所以让这个人消失。没有了证据,我们就没了办法,总不能无缘无故,连个罪名都没有,就去抓赵仇的家人吧?”
“显然,对方对自己的布置很自信。常理之下,我们确实不能动赵仇的家人。但是,我们为何一定要遵照常理办事?”
萧成疑惑地看着顾正臣:“你的意思是,不管证据、罪名,直接抓人?”
顾正臣摇了摇头,认真地说:“我们是朝廷的人,一举一动都有人看着,再说了,若是不够缜密,不够合理,暗中的人怎么可能出面,那赵仇又怎么可能现身?”
“现在我们需要布置一个圈套,将赵仇的家人全部都圈进去,并以此为诱饵,调赵仇或暗中什么人现身。”
萧成明白顾正臣的意思,只是有些犯难:“可赵仇的家人安分守己,出门的都很少,如何让他们钻进来?”
顾正臣敲了敲桌案上的材料,笑道:“直接对赵仇在江浦的家人设圈套,未免太过急切,也太过明显了。你看,这样如何——”
萧成听完顾正臣的计划之后,浑身发冷:“你这个计划可有些大阵仗啊。”
顾正臣呵呵一笑:“不将动静闹大一些,怎么真实,不真实一点,如何将这些人钓出来?”
萧成肃然点头:“那就做吧,只是需要耗点时日。”
顾正臣摇了摇头:“不太能急切了,我还在等另一个时机。”
萧成不知道顾正臣还要等什么,但他回来了,而且如此隐秘,如此突然,让萧成心中有底气多了。
顾正臣看过所有调查文书之后,看着桌案上的三本书陷入沉思。
驼子死前的举动,留下的讯息,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困惑了所有人,方美也没解读出来。
他是在想告诉是某个人的身份吧。
一口一口地吞自己的肉,足足十五口,这里有个问题,驼子的重点到底是十五口肉,还是说,驼子想强调吃肉这个动作?
为什么是十五,他是神志不清了,想要自己更为清醒,一口接一口咬出来的,还是有意为之?即便是有意的,那有没有可能驼子想咬十六、十七或更多,只是因为扛不住了,生命到了最后,只咬了十五口?
顾正臣拿起《三国志通俗演义》看了看,这里面没什么线索,《论语》更没有,至于《唐宋诗词摘集》,这里面全都是诗词,能指向某个人的信息就更少了……
想不通。
顾正臣决定搁下驼子的讯息,开始给朱元璋写信,这个计划,没有他的配合不好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