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机械,不可避免的又涉及到金属冶炼加工,可是景德镇附近没有铁矿,金属冶炼需要建设新的窑炉,越做越麻烦了,有点超出曾凡的预期。
思索过后,他决定还是用尽量木头和瓷器部件,这些东西在景德镇更容易获取,不追求极限生产效率,木头机械好像也没什么不可以。
相比金属器械,木头的加工和制造就简单多了,曾凡自己就完全能解决,先解决有无的问题再说。
不过为了培养学生,他也养成了动口不动手的习惯,从设计图纸到部件生产,都安排给几个聪明的学生做,管家李德志的小儿子李有信是其中佼佼者,最受他器重。
这小子刚满十六岁,身高已经超过一米八,因为发育的早,在窑上已经正式干了两年多,练出一身腱子肉,四肢异常发达,偏偏头脑还非常聪明,似乎真有过目不忘的才能,半年多的时间,曾凡教过的那些知识都学会了,成了他的左右手。
让他独立设计机械还做不到,看懂曾凡画的图纸,照模样做出来,那是一点问题没有,他在这里出生长大,别看年龄不大,从七八岁起就跟爷爷学拉坯,手工技巧上面超过很多老师傅。
有了这样的基础,加上他平时就喜欢琢磨,曾凡传授的知识解答了他不少疑惑,因此进步一日千里,完全具备天才的资质。
只是他天才的地方不在写文作赋,而是在动手能力和缜密思维的方面,本来曾凡没打算大张旗鼓办书院,也是李有信的表现,让他觉得可以试试,看能不能发掘更多少年天才。
这样的天才只有一个人,估计未来成就有限,如果能给他找到一些志同道合的帮手辅助,再提供高一点的平台,那就前途不可限量了,改天换地或许也不是没有可能。
当然,做事情讲究次序,培养人也同样需要符合规律,曾凡心里的真实想法也不会随便说出来,很多事情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他也不想过于强求。
曾凡住的是庄园里最大的一个院子,正房、厢房、倒座房,中间还有一个挺大的天井,他把倒座房改成了工作室和书房,平时就在这里看书,或者研究东西,李有信和几个同学每天课余时间来里,在他的指挥下,手工制造第一台活字印刷机。
这时候的纸张都是纯手工一张张造出来的,雕版印刷也是刻好的版上刷墨,然后铺纸印刷,一张纸一张纸的印,所以效率非常低。
如果用同样的方式,那么就算采用机械印刷,效率也不可能有太大提高,后世的印刷机都是用大卷白纸,滚动式连续印刷,最后再机械剪裁,装订成书,所以效率才成倍提升。
想连续印刷,不仅要有连续转动的印刷机,还要研究造出大卷印刷纸,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印刷效率。
隔行如隔山,曾凡刚开始想要改进活字印刷的时候,也没想到这个问题,设计印刷机械的过程中,才发现这个新问题。
既然有了问题,那就要想办法解决,机械打印机和造纸机一起考虑,争取两个问题同时解决。
景德镇附近不缺乏竹子,也是可以用来做造纸的原料,福建那边的竹纸就相当有名,只要有合适工艺,机械造纸当然不是问题。
不过机械化造纸需要的设备那就更复杂了,涉及原料粉碎、压榨、高温烘干、卷曲等多道复杂工艺,难度远不是活字印刷机所能比,除了粉碎原料和制造纸浆这部分,其他的工序还不能拆分,必须一起联动起来,才能最终造出整卷长纸。
更主要的是这些不同工序的机器必须同步运转,速度均匀保持高度一致,纸张从拉出湿纸浆到干燥成型过程中不能断裂,这个难度要求就太高了。
曾凡参观过后世的造纸厂,哪怕最精简的工艺,在这个时代实现出来都很难,想要真正运转起来,高效率的造出合格卷纸,难度当然更高,他光是想想就头疼了。
不是做不到,而是不知道要花多久时间,出于锻炼的目的,曾凡把这个任务交给了李有信他们几个学生,他只提点了一些整体的思路,其他的从设计到制造都交给他们几个去研究,限期一年,到时候还没希望就放弃。
本来曾凡没期望他们能做出来,没想到李有信超出了他的预期,竟然真的在纸上设计出一套完整的造纸系统,尽管看上去很简陋,推演之下却没有什么大漏洞,值得尝试一下。
设计修改几轮后,没有大的问题了,曾凡给他们划出来一块场地,让他们试着把设备造出来,能造出来是一大挑战,造出来能稳定运行又是另一大挑战。
制造调试造纸机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比曾凡刚开始的全新青花瓷工艺还复杂,相比之下,最初的活字印刷机就成了附属小项目,反而不起眼了。
青花瓷工艺开发成功后,庄园十几个馒头窑轮流烧制,全天候出货,资金方面根本不缺乏,去除山南书院的费用,仍有大量结余,足够支持造纸机械的研制了。
曾凡让几个年轻学生全权负责造纸机械制造调试,给他们安排了场地,让他们自己划分职责,制定计划,有问题自己想办法解决,想看看他们到底有多大潜力。
把任务分派出去后,曾凡一下子轻松许多,除了上午几节课,暂时都没什么事情可做了,他也可以静下心休息一段时间。
穿越过来大半年时间,一直在这个庄园里面忙碌,都快忘记本来的目的了。
夏日的午后,半躺在书房竹椅上,吹着过堂风,看着这个时代最新的话本小说,享受悠闲的时光,也是很不错的感觉。
他喜欢安静,整个院子里只住他自己,早就交代过别人,没有重要的事情,都不要过来打扰他。
院子只在上午的时候,他去外面上课,丫鬟才会进来打扫,处理窑口的事情也在下课后的固定时间段,为的就是享受一个人独处的清静。
本源位面刚觉醒的时候,曾凡习惯借助感应能力认知周围的世界,重生到这个位面后,他慢慢领悟到这种感应能力的反而成了他继续提升的阻碍,于是开始尝试忽略自身感应能力,就凭借正常人的五感能力去生活。
经过这些年的修行,曾凡感觉自身确实有了新的变化,原先的感应能力并没有消失或者退化,似乎还在持续增强,逐渐变成了深层意识下的一种本能,不需要他主意识去刻意操控,自然而然融入他平时的言行中。
这些变化刚开始他也没意识到,还是到了景德镇后,才慢慢发现,尤其是转心瓶的成功制作,更加印证了这一点,不然的话,单凭技术能力,很难通过蒸汽让瓷瓶发出固定的声音旋律,那需要在原子层面对瓶体结构进行精准把控才行,他并没有刻意的用感应能力这么做,却自然而然做出了他想要的效果。
后来制作不同的陶制乐器,再次印证了他的想法,尤其是那九只独孔埙的成功,更是将他的时空感应能力融入其中,这也意味着他的修行达到了更高的境界,距离他当初设定的目标更近了一步。
到了这个时候,要不要继续提升,曾凡有些犹豫了,假如真能做到融合不同位面的自我意识,不同位面有着不同的人生经历,相同的时间段有着不同的身份和经历,甚至可能娶了不同的老婆,到时候哪个意识为主,哪个意识为辅,会不会互相冲突呢?
显而易见,这种情况下肯定会造成认知混乱,至少当下的曾凡还没有想到好的解决办法,既然如此,那就不得不暂时停下来。
这次穿越过来,曾凡也是给自己寻找一个思考的空间。
这种类似副本一样的平行时空,有着足够长的时间,足够广阔的空间,可以慢慢思考,找寻解决的办法。
找到三个误闯过来的女人,把她们送回去,反而成了次要的任务,没有那么急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