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鬼宗的顶级战力都已经被消灭了、仅剩下的也就是天师境的鬼修,御鬼宗的宗主鬼角子还在负隅顽抗、他红着眼,披头散发、周身鬼气疯狂翻涌,妄图凭借一己之力挽回败局、只见他将手中的幽鬼法杖舞得虎虎生风,一道道黑色的鬼气利刃朝着周围的道门弟子疯狂斩去,所到之处、地面被划出一道道深不见底的沟壑,道门的地师境弟子那里是他对手、一会儿就死伤好几个人。
徐世鸣目光如炬、锁定鬼角子,深知此人不除、后患无穷,他深吸一口气、周身灵力疯狂运转,抬手猛地一挥、金雷剑瞬间化作一道金色雷光,裹挟着无尽的雷霆之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朝着鬼角子射去,雷光划过天际,发出震耳欲聋的雷鸣,让周围的空气都为之沸腾。
鬼角子察觉到致命的危险,惊恐地瞪大双眼,想要躲避却发现自己已被这强大的雷霆之力锁定,无处可逃、他疯狂地挥舞幽鬼法杖,试图抵挡这凌厉的一击,可一切都是徒劳、金雷剑眨眼间便穿透了他的胸膛,雷光在他体内肆虐,瞬间将他的生机彻底摧毁、鬼角子发出一声不甘的惨叫,身体缓缓倒下,重重地砸在地上,激起一片尘土。
鬼角子的尸体刚一落地,御鬼宗的残余势力便如惊弓之鸟,彻底崩溃、那些原本还在犹豫的喽啰们,此刻再也顾不得什么、撒腿就往四面八方逃窜,嘴里还呼喊着各种求饶的话语,场面混乱不堪。
道门弟子乘胜追击、不断的斩杀御鬼宗的弟子,此次御鬼宗为祸已久、虽成功将其覆灭,但己方道门诸多弟子也伤亡惨重、许多熟悉的面孔再也无法看到、他轻轻叹了口气,半个时辰后、整的御鬼宗再也无法看到一名御鬼宗的弟子了。
半个时辰后、整个御鬼宗再也看不到一名鬼宗弟子,徐世鸣望着满目疮痍的御鬼宗、心中五味杂陈,胜利的喜悦被沉痛的伤亡冲淡,他强打精神、高声下令:“所有人打扫战场!遇到活的鬼修不用请示直接杀了。”
道门弟子们迅速行动起来、有的为受伤同门包扎救治,有的则在废墟中寻找还活着的敌人、徐世鸣带着几大道门的天师长老、来到御鬼宗的宝库前,宝库大门紧闭、上面刻满了诡异的符文。
一位静御长老上前仔细端详符文,眉头紧皱道:“此乃鬼宗独门血祭封印,强行破解必触发自毁机关,届时宝物恐尽毁于一旦。”话音未落、空己长老拂袖上前,指尖凝出一道青岚法印:“需以两仪生灭阵对冲鬼煞,静御师兄、烦请与我共施术法。”
两人分立宝库大门两侧,静御长老结出戊土封印印诀,空己长老指尖青芒化作乙木生灭阵图,两道灵光如阴阳鱼般交融,在符文阵图上激起阵阵涟漪。随着法诀催动,阵图中鬼纹逐渐泛白,大门传来“咔嗒”轻响,缓缓开启半丈宽的缝隙。
徐世鸣抬手示意众人止步、金雷剑雷光微闪探入门缝,确认无埋伏后才示意长老们跟进、踏入宝库时,一股混杂着腐朽与灵气的气息扑面而来,只见壁龛上嵌着夜明珠,将满室奇珍照得透亮、玉匣中躺着泛着灵光的玉简,珊瑚架上悬着滴血不沾的鬼头刀,墙角瓷瓶里插着已干枯百年的阴魂草,皆为御鬼宗百年搜刮的秘宝。
宝库里青玉匣中躺着数卷灵光流转的玉简,封皮朱砂篆着《阴魂控鬼术》《血河炼尸典》等字样、墙角鎏金瓷瓶里插着干枯的阴魂草,草茎上凝结的露珠仍透着诡异的血色、最深处的白玉台上,码放着数万枚灵石、都是是吸纳天地灵气的上品,众人目光扫过这些奇珍异宝,呼吸不禁微沉、看着宝库中的各类法宝、灵石、珍稀药材整齐摆放,让人目不暇接。
徐世鸣清了清嗓子、打破了短暂的寂静:“此次能覆灭御鬼宗、全靠几大道门齐心协力,如今分账,还是以当初说好的我们茅山多拿一层、剩下的各大宗门均分,你们意下如何。”
各大宗门长老闻言、纷纷双手作揖,神色恭敬:“一切听从徐道君安排。”
徐世鸣颔首回礼、指尖轻轻拂过腰间金雷剑,朗声道:“既如此,便按功行赏,诸位稍候。”
于是弟子们立刻忙碌开来、铺开黄绢竹简,将宝物按品类逐一登记造册、十二柄鬼头刀注写明器等级,阴魂草标清年份药效、灵光玉简则单独封存待查。
徐世鸣负手而立,目光扫过清单后首肯道:“先将攻击性法宝与修炼资源单列。”说罢上前,指尖先点向珊瑚架上那柄刻着“追魂”二字的鬼头刀——此刀虽为邪物,却可熔铸后重炼为正阳法器,于茅山鼎炉重炼后大有用处。
随后他取走三匣上品灵石、两卷《雷法真解》残页,又在药材区挑了十株千年血参、余下宝物则按宗门出力多寡均分,天师府得阴魂草三株、灵石一箱、灵宝派获鬼头刀两柄、玉简一卷……直至暮色浸透窗棂,登记册上的朱笔批注才渐渐收尾。
众长老捧着分得的宝匣告辞时、望向徐世鸣的眼神里,既有信服又带几分敬畏、毕竟若无此人以雷法力挽狂澜,此刻众人怕是连御鬼宗的门槛都踏不进来。
望着这堆积如山、百年搜刮而来的宝物,徐世鸣心中感慨万千、御鬼宗的覆灭,不仅是为世间除了一害,也让他们收获了这笔惊人的财富。
他先是挑拣了一批精美绝伦的黄金首饰,那些首饰造型各异,有的镶嵌着璀璨宝石,有的雕琢着栩栩如生的花鸟鱼虫,想必几位夫人见了定会满心欢喜。想着她们收到礼物时的惊喜模样,徐世鸣嘴角不禁微微上扬。
对于大洋和黄金,他则谨慎许多、虽然心中也想多拿些,但深知渤海郡百废待兴,需要用钱的地方数不胜数。于是,他只取了一小部分,准备带回去充实郡中的财政,用于民生建设、修缮城池、抚恤百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