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良没有耐心将一根雪茄抽完,坐到九点钟就告辞离开。
郑仲湘后脚也返回酒店,陈逸森、袁可飞、林杰等人都随之离开。
这次试探萧良的态度并不令人满意,他们得跟郑仲湘赶回酒店,商讨下一步的对策。
韩振亚、韩振国夜里没有别的安排,送郑仲湘等人乘车离开,又拉上温骏随丁文江返回院子里坐下,享受还未燃尽的雪茄。
“丁总、温总,你们觉得沪深两市的科技股,最近会不会有比较大的机会?”韩振国坐下来后,就忍不住开口询问丁文江以及温骏对沪深两市科技股的一些看法。
丁文江深深吸了一口雪茄,没有观察韩振亚、韩振国兄弟二人的神色,只是徐徐将如云烟气吐出,说道:“难说啊。”
这段时间不要说欧美日韩了,港股里的科技股标的都异常的火热。
星视作为港股今年的股王,不谈跟借壳前股价相比的暴涨了,单说六七月份科技股极致反转行情,涨跌幅度超过十倍,实在是叫人血脉贲张。
港股里的其他科技股,虽说震荡幅度没有这么夸张,但截止十一月中旬,震荡三四倍、四五倍者也是比比皆是。
在金融风暴惨烈的背景下,香港证券市场还不时有暴富传奇涌现,自然是备受关注。
在香港证券市场,比萧良他们规模更大的资本比比皆是,但在六月中下旬精准抄底科技股,获得极其耀眼成绩的资本,却唯此一家。
首先是蜗巢新技术投资联合鸿臣、盈投,赶在六月底之前,总计增持了星视六千六百万股,单在星视这一支股票上账面就实收高达五十亿港元的浮盈。
除此之外,蜗巢新技术投资联合鸿臣、盈投、华茂,还大手笔在港股增持近四十亿港元的科技股,此时累计浮盈超过七十亿港元。
这样的骄人战绩不可能不流传出来。
丁文江、韩振亚、韩振国以及温骏他们听说了,又怎么可能不眼红?
不过,眼红归眼红,内地资本想要进入香港,特别是想要进入港股市场,却非易事。
而在沪深两市,虽然也不乏科技股的标的,但这些科技股标的,绝大多数在刚过两年时间里,刚经历过一轮爆涨爆跌,目前正处于沉寂期。
因此,这一轮海外科技股行情,沪深两市除了极少数几只跟互联网直接挂钩、有题材炒作的股票,受到资金的热捧外,其他科技股的表现都非常一般。
像科技股龙头长虹电子去年年中股价登顶,达到每股六十六元,之后就经历长达一年之久的暴跌,今年六月底跌到每股十二元,股价可以说直接砍到脚脖子,将散户的心都伤透了。
这四五个月来,受海外科技股行情的影响,长虹电子的股价勉强从低点反弹了二三十个点,却因为人气太冷淡,十月下旬往后,股价又折向下跌。
又比如天海精工,股价崩盘前,股价一度超过三十元,短短一年时间跌破每股五元,今年以来差不多都维持在每股八元左右波动。
看着萧良这孙子在港股吃肉,他们的资金没有办法绕过国家的监管南下,内地的科技股不瘟不火,吃不上肉,丁文江、韩振亚、韩振国、温骏要说他们不眼红,不焦急,那是自欺欺人!
他们现在最关心的问题,还是海外这波科技股行情还会延续多久。
如果说海外科技股行情能延续够久,沪深两市的科技股标的再多一些时间平复,还是有可能带起一波浪潮的;又或者说,只要海外科技股的行情能延续够久,他们可能就有足够的时间,去塑造一只跟互联网直接挂钩的科技股标的来。
丁文江觉得他的回答,韩家兄弟不会太满意,又看向温骏,问道:“萧良似乎对这波科技股行情并没有太坚定看好啊?至少并不长期看好?”
郑仲湘找萧良谈星视增发的事情,其他人不会硬凑到跟前去,但萧良为了促成星视新一轮的新股增发,最多承诺从现在起锁定对星视的持股六个月不进行减持,这些内容他们还是断断续续听进耳朵里去的。
这说明萧良短时间内,对海外科技股行情还是看好,要不然六个月的锁定期都不会同意延长。
不过,萧良没有完全遂郑仲湘的愿,最多只同意延长六个月的锁定期,说明萧良还是很清楚“涨久必跌”,“跌久必涨”的道理。
温骏微微蹙着眉头,附从丁文江的见解说道:
“不管萧良他这段时间怎么为科技股鼓吹,也不管他怎么为互联网以及信息电子等领域的初创企业鼓吹,我们都应该要注意到八九月份往后,萧良联合鸿臣、盈投以及华茂,实际都在小规模的减持科技股。”
萧良小规模减持,是香港公司蜗巢新技术投资在八月过后,资金就抽调一空,但还需要继续每个月转五千万港元到内地支撑蜗巢科技的运转,他不得不小规模的减持一些短期超涨的科技股套现。
鸿臣、盈投、华茂三家则是遵循既定的操作原则,在股票快速上涨一段时间过后,必然需要进行减持,才能避免股票资产占比长时间超过上限。
还有就是鸿臣、盈投、华茂都以九月三十日作为财政年度中期结算日;七八九月作为财年第二季度,证券投资操作有很高的浮盈,客观上就需要进行一定的减持,给投资人、股东增加中期分红。
鸿臣、盈投以及华茂,不是说看好科技股的涨势,就一定要满仓从头持到尾。
不过,香港一些咨询分析机构不知道,也不会分辨这里面的曲折,只是简单从这段时间爆火科技股的股东变化里,看到萧良与鸿臣、华茂、盈投连续两三个月都在小幅度减持科技股。
而到了温骏这里,他宁可相信香港这些分析机构做出的表面判断,怀疑萧良不仅没有长期看好科技股行情,甚至从八九月份,实际就已经转向保守了,断然不信萧良亲口所说不断从香港公司拿钱,是为了填蜗巢科技这个无底洞。
他甚至将这当成萧良的某种借口。
“看来科技股这个概念,已成鸡肋了!”丁文江颇为惋惜的感慨道。
温骏皱着眉头,说道:“放宽了算,海外科技股行情可能还有六到十二个月的时间,但我们想要亲自打造一支互联网概念股,时间还是太紧了。”
丁文江名下就有上市公司主体,还在中高端商场与酒店经营等领域有相当不错的发展,往后他会更注重资本层面的运作,反而不太愿意冒险操纵股票牟利了。
他对海外科技股行情的判断,就偏于保守,又或者说不甚关心。
韩振亚、韩振国兄弟二人始终没有掌控一家上市公司,在江省富豪圈内,距离顶流终究是差了一个档次。
而韩家兄弟二人,除了证券、娱乐产业的投资,更早是在秣陵珠江路从事计算机以及配件、耗材的销售,目前计算机及配件连锁门店在秣陵已经很有规模了,这两年甚至还进一步成立家用电脑部门,在旗下门店推出宏亚自有的整机电脑品牌。
宏亚在计算机组装生产以及连锁经营等方面的业绩,算不上多好,这两年想独立上市非常难,韩振亚、韩振国兄弟二人就想着能不能借科技股的这波浪潮,也玩借壳上市。
毕竟这个年代,不要说计算机组装生产了,哪怕是连锁经营计算机及配件,听上去也很有科技股的范儿。
听丁文江、温骏的语气,似乎都无意支持光耀资本协助宏亚进行借壳操作,韩振亚也不便强求,微微蹙着眉头,说道:“搞大的动作可能来不得,就看现成的那些标的,有没有一些快进快出的操作机会。”
“短期内科技股也确实值得关注,”温骏也更倾向关注科技股的短线机会,点点头说道,“现在比较头痛的,还是天海精工死死压制住股价,我们还有一半的持股没能清空。”
最初是环泰、宏环以及温骏将各自总计市值约两亿的天海精工股票注入光耀资本,换得此时各占光耀资本30%的股权结构(剩余10%的股份由光耀资本除唐国斌、曹启华之外的管理团队持有),虽然光耀资本重组之后,也吸纳了不少投资,但目前还有一个亿的自有资本还锁在天海精工的股票里。
这也是环泰、宏亚的伤心事。
虽然这笔投资没有产生账面上的亏损,但两家各有两三个亿的资金,在天海精工上折腾一年多时间,却颗粒无收,这本身就是巨大的损失。
这些资金放到其他项目上,随随便便都能赚三五千万回来啊!
“天海精工放出消息说要搞增发,更没有资金愿意介入了,”韩振国说道,“实在不行,亏点就出掉吧,没必要跟这些孙子纠缠下去了。”
对上市公司来说,只要能找到投资机构愿意参与,增发新股永远是筹资扩大资本规模最便捷有效的手段,除了控股股东的持股会被摊薄外,基本上没有其他负面影响。
但对光耀资本以及账面还额外持有天海精工股票的宏亚、环泰来说,却不是什么好消息。
因为他们知道,泛华以及东洲国投参与增发的话,手里的持股会变得更多,未来就会有更多的筹码,将天海精工的股价死死压制住。
想来想去,原本最不甘心的韩振国,也想着从天海精工撤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