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给黄河改道
待回到驿站,朱由校看着与细犬玩耍的朱由检笑着问道:“喜欢吗?”
朱由检满含期待的点头:“皇兄,臣弟能养一只吗?”
朱由校招了招手,朱由检起身,身后跟着一群小奶狗,朱由校示意朱由检坐在一旁,抱起两只小奶狗道:“狗看家护院,在乡下,有些狗甚至是孩童的伙伴,他们与狗一起长大,孩童爱护自己伙伴,他的伙伴护卫着他长大。
“你想要养也可以,但如同刚才朕所说,一旦你养了它,就要把它当成自己的兄弟,因为关键时刻它会护着你,要亲自照顾它,喂它吃,喂它喝,还要亲自给它洗澡,这些你能做到吗?”
朱由校止住要马上答应的朱由检,继续说道:“先不要急着回答,皇兄给你两天时间,你好好想想。”
说着把一只小奶狗递给朱由检,没再管他,看向侍立在门口处的方正化、吴尧言和魏忠贤道:“猎犬古已经有之,你们下来搜集大明所有地方的猎犬,训练之后可用于侦察追踪,算是给你们找了个好帮手。”
“是。”
“金良辅,传令给上林苑监,让他们训练、培育大明所有犬类,定要让大明犬类不输于外邦。另外,记得明天提醒朕见马祥麟和靖宁伯、黄克缵,也让五军都督府和刑部训练军犬和缉捕用的犬。”
“奴婢遵旨。”
蒙古草地牧羊犬、蒙古细犬、河北细犬、莱州红犬、黑狼犬、山东细犬、太行犬、陕西细犬、太仓小猎犬、虎斑犬、川东猎犬、下司犬、台湾高山犬、巴哥犬、松狮犬、中华田园犬(大黄),看不惯后世有些人牧羊犬品性,朱由校打算从这一刻开始保护华夏本土犬种,并繁育出更优秀的犬种。
在济南坐镇几天,配合黄克缵审理一番山东重臣,把山东布政司、按察司和巡抚衙门一些人员清理一番,在济南城陪着张嫣逛了逛趵突泉和大明湖。
而后,带着丁绍轼、朱延禧、李从心、李起元、沈敬炌、马祥麟夫妇、方正化踏勘大清河。
在济南北直接上船,沿大清河而上,中途多停留,长清、滑口、东阿、寿张、范县、濮州。一开始朱由校并没有告诉他们要干什么,丁绍轼等人还以为是天子出了玩耍的心思。
但是想想也不对,自天子落水后,勤政爱民,平定奢安之乱、收复义州、清丈田亩、调整赋税、给官员增加俸禄、打击贪官污吏和奸商,哪项不是为国为民。
而且每到一地,陛下还亲自询问船夫、当地百姓关于大清河的水文情况,被半路召来的李从心大概有些明白朱由校要干什么,所以之后每到一地或者坐船的时候,向船夫和百姓打听大清河水文情况都是他先开口,一笔一划的和属下记着,无事的时候还描绘着地图,与天子讨论。
一路走走停停,花了三天时间,才从济南走到濮州。
站在大清河上游,朱由校终于说出此行目的:黄河改道。
“黄河改道不是一次两次,自上古至今,恐怕不下二十次,一是因为北直录、河南、南直录等地地势平坦,二是因为黄河泥沙多,下游水流平缓,导致泥沙淤积,河床抬高,两者相互影响下,黄河不得不改道。”朱由校看着清澈的大清河感慨说道。
“明昌五年(1194年)黄河在阳武故堤决口,洪水吞没封丘县,一路南下侵夺了淮阳以下的淮河河道,淮河由此成为黄河下游至今。”
丁绍轼、朱延禧、李从心好像想起又明白什么,身体忍不住晃了晃。
沈敬炌睁大眼睛,忍不住问道:“所以,这淮河自大明立国至今,几乎每十年泛滥一次,造成灾民无数,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黄河?”
马祥麟、张凤仪对视一眼,虽然之前没怎么听过,但现在听到这个大新闻也忍不住心中一跳。
李起元的心都在滴血,大明立国两百多年,把多少钱砸进黄河这个大窟窿。
朱由校叹了一口气说道:“沈爱卿说得不错,淮河所处地势本来就比较低,但黄河携带大量泥沙后,淮河河床不断抬高,淮河、黄河中上游一旦暴雨或连绵大雨,河床被抬高的淮河无法及时疏浚洪水,就会导致周边支流水位上涨,甚至淹没村庄田地。
“洪泽湖也因此而来。
“黄河夺淮河入海已有已有431年,以黄河的泥沙,不知淤积多少,若再这样下去,黄河恐怕会再变河道!”
丁绍轼、朱延禧瘫坐在地上,再变河道可不是说说那么简单,到时候黄河决堤之下,都是一片泽国!
植树固沙见效没那快,那么大的范围,没有百年之功根本见不了效果!
沈敬炌想起什么,从骇然中突然想到神门,惊喜道:“陛下带我们查看大清河,莫非是想让主动让黄河改道大清河?”
丁绍轼、朱延禧也连忙站起,高兴道:“原来如此,陛下早有计划,这下淮河。。。。。等等,陛下,那大清河以后也会被泥沙淤积,那这样的话,山东岂不是变成第二个。。。。。”
众人高兴的脸上瞬间又暗淡下去,治标不治本。
李从心鄙夷道:“患得患失、管中窥豹,亏你们还是朝廷重臣!”说完在众人吃人的目光下悠哉的整理衣冠。
沈敬炌怒道:“李了思!今天你要是说不出一个子卯丑寅来,本官把你丢进河里喂鱼!”
李从心嗤笑道:“本官会水!”
“你!”沈敬炌一时语塞。
“李了思!现在什么时候了?!赶紧说!不然本官拼了这条老命,也要请陛下罢了你的官!”朱延禧指着李从心怒道。
李从心决定从心,跟朱由校告罪一声道:“很简单啊,一边植树固沙,一边从河南兰阳、仪封一带开挖河道,经东明、濮州,至山东范县、寿张或东阿一带啊。中上游减少泥沙,下游给黄河重新找出路也同时种树,两全其美。
“而且,这两件事耗时都很长,说不定等给黄河改道,黄河泥沙能减少许多。”
朱由校点点头,倒是与清末黄河再次改道的路线差不多,这李从心不过是查看几日,就能想出大概方案,不愧是出名的水利专家。
沈敬炌大致在脑子里想了下,郑重点头,认可这个方案。
李起元则有些呲牙咧嘴,苦笑道:“陛下,诸位同僚,虽然可以分批支付钱粮,但目前没钱,至少等到秋收后!”
李从心怒了:“李惺原!你个败家子!抄了那么多家,光晋商都够你花两年了吧?!说,你是不是贪墨了!”
“放。。。岂有此理!老夫是那种人吗?!你们也不想想抄到的现银才多少,大明上下又花出去了多少!
你们的俸禄、将士的军饷!陕西、山西、山东赈灾又花出去了多少?!登莱水师,不对,现在应该叫北海舰队又花出去多少?!打造兵器甲胄火器又花出去多少!去购买西洋火炮战船还有图纸又花出去多少?!购买红薯、玉米、马铃薯粮种又花出去多少?!”
李起元看着一脸震惊的同僚,心中暗爽,整理下衣冠道:“哼!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再说,钱粮给你了,你人手哪来?!”
沈敬炌、李从心、丁绍轼、朱延禧被怼得无言以对,李从心突然抬头,看向朱由校,说道:“陛下,若不然再抄几家?”
其他几人眼前一亮,朱由校脸色一黑,拂袖道:“一帮朝廷重臣,别整天想着这些歪门邪道,还是多想想怎么开源!”
心中却不由想到:该对福王和孔家下手了。
回济南的路上,朱由校先吩咐李从心和沈敬炌勘察新的河道和淮河,先做好铺垫工作,在淮安继续呆个一两年,一边开挖新的河道,一边给淮河清淤,不能说黄河改道了就放任淮河不管,待黄河正式改道后,河道总督府移驻开封,主持改道事宜和百年植树计划。
又跟一帮重臣普及了湖泊调节洪水、干旱的作用,让重臣长见识的同时让内阁和工部发布文书,让洪泽湖、太湖、鄱阳湖、洞庭湖等大小湖泊周边府县不要盲目围湖造田,对已经围湖造田的承认其存在。
一是保持湖泊的调节作用,二是确保百姓安全,毕竟谁知道围湖造田后,下一场洪水会不会把百姓和他们的基业冲走。
让内阁和工部一定要在文书上道明其中利害关系,让地方官府和百姓明白其中道理。
结果才到范县,就有锦衣卫和东厂来报:江南官员、士绅、卫所造反,倭寇袭扰浙江、南直录!
《明史》志·卷六十三有记载,感兴趣的可以去看看。
感谢wenzi1217、书友xxxx的推荐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