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灯,是民间流传盛广的一种古老剧种。据老辈人讲,花灯开始起源、萌芽、兴起的时间是汉朝。
但由于地区不同;民族特色不同以及兴趣爱好不同......各地演绎和流传的花灯也不一样。一般情况下,花灯是在春节期间玩乐,增添喜庆。所以花灯内容一般都靠近民间习俗、风俗习惯、浪漫情调等等。
但不管怎么玩乐,林漠北要求对方选择积极进取,健康向上,引人开怀发笑的剧目登场。
为了迎接花灯的到来,林漠北等寨上的青年作了大量努力。
首先,他们大造声势,引起寨子周围广大社员群众的关注;其次,部分青年在进寨路口处用杉树条、柏枝树叶等搭起一道简易进门。他们专门请人用红纸简单写一副对联张贴在两边:“锣鼓喧天传大喜,花灯进寨送宏福。”
其次,树干上、墙壁上,到处张贴一些红底黑字标语。所有标语内容大同小异,都是带有欢迎和喜庆色彩之类。这让花灯戏子进寨,感觉与众不同,耳目一新。
天尚未黑下来,小青年们就抬板凳摆放在晒坝中央,围成一个演出场地来。主观台还摆放两张学生书桌。上面分别摆放两盏有待点亮的马灯。
由于林漠北他们宣传及时,力度很大,前来观看玩花灯的人不仅仅是寨上人,还有周围邻寨百姓,甚至还来了一些矿区工人家属。
一句话,场面布置得不简单。大家都只盼花灯戏子早日到来。
玩花灯的人有个习惯,在花灯演出的大部队出发之前,总是要先派一两个人提前到目的地采点。以提前掌握目的地的大概情况,避免对方突然改变主意,导致冷场。
结果采点人一到寨上,就看到专门有迎接的“进门”、红色对标语和对联,以及花灯场地特殊布置等等。
采点人一看场地布置很满意,马上沿路回去,在半路上与大部队相遇,并催促大家尽快赶路,争取天黑之前到达岱港花灯演出地点......
花灯头人问道:“你们是不是去虚晃一枪,拍马而过?”
采点人激动地摇摇头说:“不是不是。我们直接到达目的地查看地形了,发现一切显得很特殊、很满意。一句话,对方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
花灯头人高兴地说:“大家注意:马上带好脸谱,扛好灯笼,打起锣钵家元,加速前进.......”
岱港人不知道采点者的用意,以为花灯戏子们不知道当地大礼迎接。不声不响中,还以为对方会不会有失误。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是当地人的祈盼,所以,大家拭目以待,一味观看着进寨垭口。
大家猜想,倘若今晚花灯戏子来不成,那么林漠北的面子会马上过不去,甚至声望会一落千丈。
殊不知话音刚落,震撼山谷的锣鼓家元声音很快就到达垭口上了。
来者顺着牛路往下走,很快进寨。
乍一看去,所有来者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几十人。甚至有些是乔装打扮的老人;有些是男扮女装的“怪人”。
他们到达“进门”处,看到岱港人如此盛情,搭起“进门”张贴对联欢迎,都特别高兴,并把一对多余准备的“圆宝灯笼”点亮,分别捆绑在“进门”两边,以作礼尚往来。据说这种做法,是这伙花灯戏子重未有过的新鲜事。
圆宝灯笼刚刚捆绑好,就马上有人说“四句”:
岱港财门大打开,
八仙过海走进来,
送上一对红灯笼,
照耀此地出人才。
对方说四句声音刚落,马上就有寨上一个德高望重的老人还礼说:
八仙过海进寨来,
既送灯笼又送财,
双喜临门开口笑,
宾主友谊春常在。
此时,宾主两家互赠红包,增添很多乐趣和喜气。
花灯戏子走进寨门,当地男女老少夹道迎接。尤其是欢天喜地的儿童,一直陶醉在从来未见到过的新鲜事中。这时,锣鼓锣钵敲得更响。大家到花灯场边坐定,等候开场。
此时,两张书桌变成了主要看台。两盏马灯也被点亮了。对方头人和林漠北分别站在一张桌子后边说话......
其间,有人认真清点一下花灯场边的灯笼一下,一共有“排灯”、“宝灯”、“宫灯”、“贺灯”、“祝灯”、“彩灯”、“艳灯”、“春灯”共八对十六盏。
每盏灯都系在竹梢上,下面有专人负责掌管。
林漠北看了看全场一眼,代表寨上父老乡亲说几句欢迎词;对方花灯头人表示感谢,演出就马上开始。
第一个花灯节目是麻子打哈欠———总动员。除了掌管灯笼的孩子外,所有花灯戏子全部上场,搞个《群丑闹新春》。开场锣鼓伴随戏子跳唱自如,欢天喜地,逗得所有看客哈哈大笑,乐在其中.......
此后随之出场的花灯节目有“正月里来”、“双棍打花春”、“夸白话”、“背婆婆看戏”、“灯笼火把照春宵”、《情相连》等等。
总之,每一个节目都很健康;没有乱七八糟的东西出场。即便花灯戏里参杂一部分逗人喜欢看的爱情生活素材节目,也是很含蓄很朦胧的。
一言以蔽之,所有花灯节目都很吸引眼球,终于达到林漠北之前想象的预期效果。
三个小时很快过去了,正当人们兴致高涨的时候,花灯演出结束,进入扫场尾声。
林漠北悄悄问身边协助的李翠花:“宵夜的情况准备得如何?”
李翠花回答说:“刚才我和柳书瑶再次去看过,发现刘老二家堆起很多百姓捐献来的白粑粑、假粑粑、小米粑粑......几个妇女也正在挥舞菜刀切粑粑.......”
柳书瑶补充说:“我看他家煤火上的大铁锅水已经烧开了......”
林漠北点点头说:“好啊!既然条件具备,我们就请客人去宵夜。”
按照当初计划,捐献的粑粑多的话,所有组织人员和德高望重的老人,当然还有生产队长、会记等一起去陪同客人宵夜。
花灯演出刚刚散场,林漠北就说:“请所有客人到刘老二家宵夜,吃甜酒粑粑.....”
虽然是晚上,但换上大的灯泡很亮,刘老二家屋里屋外灯火通明。
宾主到来,人头攒动。大家围着几张大四方桌子就坐,边吃边谈,情景如同办酒席一般。
宵夜完毕,林漠北代表寨上付给对方头人5元钱,对方说几句客气话,就高兴地打起锣钵家元到水井边拜水,才又热火朝天地打起锣钵家元告辞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