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缓缓起身,擦干眼泪,斩钉截铁地说道:“太后,朕,万难从命!”
笑话,老子拼命打江山,不就是为了让儿子坐江山?现在,江山还没打下来,就要分享胜利果实了?想啥呢!
出乎意料,赵匡胤等待的怒火,并没有降临,杜太后变得面无表情、眼含失望,喊了一声:“于方,进来!”
后宫内侍总管于方应声入殿,一见眼前架势,很知趣地站的远远、垂手肃立,免得溅一身血。
“太后,有何吩咐。”
“将所有汤药、补品,全都扔出去吧。”
“太后,这……”
“去!本宫的话,不顶用了?”
话落音,又是一阵剧烈的咳嗽,忍不住掏出手绢擦拭,浅浅一道血痕。
“阿娘!”
赵匡义一把夺过来,惊恐之余、暴跳如雷:“于方,你是怎么伺候太后的!来人,拖出去打!”
“陛下……太后,老奴我……”
于方欲哭无泪,躲得这么远,还是躲不过去。
殿外侍卫如狼似虎,冲进来就要托人,被太后厉声制止。
“皇帝,你这是在威胁本宫吗?”
“匡胤岂敢?阿娘,你这是……”
“老身生死,不劳皇帝操心。”
“阿娘!”
赵匡胤头疼欲裂、无比憋屈,头上顶着一个“孝”,能把人活生生压死,莫说是帝王之家,就算是普通百姓,父母采取这种“非暴力不合作”的方式逼子女就范,大概率也是能成功的。
应该说,杜太后这种招数毫不新鲜,生活中总有一些父母,逼迫孩子去做一些事情,孩子不从,就自我伤害,还振振有词“以后,不用你管,我死了都不用你管!”
伤人之言,莫过于此。
那么,杜太后就是在无理取闹吗?不是。
无论从当下分析,还是从历史上看,杜太后的做法都堪称明智。
她作为局外人,看到的五代时期“天下之主乃兵马强盛者”,自己儿子赵匡胤确实很厉害,可你没了呢?你手下那一群虎狼,会服你儿子吗?这半壁江山,如何守得住?
最正确的做法,就是让赵光义接班,而且,提前要打好基础,比如册封“殿前都点检”的职务,提前掌握大宋最精锐的禁军,笼络一群权臣!
而赵匡胤属于局内人,他的眼界,已经被局限于皇位之上了,“亲兄弟,明算账”,钱的事情都不愿意吃亏,更何况是天下之主的位置?
面对赵匡胤的恸哭,杜太后毫不动容,甚至用鄙夷的目光看着自己的儿子。
“儿子有罪,忤逆母亲,只是一时糊涂!”赵匡胤抱着杜太后的双腿,哀求道:“我岂敢不从母亲教导?既要传位光义,那就传好了。”
杜太后冷若冰霜:“皇帝,不好勉强。”
“好不勉强,儿子句句都是肺腑之言!”
才怪!
赵匡胤只想把眼前的事情,先糊弄过去,兄终弟及?别开玩笑了!
真就是“一朝为帝、从此疏亲”吗?也不是,赵匡胤不愿意传位给赵光义,原因有三个——
一是,赵匡胤从头到脚、一根汗毛都瞧不上赵光义!在他眼中,这个弟弟就是吃啥啥不够、干啥啥不行的废物,自己拼了半辈子积攒这点家业,真要给他那就彻底完了。
二是,赵匡胤要保全自己的儿子赵德昭!是,兄终弟及,让赵光义当皇帝,可自己儿子有长大的一天!赵光义坐在皇位上也不放心,怎么才能放心?当然是让赵德昭长不大!
历史上,赵德昭真就是被赵光义逼死的,在北伐契丹的过程中,赵光义化身全天下都知道的“高梁河车神”,自己跑的无影无踪,军中以为他挂了,就谋议让随行的赵德昭继承皇位。
等回到汴梁,才发现赵光义早就跑回来了,得知“拥立为帝”的事情后,赵光义大怒,可还没做出实际行动,赵德昭就畏惧的自杀了。
【唉,赵大啊赵大,你四个儿子,没一个成器的。该!谁让你欺负李煜!作者很狭隘。】
三是,赵匡胤虽然是武将,也是读过不少史书的,纵观古往今来,“兄终弟及”的王朝更替,基本没啥好结果。
譬如,晋安帝司马德宗与晋恭帝司马德文、宋少帝刘义符与宋文帝刘义隆、唐中宗李显与唐睿宗李旦、唐僖宗李儇与唐昭宗李晔……兄终弟及,在父权社会之下,根本不具备法理性!
而不具有法理性的事物,就一定是不稳定因素。
不是杞人忧天,这叫历史唯物主义。
杜太后冷眼旁观,她已然看透了这个儿子的想法,于是,祭出一招“釜底抽薪”。
兄终弟及,不是不具备法理性吗?好,那就赋予法理性。
“来人,传本宫谕旨,宣召赵普前来!”
“阿娘,要做什么?”
“不必多问!”
不多时,赵普急匆匆赶来,眼前一幕,让他脊背冒汗——
赵匡胤跪着,涕泪横流;
杜太后坐着,口角渗血;
内侍总管战战兢兢,跪在一旁磨墨。
“臣赵普,叩见太后,叩见陛下!”
杜太后冷声说道:“赵普,皇帝有些话要对你讲。”
赵普诚惶诚恐地应答,不由得瞥了一眼赵匡胤,这是什么架势?太后没让起来,大家都跪着!
赵匡胤无奈,值得亲口将“传位赵光义”的话,再说一遍。
赵普瞠目结舌,刚要叩拜反驳,就被杜太后阻拦了。
“赵普,这是皇帝的意思,你敢违背?”
“臣不敢!”
真是皇帝的意思,那就有鬼了!
“好,你在大宋朝中,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代笔写着誓书,最为合适。”
“太后,什么誓书?”
“自然是皇帝百年之后,传位于晋王!”
“臣……”
“你敢违悖圣意!”
杜太后一声喝道,剧烈的咳嗽随之而来,这一次,大口鲜血从胸腔中喷了出来,飞溅赵匡胤一脸!
“阿娘,儿子谨遵!”
“太后,臣绝不敢!”
杜太后轻拭血迹,咬牙说道:“写!”
汗珠,顺着赵普的手指尖落下,融入毛笔的墨中,整个人都在颤抖,字迹没写,纸上已经落了不少墨点。
“写!”
“太后!”赵普猛磕头,浑身哆嗦着说道:“若非答应臣一件事,否则,誓死不从!”
赵匡胤与杜太后都很紧张,不知道赵普要说什么。
“既要决定兄终弟及,那,不能仅考虑晋王,齐王(赵光美)也要算进来!同时……”赵普一咬牙,“若陛下兄弟之辈,皆无法继承皇位,则要从根源而论,再传子嗣!”
从根源而论,意思就是,谁是第一个禅让给兄弟皇位的,在众兄弟无法继承皇位的情况下,就要传给他的儿子。
换句话说,赵光义不行,赵光美做皇帝,赵光美不行,必须让给赵德昭!
杜太后听了之后,面若冰霜,又看了一眼赵匡胤鬓角白发,内心终究一软。
“好,准卿所言!”
赵普眼含热泪,用满是鲜血的额头,用力磕了三下,不知道是磕给杜太后,还是磕给赵匡胤!
片刻,誓书写成。
“等等!”杜太后突然说道,“赵普,落款。”
“啊?”赵普纳闷,落款不应该是赵匡胤这个皇帝写吗?
“我让你落款,就写,臣普书。”
“这……”
“写!”
赵普无奈,哆嗦着写上“臣普书”三个字,随后,杜太后让内侍总管取来一个黄金匣子。
“誓书存入宗庙!”
一场风波,接近尾声。
所有人当中,最惊心动魄、心存后怕的人,是“工具人”赵普。
他离开德寿宫之后,整个人瘫软在甬道之上,完了,完了!
杜太后,不愧是你!
“臣普书”这三个字落款之后,赵普的命运,就与赵光义的前途紧密相连了。
杜太后只用了这三个字,就为赵光义笼络了一名大宋权臣!
这一次母子博弈,赵匡胤,完败!
【亲们,今天四更,多鼓励一下凌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