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琮此人可谓是“三无官二代”:没主见,没谋略,也没实力。他被下属一鼓动,就上表投降,把祖宗经营多年的荆州献给了曹操。最关键的是,他没敢把投降的事情告诉刘备。
因此,当曹操走到襄阳附近时,刘备才发现自己被“卖了”。当时他正在樊城给刘表、刘琮父子守门,得知投降的消息后,他火速放弃樊城,率兵逃难。
逃亡途中,不少百姓沿路相投,要和刘备一起走,刘备来者不拒。有人说刘备此举是妇人之仁,但实际上,他此举向世人证明了一点:他刘备得了荆州的民心。
曹操南下的消息也让孙权坐立不安。当时吴国几乎是主降派的一言堂,但作为一方诸侯,孙权明白:曹操意在统一天下,他拿下荆州,下一步就是夺取江东。
因此,想要自保,他只能打。而鲁肃的话坚定了他开战的决心。
鲁肃曾说,像他这样的人投降了还能混个小官当当,但在江东经营三代、众望所归的孙权投降了,下场如何恐怕不好说。要开打,就需要一个盟友。手里有兵、身上有民心、还和曹操有仇的刘备是个不错的人选。
在曹、刘、孙三方的谋划之下,孙刘联合抗曹的局面已经形成。公元208年12月,周瑜率兵3万,刘备率兵2万,与曹操在赤壁开战。
面对20万曹军,孙刘联军心中不可谓不慌,但两军的主心骨周瑜和诸葛亮却巍然不动。
他们抓住了曹军的弱点:在赤壁开战肯定需要水军,但曹操嫡系部队往常只在北方陆地作战,哪怕经过训练,也不如联军的水军。
何况南方天气潮湿,赤壁地区血吸虫病流行。
北方来的曹军根本不适应气候条件,很快染上了瘟疫。而曹操手下的水师是刚刚收编的,他们原本是刘表的部下,比起给曹操卖命,自保显然是他们的第一要务。这样两相对比,5万对20万,联军仍有胜算。
面对北方士兵不习惯坐船的问题,曹操想出了解决方案。他下令将舰船首尾相连,这样人马在船上就会如履平地。
不过,这个操作极其危险。曹操也想到了这个问题,但他并不担心。原因无他,当时正是寒冬腊月,赤壁地区几乎天天刮西北风。
在这种情况下放一把火,火借风势,只会烧掉联军的船,而不会烧到曹操的船只。因此,想要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好在东风很快就来了。天气预报在现代是锦上添花,但在赤壁之战中,却是左右天下局势的重要一环。孙刘联军中应该有这样一位能人。
此人姓甚名谁,至今未可知,但正是他对风向的判断,改变了整个天下。
刮东南风之前,周瑜先让黄盖发去一封“跳槽申请书”。黄盖声称自己要降曹。在主降派充斥朝堂的吴国,有人要投曹,这根本不是新鲜事。
曹操没有怀疑。当黄盖率着装满柴草和火油的船冲向曹营时,整个中国的命运在这一刻发生了改变。当时刮的刚好是东风,曹军的战船迅速燃烧。
这把火烧掉了曹操统一天下的可能,也为刘备和孙权烧出了胜利的曙光。
赤壁之战,是多少人的英雄梦。那时,孔明未老,公瑾风流,羽扇纶巾。刘备运筹帷幄,孙权坐断江东,江北百万之众,虎踞鲸吞。江东英雄儿郎据险死守,不战赤壁,何谈三国鼎立?
火攻过后,曹军败局已定。为防止自己的粮草辎重落入敌人之手,曹操率先下令火烧物资,随后撤军,一路走华容道,逃回北方。此后,刘备与孙权瓜分荆州,天下三分的局面就此形成。
【一代法家之圣,为何落得五马分尸的下场?#历史#小知识#商鞅变法】
他是华夏历史上最伟大的政治家之一,也是变法的先驱者,但同时又是史家口中的千古罪人。
他的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直接让秦国崛起,奋六世之余烈,灭掉六国,一统天下,他的生平着作被称为“天下第一禁书”。
他因此青云直上,位极人臣,也因此被五马分尸,满门诛杀。
他就是法家之圣——商鞅。
公元前390年,商鞅出生在魏国,此时他的名字还叫卫鞅。他很幸运,因为他是卫国国君的后代,但不幸的是魏国“池子太浅”,难以施展抱负。
年轻的商鞅喜欢学习法律,崇拜法家大师李悝和兵家大师吴起。他心怀抱负,想用法治来改变这个社会,因此游历四方,体验生活。
为了更好地理解法律的精髓,他来到了法家大师李悝实行变法的魏国。
卫鞅到魏国后,在当时的丞相公叔痤门下做了一名家庭教师,表现十分出色。
公叔痤看中了他。公元前362年,公叔痤病逝,在病逝前,公叔痤推荐了卫鞅,他对魏惠王说,卫鞅是“五百年难得一见的奇才”,一定要重用卫鞅。
魏惠王觉得这个人听都没听过,并不在意。公叔痤又说,如果不重用卫鞅,就杀了卫鞅。魏惠王听完也没有表态,假装知道后就走了。
魏惠王走后,公叔痤内心愧疚,立马把卫鞅叫到跟前,说了刚才的事情,让卫鞅赶快逃跑。
而卫鞅胸有成竹地说:“魏王不会杀我的。他既然不听你重用我的建议,就不会听你杀我的建议。”后来历史证明,卫鞅确实富有才能。
公叔痤死后,魏惠王既没有重用卫鞅,也没有杀他。卫鞅面对空有一身抱负却难以在魏国实现的局面,毅然离开魏国,去其他国家施展抱负。
而此时的秦国,秦献公刚刚去世,秦孝公即位。秦孝公刚即位,面对外敌的进犯和朝野的动荡不安,于是发布求贤令,希望有才之人能帮助他改变秦国贫困落后的局面。
不论是否是秦国人,只要能得到秦孝公的重用,就能赏赐土地和官职,引来各国人才前往秦国谋取功名。
卫鞅看到秦孝公发布的求贤令,希望能遇到明主施展自己的抱负,于是动身前往秦国。卫鞅来到秦国,人生地不熟,于是结交了秦孝公的宠臣景监,让他帮忙引荐。
卫鞅第一次面试用“帝道”游说秦孝公,秦孝公听后直打瞌睡,并通过景监大骂卫鞅是个狂妄之徒,不能任用。
卫鞅知道后对景监说:“再给我一次机会吧,这次一定没问题。”于是5天后卫鞅再次参加面试,这次用“王道之术”,秦孝公听完觉得这个人可以聊聊,但讲的东西并没有打动他,于是并没有打算录用卫鞅。卫鞅于是又对景监说:“我知道怎么说动国君了,再给我一次机会吧。”
于是卫鞅参加了第三次面试,用“霸道之术”游说,秦孝公这次对卫鞅所谈的变法图强、富国强兵听得入了迷。两人谈论变法,连续几日依旧兴致勃勃,最终秦孝公下定决心,录用卫鞅在秦国实行变法。
起初,秦孝公组织大家一起开会讨论变法,贵族代表甘龙、杜挚起来反对变法。
他们这一派认为,如果没有百倍的好处,就不应该轻易改变旧的法治,老祖宗的规矩没有过错不能改,改了就要出问题。
而卫鞅针锋相对地提出“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你们的思想太落后了,不管黑猫白猫,能抓老鼠的就是好猫,治国并不是只有一条道路,不一定非要拘泥于古法。
卫鞅的一番言论,也为实行变法做了舆论准备。最终秦孝公力排众议,坚决支持变法。
卫鞅变法初期,老百姓面对刚上任的左庶长并不了解,而且当时的政府部门办事也不讲诚信,在老百姓心里也没有威望。
为了让颁布的法令能顺利实施,卫鞅在南门立一根木头,能将木头搬到北门的,给予重赏。国人面面相觑,认为新上任的左庶长在给他们开玩笑,没有人相信。
大家都议论纷纷,并没有人去搬木头。后来卫鞅提高了奖金,于是有一个人将信将疑,将木头从南门搬到北门。等此人到达北门,果真得到了左庶长的重赏。
这就是“徙木立信”的典故。于是卫鞅在国人的威望渐渐建立,使老百姓对他颁布的法令都认真看待了。
变法刚开始,百姓都觉得秦法不方便,而此时秦国的太子也触犯了法律。于是卫鞅认为变法推行不成功是上层的权贵知法犯法导致的。
本来要处罚太子,但考虑到太子身份尊贵,就处罚了太子的师父公子虔和公孙贾。公子虔被割掉了鼻子,而公孙贾脸上被刺了字作为惩罚。从这以后,变法推行变得顺畅,百姓也都严格遵守秦法。
秦国变法主要从“耕”和“战”两方面出发。在“耕”的方面,通过奖励耕织、开垦荒地,扩大了耕地面积,提高了粮食储备;
改革户籍制度,实行什伍连坐法,一家犯罪,十家跟着倒霉,稳定了社会治安;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推行小家庭政策,把人民和土地绑定,提高了国家税收。
在“战”的方面,废除了世卿世禄制,也就是废除了“军二代”和“官二代”的贵族特权,颁布按军功赏赐的20等爵制度,不管身份地位,只需要在战场上奋勇杀敌,就能以敌人的首级获得爵位。
因此,秦国军队一上战场就异常凶猛,被山东六国称为“虎狼之师”。
经过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而卫鞅的权势也逐渐达到了顶峰。公元前341年,秦国联合齐、赵两国攻打魏国。
同年9月,秦孝公派卫鞅领军,魏国派公子卬迎战。两军对峙时,卫鞅派使者送信给公子卬,说:“我当初与公子相处得很愉快,如今你我成了敌对两国的将领,不忍心相互攻击。
我可以与公子当面相见,订立盟约,痛痛快快地喝几杯,然后各自撤兵,让秦魏两国相安无事。”公子卬以为卫鞅真的怀念当年的友情,不知实际是卫鞅设下的圈套。
公子卬赴会时被卫鞅埋伏的军队俘虏,卫鞅趁机攻击魏军,魏军大败,魏惠王被迫割让河西部分地区求和。此时魏惠王说:“寡人真后悔没有听公叔痤的话。”
卫鞅因战功获封于商15邑,号为商君。卫鞅也变成了商鞅。此时的商鞅位极人臣,达到人生顶峰。
俗话说:“盛极则衰。”虽然商鞅变法使得秦国富强,但秦国贵族多有怨言。有一个叫赵良的人看透了商鞅的危险境地,于是劝商鞅辞官归隐,急流勇退。
但忠言逆耳,商鞅此时被眼前的荣耀所迷惑,不听劝谏。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太子驷继位,即秦惠文王。秦孝公死后,公子虔等贵族势力便罗织罪名,诬陷商鞅谋反。
商鞅变法虽然使秦国强大,但也触动了贵族的利益,尤其是军功爵制度,打破了贵族的世袭特权。秦惠文王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选择了牺牲商鞅,以平息贵族的怒火。
商鞅逃亡至边关,欲宿客舍,客舍主人不知他是商君,见他未带凭证,告以商君之法,留宿无凭证的客人是要治罪的。
商鞅感叹自己立法反而坑了自己,真是自作自受,这也是“作法自毙”的典故。商鞅想逃到魏国,但魏国因他曾骗擒公子卬,拒绝他入境。
商鞅走投无路,最后在彤地(今陕西华州西南)被杀,尸体被运回咸阳,当众车裂,并诛杀了他的全家。
商鞅虽然死了,但变法得以继续实行下去。秦国逐渐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为后来秦王朝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而商鞅的着作《商君书》也被列为“天下第一禁书”,其中的“霸道之术”成为中国统治者几千年来的重要法宝,其法家思想也成为华夏封建社会“外儒内法”的思想基石。
——“徒木立信,不得不佩服人家这脑子,却是有办法嗷。”
——“几千年前的人都知道,要是想有人给你干活,得花钱。”
——“商鞅却是是一位了不起的任务,凭借一己之力,挽秦国于危难之中,其身虽死,但法不灭,甚至于,他的死都有可能是为了他的法,而故意为之的。”
——“不听劝啊,可惜了,要不说不定还能苟活着。”
——“也不是不听劝,他那样的人不可能想不到自己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