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自然评审终于结束了。
陆安站在实验室的窗前,望着窗外渐暗的天色,长舒了一口气。
但这份轻松并没有持续太久,因为还有另一件事像一根刺,深深扎在他的心里——实验室耗材的质量问题。
之前因为国自然评审的紧迫性,他不得不暂时搁置调查。
但现在,他必须找出问题的根源。
这不仅仅是一批劣质耗材那么简单,而是一个随时可能引爆的定时炸弹。
如果实验数据因为耗材问题出现偏差,轻则影响论文发表,重则可能导致整个研究方向的误判,甚至危及实验室的信誉和安全。
他拿起办公桌上的那盒缓冲液,标签上印着陌生的国产供应商名称。
ph值偏差、离心管密封性不足、培养皿表面电荷异常……这些问题看似微小,却在无形中蚕食着实验的可靠性。
他必须找林氏集团问个清楚。
虽然现在实验室是林氏集团和永年集团共同资助的,但是耗材和仪器的审批都是林董秘书在管理。
……
林氏大厦32层?。
电梯门无声滑开,冷气夹杂着淡淡的雪松香氛扑面而来。
走廊尽头,那扇厚重的胡桃木大门上,“总裁办公室”四个鎏金大字在阳光照射下泛着刺眼的光,像是某种无声的威慑。
“陆教授,好久不见。”女秘书站起身,脸上挂着标准的商务微笑,伸出手来。
陆安轻轻握了握,随即松开。
她的指尖冰凉,笑容像是精心计算过的弧度,礼貌却疏离,让人生不出半点好感。
“董事长正在开会。”她示意陆安在会客区的真皮沙发上坐下,“您有什么问题,可以直接跟我反映。”
陆安没有浪费时间寒暄,直接将文件夹推到水晶茶几上。
里面是实验室近期的异常数据报告,离心管密封性测试的折线图波动剧烈,缓冲液ph值偏差记录,以及培养皿细胞贴壁失败的实验照片。
“这些耗材可能会影响实验结果。”他的声音冷静,但字字清晰。
女秘书甚至没有低头看一眼文件,好像这些数据早就在她的预料之中。
她推了推眼镜,语气陡然间变得有些冰冷。
“集团在医疗领域的布局正在调整,推行供应链本土化。”她的语气平稳,像是在背诵早已准备好的说辞,“新供应商能为每个项目节省30%的成本。”
“但协议里写明……”陆安刚想反驳,就被她打断。
“协议是半年前签的。”她拉开抽屉,取出一份红头文件,扉页上赫然印着《林氏集团研发投资效益评估报告》。
翻开第一页,加粗的红色字体刺入眼帘。
陆安实验室投资回报率:1.7%
陆安的眉头深深皱起。
他缓缓翻动文件,内页的柱状图清晰地显示。
过去18个月,林氏集团对实验室的投入曲线一路攀升,而产出栏却几乎贴着x轴蠕动。
除了几篇论文的引用次数,商业转化收益几乎为零。
“陆教授应该明白吧?”
女秘书的指尖轻轻点在那个刺眼的1.7%上,指甲修剪得一丝不苟,像是精心打磨过的刀刃。
“董事会更关心的是,这个数字什么时候能突破5%、10%?。”
她的声音微微一顿,随后继续道:“毕竟,救命的恩情可以记几年,但上市公司的财报,?每个季度都要见光。”
陆安沉默。
他知道医疗研发的回报周期漫长,新药从实验室到上市,动辄十年。
但资本没有耐心等待,他们只关心数字,关心股价,关心股东的利益。
女秘书见他不语,趁热打铁,继续道:“更何况,这些国产配件经过ISo认证,完全符合标准……”
“符合什么?”陆安突然打断,声音提高了一度,在空旷的会议室里回荡,“符合杀死实验数据的标准吗?”
空气骤然凝固。
女秘书脸上的假笑僵住了,像是被按下了暂停键。
几秒后,她的嘴角重新扬起,但这次的笑容显得极为拙劣。
“陆教授,请注意您的措辞。”她的声音冷了下来,“董事会的意见很明确,既然三年都没产出可商业化的成果,那么控制成本是必然的选择。”
陆安冷笑:“所以你们在耗材上动手脚?就为了逼我们主动终止合作?”
女秘书突然笑了。
这次的笑是真实的,带着毫不掩饰的嘲讽。
她从文件夹里抽出另一份报告,推到陆安面前。
“知道为什么我们选缓冲液和离心管吗?”她的指尖轻轻敲击着纸面,“因为这些误差刚好卡在论文可重复性的临界点。”
“既不会立刻暴露,又能让你们的发现永远停留在《补充材料》里。”
窗外,暴雨突然倾盆而下,雨点猛烈地撞击着玻璃幕墙,像是某种无声的控诉。
陆安盯着那份报告,心中一片冰凉。
原来,资本早已丈量好每个环节的价码。
包括背叛的代价,包括良知的重量,包括一年前那场急救里,少女看向他时眼中的绝望。
女秘书的声音继续在他耳边响起。
“你知道光这半年,集团在你们实验室烧了多少钱吗??两千三百万!?”
“换来的是什么?三篇论文??”
“股东们要的是能上市的药,?能卖钱的专利!?”
……
雨点砸在玻璃上,密集而急促,让人心情有些烦躁。
陆安盯着那份报告,眉头紧皱。
女秘书的话很直接,他们不是要直接毁掉实验室,而是要让它慢性死亡。
钝刀子割肉,最疼!
“所以,林氏集团的意思是……”陆安缓缓合上文件,声音低沉,“要么接受劣质耗材,要么终止合作?”
女秘书的微笑重新变得完美无瑕。
她伸手从文件夹里抽出一份崭新的合同,轻轻推到陆安面前。
原来,她们的合同早就准备好了。
“陆教授是聪明人,集团愿意给予半年缓冲期,只要您签署这份补充协议,承诺在18个月内实现10%的投资回报率。”
陆安扫了一眼条款,目光在几行加粗的黑体字上停留。
“论文引用次数不计入商业收益。”
“专利转化收益需达到投资总额的10%。”
“若未达标,林氏集团有权提前终止合作,并收回全部设备及数据使用权。”
这等于直接掐断了基础研究的退路!
科学研究不是流水线生产,不可能按季度产出“可商业化的成果”。
真正的突破往往需要数年,甚至数十年的积累,而资本却只想要立竿见影的回报。
不过,陆安对永年集团没有太多的敌意。
他们已经无资助了这么久,算是仁至义尽了。
而且,这是整个董事会的决定,不一定是林董和她女儿的决定。
能给他这么久的自由发展期,陆安已经很感谢林氏集团和永年集团了。
不过,资本的局限性,或许早就注定了如今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