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臣纷纷摇头叹气,其实并不是无计可施,而是对袁绍失去了信心。当然,袁绍声望摆在那里,始终有些人对他忠心耿耿。
审配往前一步:“今邺城有兵力三万余,陈炎若要强攻邺城,至少得五万以上兵力,陈炎兵力本不多,刚据邺城数郡,就算其招募士兵,亦不能很快投入战场,且听闻陈炎在冀州开仓放粮,又免了一年粮税,想必其能筹集到的粮食不多。故我以为,陈炎多半不会于春后发兵南下。”
“就算陈炎大军南下,邺城经大将军数年增筑,城墙坚固,岂是容易攻破?大将军只需囤积足够的粮食,就能坚守邺城,再伺机反击,夺回失地,则大有希望。”
审配这番话倒是可以振奋人心,但在场诸臣却不怎么相信,并不是话没道理,而是诸臣已是失去信心,自然就不会轻易相信。
郭图这些年深受袁绍信任,仍是忠心耿耿:“近日,邺城有传言,河东太守王邑可能有率军北上太原之意?大将军不得不谨慎呀!”
这传言是吴敦派人传的,邺城有不少陈炎的密探,散播一个谎言轻而易举。
“王邑兵力不过一两千,焉敢率军攻太原?”
“王邑自然不敢,但我以为他是得到曹操的授意,曹操必有增兵河东、进军并州之意。”
“那你看该如何应对?”
“先下手为强。曹操既要增兵河东,大将军不如令高刺史先率军南下,攻占河东,扼守渡口,可防止曹军大军北上。如此一来,河东尽入我军之手,我军实力亦并未弱于陈炎。”
田丰跨出一步:“大将军不可。”
“元皓有何话说?”
“邺城确有传言,王邑要北上攻太原,但此传言颇为蹊跷,多半是有人有意传播,不可轻信。王邑任太守已有数年,当年曾助陛下东归,得镇北将军称号,进封安阳亭侯,但曹操掌朝廷后,他心有怨言,对朝廷一向阳奉阴违,今又如何会为曹操所驱使?”
“如我所料不差,此必是陈炎所使驱虎吞狼之计,先散播谣言,称王邑北上,引诱高刺史先率军南下攻河东,曹操自然不能坐视河东被攻破,只好兵进河东,如此一来,曹操兵力被牵制,陈炎就可以谋夺邺城。”
田丰也是智者,把郭嘉所献之计,想了个七七八八。遗憾的是,他向来不得袁绍信任。
郭图听到田丰反驳他,立即有了怒火:“元皓所言不过是妄加猜测而已,并无实证。今大将军只据冀州三郡,人口钱粮与以前不能相比,又被陈炎和曹操南北夹击,实力难以扩充。陈炎固然不敢轻易攻邺城,却可以以骑兵掳掠赵和清河二国,使我军难以应对,时间长了,我军必会疲惫,实力不增反减,人心涣散,届时陈炎和曹操再出兵攻伐,邺城难保。”
“河东王邑实力不强,大将军让高干率五六千大军南下,攻克临汾,进军安邑,一战可破安邑,夺取河东,再以黄河为防线,防范曹军北进河东,一则我军实力大增,二则从河东可窥视河内,大将军又有机会夺取河内,此乃我军生机。”
“若大将军犹豫不决,战机稍纵即逝,错过了时机,曹操大军进入河东,甚至北上攻取太原,高刺史只怕不是曹操的对手,并州必丢,届时大将军困守邺城,迟早败亡呀!”
看来郭嘉的计策是对的,只要稍加引导,就有人会往这个方向想。只要有人想了,就会因各种原因怂恿袁绍动手。郭图未必就不知道田丰之言有一定的道理,可他心眼小,就是看不惯田丰反驳他。
田丰整理了一下思路,再次反驳:“大将军,今曹操与陈炎对我军形成夹击之势,唯有三方鼎立,相互牵制,我军才能坚守下去,若陈炎攻邺城,大将军可策动黑山贼作乱,使陈炎祸起后方,再联合曹操,可保邺城周全,若曹操攻邺城,大将军可联合陈炎,抵抗曹操,邺城亦安。”
“可若大将军先与曹操开战,双方不可调和,陈炎来攻时,曹操就不能为友,则大将军需独自抵抗陈炎,压力大增。再者,高刺史驻军太原,可走井陉关进入常山,骚扰陈炎后方,亦可走滏口径到达邺城附近。大将军让高刺史率军南下,邺城危急时,该如何是好?”
“冀州乃富庶之地,故曹操对邺城虎视眈眈,希望据邺城而在冀州站稳脚跟,并州不过贫瘠之地,对曹操而言,鸡肋而已,曹操只会盯紧邺城,而不是窥视并州。”
郭图怒容明显,也再次反驳:“元皓之言不妥,大将军当知,坚守邺城,不过权宜之计,若不图发展,我军迟早败亡,元皓此言,实是会误了大将军,大将军不可听信啊。”他见讲道理不能说服袁绍,开始人身攻击了。
田丰更是郁闷,以前他向袁绍献计,袁绍总是信任许攸,不过最近许攸好像消停了许多,却没想到郭图又出来跟他作对了,他急道:“大将军,我……”
袁绍打了个手势,阻止了田丰:“元皓无需多言……子远,你以为呢?”袁绍看到许攸最近话少了许多,感到疑惑,就主动询问。
许攸稍稍思考,站了出来,又咳几声,清了清嗓门:“大将军,我以为公则与元皓所言,都各有道理,还望大将军决断。”这话说了跟没说一样。
袁绍看着许攸,感到一阵失望:“好吧!”
许攸又退回自己的位置。年前,他曾给曹操写了封信,透露出想离开邺城,去许都之意,以此试探曹操的态度。如今,他正等着曹操的回信,所以,他不想再为袁绍献计。据他猜测,有不少人曾暗中与曹操、陈炎有书信往来。
袁绍环顾众人,看到其他人都没有说话,大失所望。他一时不能决断,只好说:“此事再议,诸位回去都思考一番,看看是否有良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