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2章 余大成加入
沉默良久,想通了的余大成立即开口道:“平安,好一个逐鹿中原,今日我老余就豁出去了,就跟着你来一回逐鹿中原了。”
陈平安闻言哈哈一笑,猛地握住余大成的手,用力摇了摇:“余哥,有你这句话,兄弟我心里就踏实多了!咱们齐心协力,定能干出一番大事业!”
余大成默默的在心中叹了一口气,他也不想造反啊,但是吧,不造反又能如何?
陈平安都已经是把造反的计划和盘托出,余大成就明白,自己断没有平安离开的可能了。
而且,就算能平安离开又如何?
陈平安能发展到如今这个地步,少不了他余大成的一个无能之罪。
玛德,都怪自己平日里太贪心,也都怪陈平安的金钱攻势太猛了。
如今的整个山东,哪个官员不都是被陈平安给喂的饱饱的?
在金钱攻势之下,陈平安这些年悄摸摸的搞了如此多的大事情,整个山东官场上的人愣是没有一个察觉的。
余大成就算不跟着陈平安一起造反,单凭自己给朝廷养出一个如此大祸害来,崇祯皇帝都不会饶了他。
既然如此,那还不如铁了心,跟着陈平安一起反呢。
以陈平安刚刚给他透露的那些东西,余大成感觉自己能混个从龙之功的可能性非常非常的大。
最不济,也能远走海外不是?
余大成深吸一口气,心中虽仍有些忐忑,但既然做出了决定,便已决心破釜沉舟:“平安,既然我已决定跟你走,那接下来咱们该如何行事,你尽管吩咐就好。”
陈平安笑了笑,走到军事地图前,目光在上面扫视一圈,手指落在山东的位置:“余哥,山东是咱们的根基所在,第一件要做的事情自然是要拿下山东了。”
陈平安之所以要极力拉拢余大成,就在于余大成这个山东总督的权力,在山东绝对是一手遮天的。
有着余大成的公文配合,陈平安完全可以名正言顺的真正迅速控制整个山东。
两人商议一番,很快就把一个悄无声息,掌控山东的计划给制定了出来。
陈平安:“余哥,平安城那边最安全,以后余哥你就先搬到平安城去办公吧,回头等咱们正式起事,余哥你再回济南城如何?”
余大成笑着点点头:“成,那我就先在平安城待一段时间好了。”
余大成自然明白,陈平安这是对他还有些不放心,不过余大成也不会点破,有些事情,大家都是心照不宣嘛!
随着余大成的加入,山东各县城一道道换防的命令公文下发了下去。
陈家军开始接手一座座城池的城防,于此同时,被换防下来的山东各地军将,都被集中到了登州或者莱州,然后全部乘船被送往了皮岛。
余大成给出的名义是山东军远征朝鲜,损失八万余,需要重新补充。
这个理由很是正当,于是,整个山东,不属于陈平安的那些朝廷武力,开始逐渐往皮岛汇聚。
等到这些山东军到了皮岛,等待着他们的命运只有两个,要么被收编,要么扔海里去喂鲨鱼。
就在陈平安忙活着拿下山东的时候,陈家军受皇命出兵十万,杀入朝鲜国,杀敌七万五千,入侵朝鲜的十二万清军鞑子被杀的只剩下四万多,灰溜溜被赶出朝鲜的事迹,通过《大明日报》这个渠道,快速的在大明全国各地传开。
徐远是莱芜县人,也是童生出身,原本是赵满仓的同窗,自从赵满仓跟着陈平安逐渐发达之后,为陈平安办事的赵满仓也是拉拢了不少自己的同窗好友,一起搭上了陈平安这条大船。
徐远就是最早在赵满仓手下办事的那一批同窗中的一个,徐远办事牢靠,为人也是颇为机灵,逐渐成为了陈家商行最重要的一批主事掌柜之一。
跟随赵满仓之前,徐远曾是莱芜县衙的一名负责文书工作的小吏,替陈平安办事之后,陈家商行内的一些文书工作也都是由徐远执笔起草。
在陈家商行里历经多年磨砺,徐远文字功底扎实,组织协调能力也不容小觑。
陈平安打算以陈家商行这个渠道筹备《大明日报》的时候,就从陈家商行的众多高层掌柜里选中了徐远。
两年前,陈平安将在江南负责肥皂生意的徐远召回。
徐远是个聪明人,能被陈平安专门召见,就明白这意味着自己将来可能会前途无量。
跟新来的掌柜交接完江南的账目之后,徐远便兴冲冲返回山东,见到了陈平安。
陈平安:“徐远,你可知大明邸报?”
徐远:“大人,属下知道。”
邸报在大明时也被称为邸抄、朝报等,它是官方的新闻传播媒介。主要内容包括皇帝谕旨、朝廷政事动态、官员任免等朝廷重要信息,是封建王朝进行信息传递和政治宣传的重要工具。
陈平安点点头:“如今大明百姓对天下事知之甚少,信息闭塞,我打算仿照邸报,专门为普通百姓创立一份更加通俗易懂一些的《大明日报》。”
“通过这份报纸,让百姓了解天下局势,也为我陈家商行将来掌控大明舆论打下基础,我思来想去,觉得你是负责此事的不二人选,不知你可愿意接下此任务。”
徐远一听,又惊又喜,毕竟,能单独负责一个新部门,只要把事情给做好了,将来在陈平安一系中的前途,绝对是无量的。
徐远连忙起身拱手道:“承蒙大人信任,徐远定当全力以赴!只是这报纸创办,其中诸多细节,还望将军明示。”
陈平安点头:“这报纸,一开始以传播天下大事为主,也就是新闻。新闻来源有两个,第一,你自己组织人手收集,第二,我会让暗卫给你提供一些各地的新鲜大事情报,这些可都是比邸报更加及时的最新鲜内容。”
“除了新闻,还要有小说、话本之类能够吸引普通百姓目光的一些通俗易懂的文章,这个邀请各地文人志士进行编写,我们出钱购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