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发布会进入了更深入的阶段,记者们的提问也愈发犀利。
他们敏锐地捕捉到了陈望言辞中的每个细节,并有意将问题推向更具分歧和关注的方向,尤其是关于北伐的战略部署。
记者们围绕这个话题展开了激烈的提问,试图从陈望口中探得更多的情报。
“陈司令,您提到接下来的北伐计划,能否详细说明一下您和统帅部高层是打算如何进行的?”
在人群中,一名英吉利记者首先举起话筒,眼中带着一丝挑衅的意味道:
“毕竟,北方的战局并不简单,山西、河北等地的形势如何,金陵方面,是否准备好了?”
陈望没有立即回答,他的目光依旧沉着,冷静地扫视了全场。
而记者们的目光锐利,仿佛一群猎鹰等待着猎物露出破绽。
但陈望并没有急于揭开战略的全貌,他微微一笑,语气悠悠道:
“北伐是一个系统的战略,不是单纯的一场战役。
我们已经部署了前期的资源,下一步将通过战场上的逐步推进,集中力量击破日军最薄弱的防线,最终完成对北方失地的收复。”
记者们显然对这样笼统的回答,并不满足,他们继续追问,气氛也开始变得越来越剑拔弩张。
“那么,陈司令。”
这时,一名德意志记者打破了短暂的沉默,继续追问道:
“北伐的计划,是否已经得到了统帅部的正式批准?还是您个人的畅想,依旧没有得到高层的支持?”
这个问题一出,现场的气氛陡然变得紧张了起来。
其他记者纷纷低声窃语,显然他们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的背后隐含着某种深层次的政治意味。
德意志记者的声音里,带着一丝故意外露的轻蔑和试探,似乎有意质疑陈望是否越权行动。
但陈望完全没有被唬住,她眼中闪过一丝冷笑,随即冷静地回应道:
“北伐计划,包括中央军的所有战略决策,都是经过充分的审议的。
华夏军队的每一项行动,都会确保在政治和军事层面的绝对统一!”
这确实是废话,但在暗箭难防的外交场合,却十分有用,在场的记者们并未从他的话语中找出任何可以攻击的漏洞。
可仍有记者不甘心,继续刨根问底。
很快,一位来自法兰西的记者,带着一种几乎有些尖锐的语气,继续追问道:
“陈司令,北伐计划如此仓促推进,是否存在一定的风险?
毕竟,日军在北方依然有大量的军队和坚固的防线,您是否已经做好了应对日军反扑的准备?”
陈望面不改色,他目光如炬,轻轻扫视了一眼提问的记者后,便慢条斯理地答道:
“战争从来不是没有风险的,北伐的计划早已经历多次缜密的推演,我们的目标不仅是收复北方。
至于日军的反扑,我华夏百万大军,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日军只要敢来,便让他们有来无回!”
他的声音坚定而有力,无论在战场上的决策,还是在舆论上的应对,永远都充满了冷静与智慧。
这时,又一名荷兰记者不放过机会,继续追问道:
“那么,陈司令,既然您如此自信,关于北伐具体时间表,应该已经敲定了吧?您打算在什么时候开始这场战役?”
这次提问,显然有些“刁钻”了。
面对这个居心叵测的问题,陈望的眼中闪过一丝锐利的光芒,他毫不迟疑地回应道:
“北伐的时机,并非一时兴起的决定。这是统帅部根据敌我双方的实际情况,结合各方力量的调配所做出的决策。
我们已经做了充分准备,日军虽然在北方拥有大量军队和防线,但随着我们逐步推进,他们的防守将会出现裂缝。
至于具体的时间,各位记者朋友,敬请期待!”
陈望字字铿锵,完全不给这些记者们有机会继续深挖。
而随着发布会的气氛渐渐升温,台下的记者们纷纷摩拳擦掌。
显然,他们是想要借着这个难得的机会,试图从陈望口中挖掘出更多的信息,甚至是破绽。
很快,一位穿着深色西装的德意志记者举起话筒,面色严肃,但说出的话语却带着明显的不怀好意道:
“陈司令,您刚刚提到陈实长官和罗英长官在这场战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据我们观察,这两位长官的指挥并没有引起太大的关注,他们是否真的在战术上做出了什么关键决策?”
话音刚落,台下的气氛顿时凝固,记者们似乎都屏住了呼吸,等待陈望的反应。
这个问题犀利且带有暗示,意图显而易见,明显是在另辟蹊径,从国军内部问题下手,获取抓人眼球的大新闻。
然而,陈望并不接招,他面色如常地回应道:
“陈总司令和罗副总司令是我们国军的核心指挥力量,他们在战场上沉稳的判断力和经验,对我们的胜利至关重要。
战场的胜利,并非单靠一时的风头,而是要靠长时间的积累与沉淀。战术上的每一个细节,背后都有深思熟虑的部署。
战场上的很多细节,并不会明显的展露出来,两位长官的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也并非不止眼前所见。”
他的语气依旧平和,那种从容不迫的态度让台下的记者们顿时安静下来。
三言两语之间,陈望便已经以一种几乎无法反驳的方式,回应了他们最尖锐的质疑。
不过,记者们显然还是不甘心,一个记者带着怀疑的语气说道:
“但是,陈长官和罗长官在过去几个月的战斗中,似乎并未有太多亮眼表现。”
陈望微微挑眉,沉稳地回应道:
“有时候,真正的力量,不在于亮眼的表现,而在于背后默默无闻的支持。
两位长官通过他们丰富的经验和对战局的敏锐判断,保证了我军战术的完美执行。”
然而,话题并未就此停歇,许多记者们似乎察觉到这一话题的重要性,纷纷加大了追问的力度。
一名美利坚记者似乎找到了漏洞,当即犀利地追问道:
“陈司令,您之前曾在江湾指挥防守战,为什么这次突然北上?莫不是宝山战场,原本出了什么意外?”
现场气氛骤然紧张,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陈望身上。
陈望并没有慌乱,他微微一笑,沉稳地说道:
“战斗是动态的,日军的每一次行动都会影响我们下一步的决策。
江湾的防守战,我们成功稳住了局势,但随着战局的发展,日军的防线已经开始崩溃,北上的决策是我们顺势而为的战略布局。
正如我之前所说,战局瞬息万变,只有灵活调整,才能确保最终的胜利。”
话音一落,一名英国记者马上接过话筒,咄咄逼人道:
“陈司令,您提到这场胜利是战术与装备的完美结合,可在我们看来,您这次的胜利似乎有些‘运气’成分。
毕竟,日军猝不及防,准备不足,这才给你们带来了机会。”
这个问题,使得现场气氛一度变得焦灼。
很明显,对方试图从“运气”这一角度来削弱国军的胜利,暗示日军的溃败并非完全是因为陈望的指挥,而是战场上偶然的因素。
但陈望没有丝毫动摇,他依然站得笔直,语气中透出一丝不容置疑的冷静道:
“战争本身就是充满变数的。
在任何一场战斗中,运气无可避免地会影响某些局部。
但最终决定胜负的,是我们在战略上的全面准备,以及每一位战士的奋勇拼搏。
我们的胜利,正是建立在日复一日的训练、协调与部署上。
日军的疏忽,只是加速了我们胜利的进程。”
他目光一转,缓缓扫过台下的记者们,声音中带着一股迫人的威严道:
“至于运气,稍有常识的指挥官都知道,只有在自身实力足够强大的基础上,才能把运气转化为胜利!”
这个回答极具深度,记者们似乎再也找不到继续追问的理由,许多人不住地点头,显然是被陈望的回答折服了。
毕竟,在所有这些回答中,陈望的语气都十分平稳,话语中的逻辑周密。
这使得台下的各国记者们,根本无言以对,尽管他们在不断地挑刺,却始终无法撼动这位指挥官的镇定与信念。
而回答中传递出来的坚定信念,不仅令在场的记者们为之一振,也将通过他们的镜头,传播到国际上。
随着发布会的继续,记者们又纷纷提出关于北伐计划、后续战略部署的提问,陈望始终回答得滴水不漏。
他清晰阐述了接下来的战争蓝图,提到如何整合资源,争取国际支持,强调国军的胜利不仅仅是一次战术上的突破。
发布会的氛围渐渐愈发热烈,所有的记者都在抓拍这一刻,记录下这场历史性胜利的每一个细节。
相机的闪光灯不断闪烁,镜头不断切换,而陈望却始终镇定自若,从容自信,向世界展现着华夏军人的风貌。
最终,随着发布会的结束,陈望微微松了口气,看着记者们不舍地离场,他心中已经开始思索下一步的战略布局。
“胡琏,战场的清理工作,要做得更周密些,战后的清理不能有任何疏漏。”陈望转头沉声叮嘱道。
“明白,司令。”胡琏当即点头,脸上还带着激动的神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