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就算是再没见识的人,也知道家里出个举人是十分了不得的,家里其他人以后或多或少都要跟着沾光。
李氏忙起身笑着附和道:“娘说的对,咱得拾掇拾掇再出门,不能丢脸!”
说完又吩咐二儿媳妇道:“你赶紧去把几个皮小子喊回来,也让他们沾沾他小叔的喜气!”
二柱媳妇响亮地应了一声,出门去巷子里唤孩子们去了。
马氏在一旁听得是又羡又妒,还不能表现出来,这也太争气了,估计自己以后是彻底比不过二嫂了!
心里是这么想,马氏面上还是堆起笑一个劲儿地恭维张老二。
其实张老二根本就不在意马氏的想法,女人之间有比较,男人之间自然也有,张老二在院子里没有看到张老大和张老三,有些失望地问道:“大哥和三弟不在家啊?”
李氏回道:“你大哥三弟还有大柱二柱大河他们,都一道给别人修房子去了,东家着急赶工,天没亮就出门了,工钱给的还不错,我找个人去喊他们回来。”
说完便出门去了隔壁邻居家,准备拜托别人去把家里几个男人找回来,二河是在书肆做工,还得劳烦别人顺便跑一趟。
家里几个皮小子都在巷子里玩,二柱媳妇儿站在门口高声唤了几声便都回来了。
二柱家的晨阳最大,已经八岁多了,领着一串小萝卜头进来,脸上跑的红扑扑的,一进来就先去了厨房,从水缸里舀了半瓢水咕咚咕咚喝了几大口,几个小的也跟着照做,喝完才一抹嘴巴问道:“娘,咋啦,你喊我们回来干啥?”
二柱媳妇儿手里拿着刚从箱子里翻出来的新褂子,笑道:“你们小叔中举人了,咱们现在要一块儿去你小叔家,快过来换衣裳,瞧这脸上一道道的汗!”
几个孩子正是半大不小的年纪,只知道举人很厉害,但到底厉害到什么程度心里还很模糊,没有什么概念。
张晨阳又兴奋又好奇的问道:“那小叔以后会当官吗?”
能当官那肯定就特别特别厉害了!
二柱媳妇儿也不懂,糊弄道:“应该能吧,问这么多干嘛,一天天就你事儿多,反正咱们今天都要拾绰的整整齐齐的!”
几个小的听了跟着叽叽喳喳起来。
张平安在一边听了也只笑了笑,中举后当个富贵闲人肯定是没问题,但当官哪儿是那么容易的,举人当官得托关系才行,自己无门无路的,还是得考进士才有出路。
现在他已经有了更高的展望!
这边李氏托了邻居去找家里男人们回来,做工的地方就在城东,隔得不远,两刻多钟后张老大几人便坐着板车赶回来了。
张老三一骨碌跳下板车,还没进门便大声喊道:“娘,听说平安中举啦?!”
其他人随后也进了院子,个个都满头大汗,灰扑扑的,但脸上满是喜悦。
“是哩,三弟,要不我能托人找你们回来?!”李氏笑道。
接着又催着大家赶紧洗漱换衣。
张老头也拄着拐杖从房里慢慢出来了,他已经六十大几,这一年多背驼的厉害,身体也不太好,平时要么在巷子口晒太阳,要么在房里睡觉,不愿意动弹,张氏也不管他,反正能吃能喝能睡就行了,在家里就是个隐形人,大家经常忘了他。
这会儿出来听到孙子中举了,老泪纵横,拉着张平安的手念叨道:“真好啊,平安出息了!”
张氏见了把自己的帕子递过去,淡淡道:“把眼泪擦擦!”
张平安拍了拍自家爷爷的手,以示安抚,真是汗颜,张老头实在是太没存在感了,他刚才一时都把这个爷爷给忘了。
众人快速收拾妥当后,才往张老二家走去。
中间经过大丫二丫和徐小舅家时,张老二吩咐刘三郎去各家说一声,报个喜,一会儿一道过来,晚上大家一起吃饭。
刘三郎点点头,回家报喜去了。
此时徐氏在家是坐立不安,时不时就到大门口张望一下,看有没有报喜的人过来。
看到张老二等人回来,而且满面喜色,忙迎上前,小心翼翼地问道:“可是中了?!”
张平安笑道:“娘,我中啦!报喜的应当一会儿就过来!”
徐氏一听这话松口气,眼眶瞬间就红了,又哭又笑的,赶紧双手合十,嘴里念着菩萨保佑祖宗保佑。
张氏道:“行啦,等会儿再拜,先进去,一堆人呢!”
“哎,听娘的”,徐氏勉强收敛了下情绪,忙把众人迎进屋,嗓门洪亮的让五丫六丫赶紧生火,烧水沏茶。
又去自己房里把藏起来的麦芽糖,炒花生和瓜子端了一托盘出来,热情的招呼众人吃。
大人还好,几个小孩子见有糖吃喜得不行。
大家边唠嗑边陪着一起等报子过来。
“三弟,今日你们活儿做到一半就回来了,东家没怪罪吧,我听大嫂说东家还挺赶工的”,张老二问道。
张老三笑得脸上的褶子一道一道的,大气地摆手道:“二哥,没事儿,你别担心,东家听说是家里有人中举了,比我还激动,二话没说就让我们赶紧回了,还说工钱照发,啧,你是没看见,客气的很嘞!”
“那就好”,张老二闻言放下心笑了笑。
过了会儿,大丫二丫和徐小舅几家也过来了,小院子里挤得满满当当。
“亲家,恭喜啊,你说你家平安咋那么聪明呢,真厉害!乖乖,十六岁的举人啊,我听都没听说过,你们打小咋养的,给我传授点儿经验,我往后也这么调教家里这几个皮小子哈哈哈”,刘屠户爽朗道。
张老二闻言挺了挺胸膛,嘴里还是谦虚道:“嗐,那是天生的,孩子打小就聪明,这你可学不了!不信你问大丫,我们家一直吃的一样的饭,我也没怎么管他,更没动过他一根手指头,孩子就是争气,自个儿爱读书!”
“这点我爹倒还真没瞎说,小弟打小读书夫子就说他有天分,又努力,不过外甥像舅,我家驴蛋猫蛋儿,我看以后也差不了”,大丫笑道,一句话说的两个长辈心里都舒服。
张老二突然觉得怀里咯得慌,这才想起怀里还有买的六个油饼没吃,这大热的天东西放不住,可不能糟蹋了。
自己几人光顾着开心,都还没吃早饭呢!
连忙把饼子拿出来让徐氏热了热,几人分吃了。
徐氏还另外做了一锅鸡蛋汤,蛋花儿厚厚的,让几人就着饼子吃。
张平安过了那阵饿劲儿没什么胃口,吃了半块饼,喝了碗汤便吃不下了。
张老二心情很激动,也没吃多少。
只有刘三郎胃口很好,包圆儿了剩余的五张饼和一锅汤,吃的喷香。
吃完后又过了片刻,报喜的队伍终于来了,敲锣打鼓的声音老远就能听见,周围邻里纷纷探出头来看热闹。
报喜人来到门前核对了地址无误后,高喊道:“恭喜贵府老爷张名平安高中景成二年临安城乡试第五十五名,特来报喜来了!”
“在呢在呢”,张老二赶紧应道,拉着儿子过去。
报喜的一共有六人,正式的衙役有两个,剩余的四人是吹奏班子。
领头的衙役喊完后便躬身递上金花帖子堆笑道:“张老爷,这是捷报,您收好了!”
张平安接过捷报,对着衙役拱手行礼致谢,心里也是感慨万千,这就算是收到举人的正式录取通知书了,真不容易啊!
张老二和徐氏在一旁笑得嘴都合不拢了,赶忙拿出准备好的喜钱递给衙役们。
衙役收了赏钱也并不着立刻走,又说了一圈吉祥话,然后放了一挂衙门发的丈余长的爆竹,等爆竹噼里啪啦放完了后才告辞离开。
临走时张老二又塞了一把喜钱,两个衙役掂量着手中的银角子也没嫌少,让吹奏班子卖力点儿吹。
吹吹打打的声音立时更大了,巷子里的人这下都知道张家出了个举人老爷了,以后了不得喽!
“平安,这就是捷报了?这纸用的就不寻常”,二河凑过来看了看羡慕道。
他也读过两年书,自是知道在科举这条路上取个功名有多难,自己这个堂弟确实厉害!
“可不能乱摸,这得找人裱起来”,徐氏在一旁赶紧道。
“娘,没那么金贵,这个就是捷报,写有中举名次,带上这个和户帖就可以去衙门户房更换新的户帖了,新科举人还可以到布政使司处领取顶戴、衣帽一套以及旗匾银二十两”,张平安解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