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宗皇帝听了包拯的话,陷入沉思。他深知包拯所言有理,可又担心因此事引发朝中动荡。沉默良久,仁宗皇帝缓缓说道:“包拯,朕明白你的苦心。只是此事还需从长计议,你先回去,此案暂不要宣判,等朕再考虑考虑。”
包拯心中虽有不甘,但君命难违,只得叩首道:“微臣遵旨。”
包拯回到开封府后,心中烦闷不已。公孙策见包拯脸色不佳,上前询问。包拯将面圣之事告知公孙策,公孙策听后,也不禁皱眉道:“大人,皇上此举,倒是有些为难。但大人放心,此事终究要以国法为准,咱们再想想法子,让皇上明白其中利弊。”
包拯微微点头,说道:“如今也只能如此了。只是那老者还在等本府为他儿子申冤,本府实在不忍心让他再等下去。”
就在这时,展昭匆匆走进来,抱拳说道:“大人,方才我在城中打探消息,得知那李霸天背后的官员,正在四处活动,联络朝中一些官员,准备联名上书,为李霸天求情。”
包拯听后,怒拍桌子,说道:“他们这是公然干涉司法,妄图以权势压人。本府绝不能让他们得逞。”
公孙策沉思片刻,说道:“大人,既然他们准备联名上书,咱们不妨来个将计就计。”
包拯疑惑地看向公孙策:“公孙先生有何妙计?”
公孙策微微一笑,说道:“大人可暗中收集这些官员平日里的不法之事,若他们联名上书,大人便以此为把柄,在皇上面前揭露他们。如此一来,皇上定会明白其中的利害关系,也能让这些官员有所忌惮。”
包拯听后,眼前一亮,点头称赞道:“公孙先生此计甚妙。就依先生所言,展昭,此事就交由你去办,务必小心行事,不要打草惊蛇。”
展昭领命而去。接下来的几日,展昭日夜奔波,四处打探消息。在他的努力下,终于收集到了不少那官员及其党羽平日里收受贿赂、欺压百姓等不法之事的证据。
与此同时,那官员果然联合了一些朝中官员,联名上书给仁宗皇帝,为李霸天求情。仁宗皇帝看着那联名上书,心中颇为头疼,不知该如何是好。
就在这时,包拯得知了联名上书之事,他觉得时机已到,立刻进宫面圣。见到仁宗皇帝后,包拯将收集到的那些官员的不法证据呈上,并将事情的来龙去脉详细奏明。
仁宗皇帝看了那些证据,龙颜大怒,拍着桌子说道:“这些逆臣,竟敢如此胆大妄为,平日里朕对他们信任有加,他们却做出这等违法乱纪之事,实在是可恶至极!”
包拯赶忙跪地,说道:“陛下息怒。这些官员无视国法,为了一己私利,妄图干扰司法公正,若不加以严惩,国法威严何在,百姓又怎能安居乐业?此次李霸天当街杀人一案,便是他们嚣张跋扈的例证。若陛下此次从轻发落,日后恐怕会有更多权贵肆意妄为,那时民心必失,社稷堪忧啊!”
仁宗皇帝深吸一口气,平复了一下情绪,缓缓说道:“包拯,你所言极是。朕险些被这些逆臣蒙蔽。你一心为公,不惧权势,实乃我大宋之栋梁。这李霸天一案,就按你之意,依法处置,朕倒要看看,哪个还敢再为他求情!”
包拯心中大喜,叩首道:“陛下圣明!微臣定不负陛下所托,还百姓一个公道。”
包拯回到开封府后,即刻升堂。那告状的老者早已在堂外等候多时,见包拯回来,赶忙上前询问。包拯安慰老者道:“老人家放心,此案已真相大白,凶手定会受到应有的惩罚。”
不多时,李霸天等恶霸被再次带到堂下。此时的李霸天,早已没了之前的嚣张气焰,脸色苍白,浑身微微颤抖。
包拯一拍惊堂木,大声喝道:“李霸天,你当街行凶,打死无辜百姓,证据确凿。之前你在本府堂下还妄图狡辩,背后更是勾结朝中官员,妄图干扰司法。如今铁证如山,你还有何话可说?”
李霸天“扑通”一声跪下,磕头如捣蒜,哭喊道:“包大人,小人知错了,求大人饶命啊……”
包拯怒目而视,喝道:“哼,早知今日,何必当初!你犯下如此罪行,天理难容。来人呐,根据大宋律法,判处李霸天死刑,狗头铡伺候!”
随着包拯一声令下,王朝马汉等人迅速将李霸天押至狗头铡前。李霸天吓得瘫倒在地,嘴里还在不停地求饶。但包拯心意已决,不为所动。
只听“咔嚓”一声,狗头铡落下,李霸天身首异处。那告状的老者见状,老泪纵横,朝着包拯连连磕头:“包大人,您真是青天大老爷啊,为我儿报了仇,小老儿来世做牛做马也要报答您的大恩大德……”
包拯走下公堂,扶起老者,说道:“老人家,不必如此。这是本府职责所在。如今凶手已伏法,您老也节哀顺变吧。”
处理完此案后,包拯又命人将那些参与为李霸天求情的官员的不法证据一一整理,上奏给仁宗皇帝。仁宗皇帝看后,下令将这些官员全部革职查办,以正国法。
此事在京城传开后,百姓们拍手称快,纷纷称赞包拯是真正的青天。而包拯刚正不阿、不畏权势的名声,也在民间越传越远,成为百姓心中的传奇。此后,开封府在包拯的治理下,治安越来越好,百姓们也过上了更加安稳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