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朱惟焯这才有闲擦掉胖脸上细密的汗珠,深吸一口气,稳住心神。
现在看来封地想要保住比较难,旨意下来,只怕那些文官会高举双手同意。
那些一肚子坏水的文官对皇室每年需要大量赋税供养,早就怨声载道。
从大宗正的权利慢慢被消减,转移到了礼部,还有俸禄发放不及时和压榨底层宗室就能看的出来。
只要皇帝一开口削藩,皇亲只有挨打的份,没有人会为他们去据理力争。
现在只能和皇帝来争取这个利益了,
“陛下,宝钞在开国初年的通行天下到如今的废纸一张,都是朝廷滥发导致。您这可还是想要蒙头印制,拿去换民间的银子?哦,开头是给利钱的,估计开始那些贪小利者会对纸钞追捧。”
“若需要百姓心甘情愿的来兑换,还的是纸钞有可用之处,能当银子使用,民间购买不打折扣方可行。”
“各位,就是要保证钱钞能通用。纸钞能和银子等价兑换,那不就是银子嘛,还方便携带。朕设立大明银行,前期兑换铜钱,已经在民间建立起来了绝对的信用。”
“根据推断,现民间存银总量大约有二亿万两,朕哪里会胡乱印刷发行。这个定额,如何发售,还有回收等等都得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
“说一千道一万,就是要确保纸钞能随时兑换到银子。商号为了方便携带和结算,银庄开具的银票就是一个保证。”
“现朕用现银3千万两做担保,就可发行三千万两的纸钞。朕虽然给了利钱,但是你们想过没有,兑换纸钞的人,他们是不会全部到期之后再兑换成银子的。”
“估计会有7成的人在到期之后会换成银子回去。实实在在的拿到利钱之后,还愿意让银子在地窖当中睡觉吗?
“人性都是贪婪的,肯定会拿出更多的银子来继续下一个周期。这样三千万两的保证银,只要他们不是同一时间来兑换,朕就可以发行最少6千万两,最高一亿五千万两的纸钞。”
“只要朝廷的威严还在,银行的信誉还在。海外还有源源不断的白银入库,增加保证银。百姓存银习惯之后,民间来存银的只会越来越多,倘若换回去银子的人只有3成甚至更加的少,可发行的纸钞数量是不是会更加的多?”
“大致估算了一下,一千万两的保证银,可以发行最少3千万两不超过4千万两的纸钞而不至于出现挤兑,导致信用崩塌的情况出现。”
“当然这一切还只是朕的预想,会先在京城和南直隶试行一到三月,发行一些短期的兑换,看看情况,收集收据之后再来做调整。不管最终怎么样,有银子做担保,有朝廷的信誉在此,此事应该大差不差。”
“你们眼中要给出的那些利钱,那还叫钱吗?朕答应给你们的分红利息难道不比去苛扣那些在土地里刨食的百姓来的舒服。只有朝廷越强大,百姓吃的饱穿的暖,能安居乐业,你们觉得他们是会用银子多还是用纸钞多?”
朱厚照再次环视一圈,这些亲王郡王,再一次的集体石化。
估计脑子现在已经宕机,以他们的见识,是想不明白这样的问题的,
明明都是发行宝钞,这样转了一下,似乎,好像就行得通了。
这是来自超越时代的碾压!
楚王朱荣?微微皱眉,并没有像其他人那样被巨大的利益所吸引,双手笼在宽大的绣袍当中,不停的搓着,看向皇帝的目光当中有钦佩还有一丝疑惑。
“陛下此举可谓开天之举,现在您春秋鼎盛,自能让纸钞按照储备金银的比例来发行,那百十年之后呢,难免会走上宝钞的老路,无节制的滥发,最终变成了废纸一张!”
“楚王此言差矣,这个纸钞的发行,肯定要制定律法,让后世子孙一定要按照朝廷储银的多寡来,或三年,或五年为一个周期,不得胡乱印纸钞。自然就能稳定良性的发展下去,至此朝廷不再缺钱,赋税自然能少一些,百姓能安居乐业,我大明天下自可千秋万代。”
晋王顿了顿,面朝皇帝高声道:“晋藩愿意听从陛下旨意。封国返还给朝廷!”
朱知烊把小算盘在心中打了几遍,觉得这个生意还是能做的,封国一年田地里的产出哪里有这样印纸钞几倍的利润大。
反正都是朝廷给钱,只不过是换了一个形式而已。
“皇兄,何不给兑换之人更加高一些的利钱呢,原本一成,干脆提高到三成。高利钱能把民间之存银都起于朝廷,然后再用于天下。士绅富豪们的银子反正都是存在地窖当中,时间久了成色还不好看,对朝廷也无甚用处。利诱其拿出藏银,方能发行更加多的纸钞,这样才能各方得益!”
朱厚照猛的偏头,看向说话之人,原来是年纪最小的兴王朱厚熜。
这小子此刻脸上还带着点红晕,不知道是兴奋的还是怎么的!
心果然大啊,想要把金银全部收归国有,这小脑袋还真是敢想!
“哦?怎生都能得益?万事万物皆有阴阳,朝廷得益势必百姓会有亏损。到时岂不会乱了套而导致国本动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