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良王听完后拱手对张伟说:“大人说的话确实是金玉良言,但是现在要推行改革,这难度也太高了。
不到危机时刻,恐怕很少有人支持改革。”
张伟对颜良玉说:”现在再难,也比病入骨髓后再改革容易。
趁着我们大夏朝还没有病入骨髓,腐败和兼并问题还能得到控制,从现在开始改革,其实我们付出的代价是最小的。
所以本官想利用这次会试做一个舆论上的宣传,想把朝廷准备改革的思想传达出来。
从而促使社会上形成一股要改革的思想风气。";
颜良玉听到张伟这样说,虽然内心深处还是觉得张伟的做法还是太激进太冲动了,但他也找不出合适的理由来反驳。
张伟拍着比副考官颜良玉的肩膀说:";颜大人不必忧虑,本官才是这次会试的主考官,如果这个排名有任何问题,都由本官全权承担。
再说了,这个排名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作用,最终还是得看殿试时监国太子殿下的意见。
本官作为出身的大夏官员中的一员,并不是想背叛自己的出身,只是想为大夏的长久繁荣尽一份力罢了。”
说到此处,颜良玉躬身对张伟道:";大人的思虑之深远令下官深感佩服。";
说服颜良玉之后,这个排名最终还是按张伟的意思定了下来。
随后,张伟吩咐书吏把把会试结果抄写了两份,一份送皇宫,一份送内阁。
随后张伟和颜良玉两人亲自书写了本届会试的金榜,在书写的同时,张伟暗暗记下了几个自己比较关注的名字。
至此大顺二十八年三月二十九日,本届会试的阅卷排名工作正式结束。
张伟看着金榜对颜良玉说:";颜大人,咱们也算是功成身退了。
颜良玉回复道:";是啊,忙活了一个多月,总算是完成了不辱使命。”
张伟:";好了,现在赶紧让人去张贴金榜,咱们也赶紧回去休息几天,未来的事情还多着呢。”
张伟和颜良玉身为主考和副主考,会试之后,中试的考生们肯定都会来拜访两位恩师的。
还有俩人都是一个多月没有着家,家里应该都也攒下了不少事情,等着两人去处理。
金榜公布完毕,张伟作为主考官宣布,除了贡院的报喜人员和必要的工作人员外,其他的考官和监督人员都可以解散回家了。
三月二十九日,就在所有的举人考生们都蜂拥去贡院看会试结果的同时,张伟坐着轿子回到了自己阔别一个多月的家里。
张伟一回到府上,妻子邹若芙就告诉张伟一件喜事,那就是张伟的小妾琳两天前为他生下一个儿子。
尽管还差半个多月才足月,但是所幸的是,关琳母子平安。
张伟高兴的跟妻子邹若芙打过招呼后,就去看了关琳和孩子。
张伟抱着关琳抚慰了许久,又抱了抱两人的儿子。
在关琳期盼的眼神中,张伟给这个孩子取名叫张方达。
由于关琳和刚出生的孩子都嗜睡,所以张伟在那里待了不长时间,就来到了自己的书房。
在这里,张伟还有很多故旧和老朋友要接待。
排在最前面的是,妻子堂哥邹标的长子邹永平和张伟故友李玉清的长子李宁国,两人是结伴来参加本届会议的。
在会试之前,为了避嫌,两人都住在别的地方。
会试考完之后,尤其是要出成绩的这几天,两人几乎一直住在张家的客房。
因此等张伟一有空就见了他们俩。
张伟对两人的目的心知肚明,对他们来说目前最重要的事就是自己有没有考中会试,有没有上金榜?
张伟对着两位对着二十岁出头,英气勃发的后辈说:
“你们两人不必去看看金榜了,我特意在写金榜时帮你们留意了一下。
恭喜两位贤侄,你们都中了。
子玉取在第六十四名,伯贤取在一百五十七名。";
邹永平止子玉,李宁国字伯贤。
听到张伟的话,两人均面露喜色,随后两人赶紧向张伟致谢道:";多谢姑父\/张叔父告知。”
邹标和李玉清两人的科举之路都止于举人。
邹标还托家族的关系,在长沙周围当了一个小官。
李玉清则更潇洒,以举人的身份,直接就在家里经营产业当了儒商。
没想到他俩人的儿子都非常争气,年纪轻轻就考中进士了。
在张伟问完两人的情况,又给了俩人一番激励之后。
见这两人居然还没有告辞的意思。
张伟出面问道:";两位贤侄,有什么事就直说吧。”
只见年纪稍长一点的邹永平带头说道:";姑父,这里有一封信,我爹说如果我能考中进士,才有资格交给姑父,请姑父明鉴。”
张伟没有来得及拆信。
年纪稍微年年轻一点的李宁国也开口说了,他倒没有什么书信要交给张伟,只是跟张伟说:";张叔父,现在离殿试还有一段时间,以小侄的成绩,小侄还想拼一拼二甲。
因此小子这段时间能不能留在贵府,待叔父有空时指点一下小侄?”
对于李宁国的这个要求,张伟自然是要答应的。
年轻时候,李宁国之父李玉清对自己帮助颇多。
近些年两人一直也有书信来往,两家感情还是维持的不错的,对于这种合理的请求,张伟是不可能不答应。
等李宁国退下,去了客房之后。
张伟看了邹标给自己写的信,信上说如果自己的儿子能够考中进士,那么就有资格和张伟的女儿求亲了。
他让张伟看在两家的情谊上,慎重考虑一下此事。
张伟对邹永平说,你知道信中写的什么吗?
邹永平说,“回姑父,小侄虽然不知道父亲写的是什么。
不过父亲说了这信只有正式考上进士之后才有资格交给姑父
结合小侄的年龄,因此小侄大概可以猜到信上说的是小侄的婚姻之事。";
张伟问:";子玉,你今年有二十有三了吧,怎么一直没有婚配呀?";
邹永平颇有志向的挺起胸膛道:";因为小侄觉得男子汉应该先立业再成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