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再来说到底应不应该打吴国已经没有什么用。
再者说了,寿梦那样作死,不打能行吗?
有问题的地方在于,选作留守吴国的那几个人,算是高层的一种所托非人。
申巫臣不是没有能力,他私心着实是太重。
成为留守的申巫臣,他第一时间将吴国庙堂各个重要岗位,安排给自己的几个儿子。
这样做其实也不算什么,当前的每一个都是任人唯亲,谁都别苛责谁要大公无私。
要命的是申巫臣的一众子嗣能力有限,他们还跟长鱼矫出现了争权夺利的情况。
而长鱼矫一样存在很大的问题,他一开始就想着看申巫臣一家子倒霉,面临寿梦的回归没有及时作出该有的反应。
闹到现在的格局,不是简单说一个或两个人的错,真要论起来一定是晋国高层选错了留守人员。
这不是楼令成为晋国的中军将了吗?他也就等于接过了吴国的一系列麻烦。
“中军佐打算怎么做?”楼令问道。
吴国的事情到底是不是烫手山芋另说,反正中行偃成了卿大夫群体中的第一责任人。
中行偃想了想,说道:“我们需要吴国吗?需要到什么程度。”
晋国需要吴国吗?
如果晋国的主要目标仍旧是压制楚国,那么吴国属于是必不可缺的一环。
有了东南一隅的吴国,再加上位处中原腹地的宋国,晋国就可以从三面包夹楚国。
晋国当然需要压制楚国,只是晋国的目标变成取代周王室之后,一系列的优先级就发生变化了。
不再是进行争霸战争,主要以领土的扩张为主,其实就到了使用远交近攻策略的阶段。
然后,由于楚国的战争潜力很高,并且晋国与之常年大战,楚国也没有放弃争霸,他们一定是拿晋国作为头号对手。
那样一来,晋国只有再一次将楚国打痛,至少让他们消停个三五年,等他们意识到晋国出现变化,两国的相处模式才有可能出现改变。
不再是为了争夺天下霸主的宝座,晋国与楚国的竞争关系存在,只是双方并非唯一对手,玩一玩邦交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
整个春秋阶段,兼并国家数量最多的就是楚国。
所以是楚国先长期输给齐国,后来又跟晋国打得比较艰难,使得楚国被迫改为玩中原诸侯的那一套,降低了兼并的速度,转为讲道理了。
重新进行兼并模式的战争?想来楚国会很愿意。
因此,等楚国可以摒弃争霸观念,愿意坐下来与晋国谈一谈,双方会有很多相同话题可以聊一聊。
回到刚才的问题,晋国需要吴国吗?
楼令认为需要,只是不一定需要。
简单来说就是,晋国根本不需要彻底控制吴国,与之成为结盟状态即可。
晋国不在吴国的边上,与吴国紧邻的是楚国。
实际上,晋国与吴国没有太多的纠纷,一再强调就是寿梦自己作死,搞得晋国到了非打不可的地步。
要是寿梦能够清醒过来,主动又有诚意地向晋国认错服软,晋国真的可以对吴国放手。
“我们需要吴国,可是又不绝对需要。”楼令给了中行偃这个答案。
中行偃听了那种模糊的话,皱眉说道:“中军将的最低要求是什么?”
楼令先分别看了郤杨和郤至各一眼,再看向中行偃,说道:“吴国不断袭扰楚国。”
吴国的事情是在郤锜担当中军将期间做出的安排,结果郤锜变成郤武子之后,对待吴国的处置立刻做出改变,确实是需要顾及郤氏众人的感受。
“让寿梦认错,吴国成为我们的盟友,是这样吗?”中行偃必须问明白。
不将事情讲清楚,给楼令这位中军将拿主意,谁要去承担郤氏可能爆发的怒火?
“让寿梦亲自到郤武子墓前道歉,吴国交出质子,申巫臣担任吴国执政。三项全部达成,便可重修于好。”楼令明确提出了要求。
那一瞬间,不是没有人想提问,为什么仍旧由申巫臣在吴国成为主要负责人。
楼令当然有理由那么做。
首先,申巫臣是楚国的叛臣,哪怕是他犯错在先,单纯因为族人被屠杀干净,便是与楚国有着不共戴天之仇。
同时,申巫臣现在能够安身立命的基础只有一个,也就是他愿意一直跟楚国过不去。只要申巫臣不想继续跟楚国作对,晋国给予他的一切都会收回。
从楚国叛逃的申巫臣一度是楚国的高层之一,非常了解楚国内部的情况。他在吴国那边进行操作,对于实力不如楚国的吴国来说很重要,进而也可以让晋国更多获利。
那就不是楼令喜欢或讨厌申巫臣的问题,坐在晋国中军将位置上,选择最优的人选来做事而已。
中行偃又问道:“对于长鱼矫的安排呢?”
晋国在他国设立将军是一项开创性的举动,有点政治智慧都能够看出到底出现多么深远的影响。
中行偃不问申巫臣,只问长鱼矫的安置,一来是问还要不要驻军,再来就是对长鱼矫有什么新安排了。
再怎么说,长鱼矫是楼氏的附庸,对吧?
中行偃不问不行的。
“寿梦答应那三个要求,自然会主动请求长鱼矫留在吴国。”楼令说道。
甚至楼令都能够猜到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
晋国没有动真格都能够将吴国打得亡国,足够寿梦认知到晋国有多么强大了。
很久之前,晋国这边提出扶持吴国的计划,那个时候寿梦并没有拒绝,双方只是对于扶持计划的条款存在争议,最大的争议之处就是寿梦认为根本不需要晋国帮忙训练军队。
当时的寿梦知道吴军与晋军的差距吗?多少应该是知道一点。
毕竟,晋国可是当世霸主,不够能打怎么可能当上霸主。总不能真的是使用以德服人的方式吧?
在晋军征讨吴国期间,寿梦不就不敢与晋军正面交锋吗?他明明听说过楚国公子罢率军与晋军交战,期间楚军原地解散吃了大亏的事情,偏偏还干出让吴军四散突围的操作。
表明说寿梦没有面对晋军战而胜之的信心,思来想去只能是采取那样的举动了。
以前的吴国群臣可以坐井观天,亡了一次国祚之后,是不是该变得清醒了呢?
“君上?”楼令看向晋君周。
其他人也看向晋君周,等着给出一个意见。
其实,无非就是走个过程,不用晋君周真拿出主意。
晋君周现在只在奇怪郤至和郤杨怎么全程默不吭声。
要知道那可是在更改郤锜当初的决定,有更改的地方,起码就是郤锜做得不够好。
以郤氏众人的脾性,不该立刻跳出来吗?
郤杨面无表情坐着。
郤至的脸色并不好看。
他们没有发作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楼令已经私底下找了很多次,很不容易取得了郤氏的谅解和认可。
让一国之君到己方已故宗主的墓前道歉认错?只要寿梦肯干,算是首开先河了。
那足够郤氏收起楼令想要改变吴国布置的不满,乃至于可以说郤氏会因为一国之君那样干,觉得已经非常的足够。
毕竟,君是君,臣是臣。
不管郤氏多么强大,他们就是为人臣子。
也不管吴国多么弱小,寿梦终究是一国之君。
那么,寿梦肯那么干吗?
楼令笃定寿梦肯干,并且一旦寿梦愿意放下身段,会干得非常有诚意。
南方之君嘛,他们没有中原之君那么多矜持。
再者说了,寿梦该知道晋国没有动真格,他也不想再次招惹来晋军的攻伐,脸皮远没有重登君位重要。
至于说夷昧怎么办?晋国不会坐视不管,最为起码就是将夷昧接回晋国,给块地让他安度余生。
如果夷昧的后代有能力,不是不能在晋国获得官职发光发热。
类似的安排在春秋前期和中期是一种常态,或者整个春秋时期就不缺亡了国的公族后裔为胜利国效力。
吴国当然没有灭。
轮到夷昧或其后代在晋国得享高位,以为吴国就不会尝试与他们联络,试图借力于晋国吗?
关于怎么来处置吴国的决策在三言两语中拿出方案。
郤氏不反对,其他家族可不会站出来,质疑楼令成为中军将之后发布的第一个决策。
“便如此办吧。”晋君周说道。
中行偃应下来,心里则是对于是否被楼令挖坑减少了怀疑。
那样处置当然有难度。
怎么让寿梦亲自到郤武子墓前道歉,接受申巫臣为吴国执政,两样的难度最高。
让吴国交出质子?这个难度反而是最低。
寿梦有不少嫡出的儿子,不算夷昧还有好几个。
“吴国的储君是谁来着?”中行偃突然间有些懵。
不是中行偃从未了解过吴国,只是一直以来没有看过相关的信息。
吴国现在并没有储君,也就是寿梦根本没有任命,到底为什么没有选就不是外人可以得知了。
对于吴国的解决方案便是那样。
晋君周主动提起了来年将要爆发的战事。
“楚国若是反扑,应该出兵多少前往应对啊?”晋君周问道。
楼令答道:“事先动员郑地各家族,让他们入驻楚地各城池。国内等楚军正式攻城,再进行征召。”
已经答应要南下与楚军交战的士匄,他讶异地问道:“爆发交战再临时在国内征召,来得及吗?”
那么一问,可以视作怀疑郑地新归附各家族的战斗力。
晋国对刚刚归附的郑地贵族算不上信任,但是也不会怀疑他们敢于反叛。
晋国高层有所怀疑的所在是,郑地贵族不反叛,恐怕也不会愿意牺牲,极可能继续搞蛇鼠两端的操作。
这是郑国信用问题带来的后遗症,搞得郑人在当前是反复无常的代名词。
范氏在郑地已经没有多少封地,附庸也剩下没几家,才让士匄可以提出那种怀疑。
士匄还不怕得罪楼氏、郤氏或范氏,他坚信三个卿位家族同样会怀疑郑地贵族的执行力。
“若是守城之战都可以轻易战败,还给他们爵位与封地做什么。”郤至满心抑郁,正没有地方发泄呢。
楼令点头说道:“正是那样的道理。”
当初为了快速让当地稳定下来,晋国几乎全盘接纳想要归附的当地贵族。
因为投降得足够快的关系,纳入晋国统治疆域的各个家族,他们的实力受损并不严重。
恰如郤至所说的那般,要是他们连有准备的守城都会很快战败,还留着他们做什么?
中行偃欲言又止……
荀氏接收了不少郑地贵族,他们已经成了荀氏力量的一部分。
要不是考虑到楼氏和郤氏一样接收了不少当地贵族的归附,先行征召的是楼氏、郤氏、荀氏的附庸,楼氏与郤氏占了多数,很难不让中行偃怀疑楼令是不是要借机削弱荀氏的实力。
只不过,明明已经获知楚国要反扑,不想着提前从国内征召部队过去,仍旧会让有些人多想。
特别是范氏、荀氏、邯郸氏都已经答应要承担责任,哪怕最后楚军没有来,事先征召也是三个家族浪费纳赋额度和物资。
“看样子,楼氏之主是出于公心。真是那样的话,是寡人的福气,各个卿位家族也能够少了很多矛盾。”晋君周现在想的是取周王室而代之,换作急切收回权柄的话,该是巴不得几个卿位家族赶紧斗起来了。
两件事情定了下来,有了应对的方案,有人会提鲁国的事情吗?
征讨鲁国要打到什么程度,只有一国之君晋周能问了。
“若是鲁国再次投降,不知道新军将可愿意接受?”晋君周问道。
郤杨原本要站起来,动作进行到一半重新坐下去,以跪坐的方式行礼,说道:“我父亲的亡故与鲁国脱不了关系。若是臣可以选,自是想要将之灭亡。”
这话讲的……,只能说不愧是郤氏的宗主。
晋君周听了点点头,说道:“鲁国拒绝会盟犯错在先,后来没有担当不敢真正认错,以至于郤武子率军前往征讨,确实是有所牵连关系。”
是不是要来一个“但是”了呢?
晋君周没有讲“但是”,他稍微一个停顿,接着说道:“只要不灭鲁国,寡人允许东征的各家族私军尽力施为。”
郤杨下意识看了郤至一眼,看到郤至点头,回看晋君周:“谢君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