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明发听了激动地说道:“你小子也算是福大命,大脑子还算好使,否则的话,今天我就要承受丧子之痛了。”
三个人在周明发的病房里继续的聊着,周明发把当天发生的一些细节一一说了出来,周齐又把今天所发生的细节也一一讲了出来。
这爷仨在一起商量讨论,立刻明白了。
这朱海兵是想把他们一家给灭了。
“星飞,你说一说。今天的酒咱们卖的怎么样?”
周齐推了推周星飞,问道。
“什么酒?”周明发对于周齐所做的这个“盛世天下”的酒一无所知。
“二叔,是这样的。”
周齐简单的介绍了,这几天自己创立“盛世天下”品牌的事情,以及把沈冰酒厂里面的酒换了商标拿出去销售了的情况一简单介绍了一下。
“大哥,今天的酒一共卖出去了一万多箱。来一个叫做小刘的,他一个人就拉了2000箱酒回去,而且说这几天他要一共拉5000箱回去呢。”
“小朝跟我说了这事儿,我不知道他这五千箱什么时候能够卖完,不过根据他做事的劲头可以看出来,要不了几天这五千箱就能够卖完。”
“这酒就这么好卖?”
周明发一听就来了精神。之前的周齐在他眼里面就是一个废物。
他有一段时间几乎要和周齐断绝了父子关系,他觉得周齐不是他的种子。
这周齐自打工作了之后就没干过什么正事,整天和一帮狐朋狗友吃喝嫖赌,现在竟然干出了这么一桩大事,绝对是让他出乎意料的。
“二叔,星飞,咱们的酒要面向全国。我要把咱们的酒做成全国第一大白酒品牌。”
周齐握了握拳头说道。
“大哥,别在那吹牛了。”
“你不相信?那你从今天卖酒的势头就可以看出来我是不是在吹牛了?咱们这儿才起步几天,你说说咱们这几天赚了多少钱?”
周星飞想想也是。
前几天她跟着周齐走街串巷就挣了三万块钱。
这三万块钱对于绝大多数一个月只能赚30到50块钱,工资的工人来说足够他们赚100年的。
“士别三日,刮目相看啊,你这个臭小子突然之间正干了。”周明发笑着说道。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一个做人父人母的最大愿望。
当他听到周齐有这样能力之后,他欣慰的笑了。
“二叔。”周齐喊道。
“你说,小齐!!”
“你能不能想个办法把玻璃厂给弄下来。”
周明发想了想说道:“玻璃厂那可是国营企业,你要想收购的话还真是不容易啊。”
“不容易,不代表完全没有办法啊。”
“可这厂已经有半年没开工资了,你收购它干什么呀?”
“这个我自是有用处的。”
“可那就是一个烂摊子,你收购过来不是自己给自己找麻烦吗?再说,你知道那个厂有多少员工吗?”
周齐摇了摇头,但他看得出来这个厂的员工人数一定不少。
“这个厂光职工就有一共有一千六百多名,那么多的人都是要等着吃饭的,你收购过来的话拿什么养活他们?”
周齐一听这一千六百多名职工的玻璃厂,那可是一个大厂啊!
在这个时候,玻璃厂主要的产品就这么几样:
各种酒瓶、各种罐头瓶、孩子玩的弹珠、写字台饭桌上面的台板、还有品种少的可怜模样十分难看的花瓶。
但是周齐却知道这玻璃厂可是大有作为的。
除了能够生产以上的产品之外,电视机的屏幕、小汽车的挡风玻璃可车窗玻璃、飞机轮船高铁的玻璃……
特别是到了21世纪之后,大量的建造各种各样的玻璃栈道,玻璃吊桥。
最最可观的是,随着20年代中期的到来,全国进入了基建的行列。
各种各样的摩天大楼拔地而起。各种各样的道路和桥梁如同雨后春笋一样,纷纷占据了神州大地。
门窗玻璃和摩天大楼的外墙玻璃那可都是极大的市场。
“二叔,你最近这几天在医院里面好好躺着。
躺着的时候给我好好谋划谋划,看看怎么样才能够把你的玻璃厂给我弄过来?
看看把玻璃厂弄下来需要多少钱?现在对于我来说,钱不是问题。”
周明发听到这话之后,还是觉得周齐在吹牛。
“你这臭小子才赚了多少钱呢?就在这儿翘尾巴了。
我说了,咱们厂里边那可是有一千六百多名员工的那个就是一千六百多张嘴啊,你把他收购回来的话,你不需要发工资给工人吗?
他们的吃喝拉撒衣食住行,你都要负责。”
“二叔,”周齐这么称呼,周明发听了几次就觉得挺顺耳的:
“实话告诉你,这玻璃厂如果我不收购过来的话,要不了几年,这厂就荒废了。”
“怎么可能呢?这场可是有一千六百多个人……”
“你也知道这一千六百多个人那就是一千六百多张嘴,他们是要吃喝拉撒的。
现在这场对于市政来说就是一个沉重的包袱。过了几年之后,政府养不起这么多的人的时候就会大规模的裁员。
当然了,那不叫裁员,叫下岗。绝大多数的人,过了几年之后都会没有工作。”
周明发又一次仔细的打量着面前的儿子:“你小子在这儿说胡话的吧?”
“二叔,这是大势所趋,不相信你就看着,要不了几年就会是这样了。
你想一想,六七十年代大量的城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现在呢?上山下乡的活动,怎么不提了?”
周齐这么一说,周明发陷入了沉思,他的老婆周华那可就是金陵市的一个知青,上山下乡到他们村子里来了。
当时周明发一家对女知青周华照顾有佳,周明发和周华一来二往,两个人就好上了,在上山下乡活动结束之前,两个人就结婚了。
结婚之后不久,周明发入伍从军,退伍了之后就来到了这玻璃厂里面做一名转业军人。
周明发想了想,也确确实实如此。
当年的上山下乡活动闹得轰轰烈烈,全国上下有好几千万的知识青年奔赴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大多数的人去了边疆、去了农村、去了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