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伟看着颜良玉手上空空如也,便先把自己搜到的这一份落卷交给颜良玉评判一番。
颜良玉一看这份落卷的前面两部分,经义和公文都写的普普通通。
但最后一题实务策论该考生提到了张伟非常喜欢的论点:提高科技水平和改进商业,促进国内财富的增长。
颜良玉就知道张伟为什么要把这份落卷提上来了。
颜良玉心里纠结了一会儿,最后斟酌着说了一句:";依下官看,此卷可以排在三百名左右。张大人以为如何?”
张伟想了一想,也就同意了,这卷子没有太出彩的地方,能排在这里已经是很不错了。
当然,此人的名次变成了前三百名,那么自然有一位倒霉蛋就会落选会试。
张伟看颜良玉没有搜捡到任何落卷,他说:";颜大人,看样子咱们这一届落卷的遗珠还是少啊。";
颜良玉:";这样才好啊,说明咱们之前的阅卷都没有什么大问题。
张大人,咱们还是抓紧时间把名次排好吧,切莫耽误了金榜题名的时间。”
对此张伟自然同意,两人在同考官们的协助下,把三百四十份合格的试卷分为三档。
第三档二百六十人,这些人殿试时如果没有太大进步的话,应该就是同进士出身了。
这一档排名争议不是很大,毕竟从八十一名到第三百四十名都是同进士,理论上的待遇都是一样的。
第二档七十人,这些人都是二甲进士的预备人选。
只不过排在七十到八十名的这些人的二甲资格,很有可能和三甲的前几名做进行调换。
到第二档,其实考官内部的不同意见就比较大了,有相当多的排名是张伟和颜良玉强行压着排到前八十名的。
第一档只有十人,这十人都是第一甲和第二甲前几名的预备人选,也是将来朝廷重点要培养的人才。
这里面有几位也是张伟相当看重的人才。
这会试的排名并不是进士排名的最终结果。
但是一般来说,会试和殿试的排名不会相差太大。
以张伟和建国太子周诚光的关系来看。
周诚光大概率还是会指定张伟来充当殿试阅卷官之一的,所以这样看来,本次会试的排名就更有参考意义了。
目前本届会试的前十名基本上是按张伟的意图来进行排名的。
这个排名连一向附和张伟意见的副主考颜良玉也有一定的不同看法。
比如张伟选的第四名,此人面对";民不加赋,使国家更加富强”这道押轴的实务策,他回答中思路和做法非常的激进。
几乎是明确地提出要掠夺日本和南洋诸国财富,归为华夏的想法。
该想法很可能在很多人的内心深处都是认同的,但是它不符合儒家的礼仪,甚至连张伟本人都觉得他写的有点过于暴露。
怎么想是一回事,但怎么做则是另外一回事。
这个回答如果按照正常考官们的做法,很有可能是直接被黜落。
就算是碰到颜良玉这样相对开明,赞同对外掠夺来反哺华夏想法的考官,也最多把他取到会试合格的中后段。
但张伟还是把它提到了第四名,要的就是他这种大胆,和可能造成的带头示范作用。
张伟认为,如果他能把他的想法包装的更完美一些,更符合儒家礼仪一些,那让他挤进前三名也不是不可能。
除了这个第四名,在前十名中,大家问题最大的还是第一名和第二名的排名。
其实到了前几名这个阶段,前面的基础题的回答几乎都是接近完美,最终的排名就是看策论写的怎么样?
这两位考生在最后的实务策中都提到了鼓励提高农业和手工业的技术水平,鼓励通过商品流通等等措施来增强社会的财富。
更难能可贵的是两人还都提到了要限制土地兼并,限制官僚权贵的特权。
主张从权贵,官僚和士绅的手中抠出一部分财富来充实国家集体财富。
张伟看到这个论调时,不仅拍案叫好,这种考生不就是改革家的备选人才吗?
其中第一名的会元更是提出了要限制皇庄皇商的权益,增加对皇庄皇商的税收和利润分成。
实际上就是要把一部分归属皇家控制的财富转移到归属国家控制。
有这个想法其实在文官群体心中很正常,但是敢直接写出来还需要相当的勇气。
让张伟下定决心,把此人列为第一名会元的原因是。
他提出了限制皇室,官僚权贵等特权阶层的权益,同时也提出了要保障归属于平民百姓的权利,增加归属于国家公有的权利。
能够这样面面俱到,说明此人就不是一个单纯仇视权贵同情底层百姓的愤青。
他对整个社会都有一定的通盘考虑,这种人才值得培养。
当然了,此人未来具体会怎么做谁也不知道,但是至少现在敢公开表达出来,张伟觉得单凭这一点就值得鼓励给个会元。
对于这位会元文章的论点,包括副主考颜良玉在内,其他考官都有不少的异议。
颜良玉还私下跟张伟说:";大人,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大人要是真的爱惜这人的才华,不如把他放到二甲中去。
如果把它放在第一名,他收到的打压必然会极多,恐怕不利于他将来的成长。”
张伟真诚的对颜良玉说道:“颜大人,能出此言,想必内心深处也觉得此人说的做法是正确的。
你我等都是学过史书的人,应该也知道一个王朝过了盛兴繁荣时期后,后期如果不对内改革,抑制土地兼并,限制官僚特权的话,这个王朝很快就会衰落下去。
如今,我大夏朝看似繁花簇锦,但是从去年沿海的人口贩卖案就可以看出。
现在人口已经出现了过多的趋势,百姓的生活水平已经有了显着的下降。
因此本官觉得是时候要选拔一批敢于对内改革的栋梁之才,推行一些抑制土地兼并,限制权贵特权的政策,才能让我大夏朝廷长治久安,江山永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