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 年代的最后一个年头,翠谷村在王大山的带领下已然成为远近闻名的模范村。
然而,王大山并没有满足于现状,他深知在时代的洪流中,唯有不断创新求变,才能让翠谷村持续保持活力与竞争力。
这年冬日,寒风凛冽,雪花纷纷扬扬地飘落,给翠谷村披上了一层银装。
王大山穿着厚实的棉衣,头戴一顶旧毡帽,在村里的街道上踱步。
他的目光落在村头那座略显陈旧的祠堂上,心中突然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 —— 利用祠堂打造一个翠谷村文化展示中心,将村里的历史、民俗、手工艺品等集中展示,进一步提升翠谷村的文化内涵,吸引更多游客。
回到家后,王大山迫不及待地和秀兰分享了自己的想法。
“秀兰,我想把村头的祠堂改造成文化展示中心,你觉得咋样?”
秀兰一边纳着鞋底,一边思索着说:“大山,想法是好,可祠堂那地方有些年头了,改造起来怕是要费不少劲,而且得花不少钱呢。”
王大山坐在秀兰身边,握住她的手说:“秀兰,我知道有困难,但咱不能怕。这几年村里发展得不错,也攒了些钱,再加上可以发动村民一起出力,我相信能把这事儿办好。而且,这对村子的长远发展有好处,能让更多人了解咱翠谷村的文化。”
秀兰看着王大山坚定的眼神,点了点头:“行,你决定的事儿,我都支持你。”
第二天,王大山便召集了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开会。
会议室里,炉火熊熊,大家围坐在一起,气氛热烈。
王大山站在众人面前,目光坚定地说道:“乡亲们,咱翠谷村这些年在经济上有了不错的发展,但文化方面也不能落下。我想把村头的祠堂改造成文化展示中心,把咱村的历史、民俗、手工艺品都展示出来,让游客们更深入地了解咱们村。大家有啥想法,都说说。”
一位年长的村民代表率先发言:“王支书,这想法挺好的,可祠堂是老祖宗留下来的,改造会不会不太好啊?”
王大山耐心地解释道:“大叔,我理解你的想法。我们改造祠堂并不是要破坏它,而是在保留它原有风貌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利用。而且,我们可以在展示中心里专门设置一个区域,用来纪念老祖宗,让子孙后代都能记住我们的根。”
另一位年轻的村干部说道:“王支书,我觉得这是个好机会。我们可以把村里的手工艺品和文化结合起来,推出一些特色文化产品,这样还能增加收入呢。”
王大山笑着点点头:“对,这也是我想的。我们可以让手工艺人根据村里的传说和故事,设计一些独特的手工艺品,作为文化展示中心的纪念品出售。”
经过一番讨论,大家对改造祠堂的想法逐渐达成了共识。
王大山趁热打铁,开始组织人员进行前期的规划和准备工作。
他邀请了城里的设计师来对祠堂进行测量和设计,同时发动村民们收集村里的老物件、老照片和传说故事等资料。
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王大山遇到了一些困难。
有些村民对自己家里的老物件非常珍惜,不愿意拿出来展示。
王大山便一家一家地去做工作。
“张大爷,您这把老锄头虽然旧了,但它见证了咱村的历史,放在文化展示中心,能让更多人了解咱过去的生活。而且,我们会好好保管的,不会弄坏的。”
张大爷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点了点头:“王支书,我相信你,就把这锄头交给你吧。”
设计师来到村里后,对祠堂的结构和历史进行了深入了解。
“王支书,这个祠堂有一定的历史价值,我们在改造的时候要尽量保留它的原始风貌,同时融入现代的展示元素。”
设计师说道。
王大山认真地听着,不时地提出自己的想法:“我们还可以在展示中心里设置一些互动区域,让游客们亲自体验手工艺品的制作过程。”
随着准备工作的推进,祠堂的改造工程正式启动。
村民们纷纷自愿加入到施工队伍中,帮忙搬运材料、清理场地。
王大山每天都在施工现场忙碌,监督工程的进度和质量。
“大家加把劲,争取早日把文化展示中心建好,让咱村再添一个亮点。”
王大山鼓励着大家。
在改造祠堂的同时,王大山也没有放松对其他产业的发展。
他组织手工艺人开展了多次创意设计培训,鼓励他们将村里的文化元素融入到手工艺品中。
“大家要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把我们翠谷村的特色展现出来。”
王大山对手工艺人们说。
一位年轻的手工艺人有些苦恼地说:“王支书,我想了好久,就是找不到灵感啊。”
王大山笑着说:“别着急,灵感往往就在生活中。你可以多去村里转转,听听老人们讲故事,说不定就能找到创作的方向了。”
经过几个月的努力,翠谷村文化展示中心终于建成了。
展示中心里,古老的祠堂焕发了新的生机。
墙壁上挂满了村里的老照片和历史资料,展台上摆放着精美的手工艺品和民俗文物,互动区域里,游客们可以亲手体验刺绣、竹编等传统手工艺。
文化展示中心开业的那天,村里热闹非凡。
周边村子的村民们也纷纷赶来参观。
“王支书,你们村这文化展示中心建得太好了,让我们也长了不少见识。”
邻村的村长赞叹道。
王大山笑着说:“大家互相学习嘛。希望这个展示中心能让更多人了解我们翠谷村的文化。”
看着络绎不绝的游客,王大山心中充满了成就感。
他知道,翠谷村在文化发展的道路上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未来还有更多的可能等待着他们去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