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客厅里,众人坐定后,徐天爵让人将带来的礼品一一搬了进来。当看到那琳琅满目的礼物时,张国纪和夫人都不禁有些惊讶。
张国纪看着徐天爵,说道:“贤婿,你太破费了,这些礼物太过贵重了。”徐天爵微笑着说道:“岳父岳母,这都是小婿的一点心意。嫣儿在我家,我定会好好照顾她,让她幸福安乐。这些礼物,只是表达我对您二老的感激之情。”
夫人拿起那对翡翠玉镯,戴在手上,眼中满是喜爱:“这玉镯真是漂亮,贤婿真是有心了。”
张嫣的妹妹们则对那些蜀锦和云绸爱不释手,纷纷挑选着自己喜欢的颜色和图案。
张国纪也看了看那套文房四宝,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贤婿,你真是了解我,我平日里就喜欢舞文弄墨之事,这套文房四宝正是我梦中所求的,虽然此生已无缘科举,但还真就喜欢写那么几个字。”
“父亲,母亲喜欢就好,也不枉费我和青君精心挑选了这么长时间。”
“你这丫头还来母亲这邀功。”张父、张母都是聪明人,不然也不可能生出张嫣这样的女儿,自然听出了其中话的意思。
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欢声笑语不断。张嫣看着这温馨的场景,心中充满了感动。她知道,自己的选择没有错,徐天爵不仅是一个疼爱自己的好丈夫,更是一个懂得尊重长辈、关心家人的好女婿。
在娘家吃过午饭,张嫣和徐天爵又陪着父母聊了一会儿天。
张嫣的弟弟张允诚就下学回来了,他现在是在普通的社学读书,这也是张家条件好了,不然连社学都进不了。
社学始创立于元代,明朝建立后,明承元制,在各府、州、县皆立社学,以教化为主要任务,教育15岁以下之幼童,教育内容包括御制大诰、本朝律令及冠、婚、丧、祭等礼节,以及经史历算之类。
张允诚今年已经十四了,按理来说再待在社学已经有些不合适了,毕竟这里学到的东西有限,想要从这里科举出去,简直是难如登天。
古代为什么那么多人渴望拜访名师,为什么那么多人挤破头都想进书院?根本原因就是因为这些书院大多都是进士所办当世大儒,不光有渊博的知识,更有亲身经历,而且那些讲学之人都是他们那一代的佼佼者都是从万千竞争者中获胜出来的,所以才有那么多人去争相拜访。
为的也不过是一纸功名,而东林党之所以能如此势大,其根基就是顾宪成创办的东林书院,这所书院讲学的大多都是当朝进士,而从这所书院考出来的人,自然是相互抱团取暖,也就形成了日渐庞大的东林党。
而普通人想要通过自己钻研四书五经,或者是通过普通私塾谋取功名,那太难了,一个秀才或者举人就登天了,想要考进士,没有雄厚的财力和师资人脉是远远做不到的。
普通人家想要考取功名实在是太难了。
“姐夫。”
张允诚的一声“姐夫”把徐天爵的思绪给拉了回来。
徐天爵轻轻抿了一口茶,放下茶杯,抬眼看向张允诚,嘴角微微上扬,轻声问道:“允诚,你年纪也不小了,如今可曾有过打算?我看你平日里勤奋好学,可有想过通过科举,入朝为官,谋一番大事业?”
张允诚闻言,眼中顿时闪过一丝兴奋的光芒,他向前迈了一步,挺直腰杆,声音坚定地回答道:“姐夫,我一直都有此志向!我渴望能通过科举,施展自己的才华,为国家效力,光宗耀祖!”
徐天爵满意地点了点头,眼中流露出赞赏之色。他转头看向张国纪,神情诚恳地说道:“岳父,允诚既有这般志向,实在是难得。我想着,我可以把他推荐到北京国子监读书。那国子监可是全国的最高学府,汇聚了天下的名师大儒,在那里,允诚不仅能学到更渊博的知识,还能结交到来自五湖四海的有志之士,积累丰富的人脉关系。这对他日后的发展,可是有着莫大的好处啊!”
张国纪听了,眼中闪过一丝惊喜,它就是科举出身,虽然没有多大的功名,但是眼界还是很开阔的,别想出人头地,非科举没有其他的出路,毕竟士农工商千百年来的规矩,早已印在人们的脑子之中,更是潜移默化,想要改变必须要新出路。
但随即又露出一丝担忧之色。他搓了搓手,犹豫着说道:“天爵啊,国子监那可是人人向往的地方,只是. . . . . .这进入国子监,对于我们这些普通人家来说,实在是难如登天。我怕允诚太过愚钝,通过不了考核. . . . . .。”
徐天爵摆了摆手,笑着打断了张国纪的话:“岳父,您不必担忧。进入国子监,对一般人来说或许是难如登天,但对我徐家来说,不过是小事一桩。即便是在洪武年审查最为严格的时候,我们魏国公府也能安排人进国子监。更何况如今这世道,官场腐败成风,收钱办事的现象比比皆是。我想要安排允诚进去,简直是轻而易举。”
张国纪听了,眼中的担忧顿时消散,取而代之的是满满的欣喜。他站起身来,走到徐天爵面前,双手作揖,感激地说道:“天爵,真是多亏了你!你这一番好意,我们是没齿难忘。允诚这孩子,要是能进国子监读书,那可真是他的福气,也是我们张家的福气啊!”
张允诚也激动地走上前,向徐天爵深深鞠了一躬,说道:“姐夫,多谢您的栽培!我一定不会辜负您的期望,在国子监里刻苦学习,将来考中科举,光宗耀祖!”
徐天爵站起身来,拍了拍张允诚的肩膀,语重心长地说道:“允诚,进入国子监只是第一步,往后的路还长着呢。你一定要珍惜这个机会,努力学习,不要虚度光阴。我相信,凭你的才华和努力,一定能在科举中取得好成绩,实现自己的抱负。”
张允诚重重地点了点头,眼中满是坚定的神色。
就这样,这件事在这温馨而又充满希望的氛围中敲定了下来。阳光透过窗户,洒在他们的身上,仿佛为他们的未来披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