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皇觉得打开了很好的思路。
南洋诸国。
大多都是南朝的大族子弟移居过去的。
这跟南朝羸弱有关。
南朝时期,重文抑武,无比的富庶。
但也因为以文抑武,打仗上不是太厉害。
也一直受到北方的压制。
从契丹人,再到东胡人,再到北胡人。
就没有一个打得过的。
也从黄河两岸,被打到了长江以南!
许多疆域,都被打没了。
一些南方的大族,不得不谋算后路,加上南朝时期,海贸还算兴盛。
这些有钱、有势、有人的大族,便盯上了南洋之地。
便陆续开始有分支,迁移到南洋之地,逐渐垄断了南洋之地的一切。
成为了南洋诸地,实际的控制者。
至于南洋诸国的王,那更是轮流的来坐,你方唱罢我登场。
总而言之。
南洋诸国,虽然也有许多当地土着,但最多的,都是南朝大族过去,跟当地人繁衍出来的新的大族。
文化上。
基本与大庆同宗同源,虽受到了天竺之地的影响,但这并不重要。
庆皇认为。
南洋有彻底收回到大庆的条件!
也跟当初庆皇定都在京都有关。
京都在长江以南,过于偏南,便有了向南发展的先决条件,便也顺势将南洋诸国都控制住了。
设立镇抚司、宣抚司等。
如今,庆皇认为,北胡已定,也该顺势,将南洋彻底收回来!
过了这个机会,下次再想找到这个合适的时候,可就不容易了。
“让南洋诸国册封女王,朕的那些儿子则可迎娶这些女王。”
毫无疑问。
庆皇已经将皇宫内,那些年幼的大庆郡王们给分配出去了。
未来不在大庆内。
而在大庆的周边!
因为庆皇觉得,若在大庆内部,那群文臣,迟早能将藩王们给控制了。
藩王们,很难玩得过那群文人的脑子。
兴许现在没事儿,到了未来,藩王们很有可能被文人架空,最后当猪一样的给养着。
既如此。
不如外封。
“南洋诸国,也就充当嫁妆,朕给的彩礼也不会少了。”
庆皇谋算着,觉得相当不错。
秦风则点头。
“若当真这么做,儿臣以为彩礼中,当送至少三卫大庆兵马。”
庆皇重重点头。
“老六考虑的最为妥切,这个礼单极好!”
秦樉与秦棣互相观望了一眼。
看不懂了。
完全看不懂了。
三卫大庆兵马,相当于一万五千多庆兵。
这到南洋诸国那么巴掌点大的地方。
应该是最强大的战斗力了吧。
用得上这么多人吗?
不过当年始皇帝,为了征服南越,也下令五十万大秦精锐留守在南越之地。
最后即便大秦覆灭,那五十万大秦精锐也没有回咸阳救援。
后来在南越的大秦将领,更是自封为王,开始治理南越,直到死去之后,南越之地才被大汉彻底收回。
而那些大秦将领,也多于越女生儿育女,用另外一种方式,在南越的土地上延续了香火。
秦风建议的三卫兵马,一万五六千人。
可都是正值壮年的男丁!
到了南洋之地,便凌驾于南洋土人之上,会缺少女人吗?
用不了多久。
这一万五千人,在那片土地上,会生下多少人?
这些人。
才会是未来大庆统治南洋诸国的基础!
而并非,是大庆的皇子,迎娶了南洋的一个王,前去那里生活那么简单。
这背后。
必然会被大庆文臣们包装一下,诉说成一件无比美好的事儿!
虽然内核比较明显,就是将南洋诸地收下。
但表面上,自然要做的无比的漂亮,当做庆皇六十大寿的大喜事儿来办。
这些使臣,给庆皇最后的寿礼。
就是他们的国度!
再无其他。
当然,如何将这么一件事儿,说得更好,这怕是个难干的活。
但若这都干不了,大庆花了那么多民脂民膏,养那么多的文臣做啥?
秦风瞧着桌子。
“儿臣曾听说,昔日周天子册封诸侯时,给诸侯们配备了足够多的兵马。”
“那些封地上的子民,根本不认同周天子的册封,是这些诸侯带着兵马,打服了地方上的一切不服,彻底占领控制了那些地方。”
“若打不过地方上的,便可去周天子处请求支援,如此才有了周朝六百年的江山。”
秦风说到这,便见庆皇的脸色无比郑重。
“老六休要听他人胡说!”
“周时素来是以礼治国,以礼服天下人。”
“周礼要的,是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
庆皇说的相当庄重。
“周礼的一些礼仪,至今仍旧在传承延用,朕这大庆也是礼仪之邦,绝不可能出现那种兵马攻伐强行占据之事。”
“那些兵马,只不过是为了护卫诸侯们安全罢了,以免那群不听话的民人生事。”
秦风听此,重重点头。
昔年周天子分封天下,每一名诸侯带走的也就五十人,百人左右。
便可治理一地。
如今。
大庆要给未来皇子们配备的。
可都是三个卫。
一两万人的规模!
治理一国,应当毫无悬念。
假以时日,经历个几代人,南洋诸国,便彻底在朝廷的统治之下。
毫无疑问。
这是一件功在当下,利在千秋的好事儿。
“父皇说的是,儿臣记住了。”
秦风对周礼,有了新的认知。
虽说……
这两千多年来,后人的周礼魔改了无数次。
就连孔圣人,也期望用周礼来治天下。
如今虽说以儒家治理天下,延用了许多周礼的思想。
可当下的大庆,终究是儒皮法骨。
早就不是孔圣人单纯希望的,以周礼就能治天下的样子。
周礼将所有民人,都变成了谦谦君子,如若绵羊,便于统治。
可这么一来,也很容易走向极端,最终人民人变成了两脚羊。
儒学在南朝时,早就被推翻了,又在儒学的基础上,重新构建了一次。
与当年孔圣人所宣传的儒学。
怕是早已大相径庭。
也更有利于统治者,去更好的治理这天下江山。
“嗯,你们哥三个也要记着,千万不要做出恃强凌弱的事儿。”
“就算一定要做,也一定要先找几个儒生去问一问,该举着什么名义去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