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队伍是开始训练了,但跳弹的研发却出意外了,尽管有成功案例,但大部分的航弹一旦从高空投放并接出水面,航弹会被直接摔碎,根本弹不起来。实战可不允许拿人命去赌概率,巴恩斯及其团队在复盘后发现问题出在了一个即使放到现在都能让许多工程师头疼的方面,那就是材料。】
[弹幕:21世纪的材料的时代。]
[弹幕:21世纪的生物的时代。]
[弹幕:21世纪的计算机的时代。]
“......”
“到底是什么的时代啊,这么多东西”。
“计算机吧,我看后人都离不开了”。
“应该说是百家争鸣的时代,而不是独尊一术的时代”。
而此时,各朝各代的工部或者负责研发的部门人员在听到材料问题的时候,也都是头疼不已,两眼泪汪汪。造气缸要有合适的材料,还要有密封的材料,造枪炮要研制更好的金属材料,铣床刀具的材料,底火的材料等等等等,都是泪啊。
此时子啊工部,一官员对着上级说道:“下官也觉得后世是个材料的时代。看后人的飞机不就是材料突破了才能制造更好的发动机,从而有了更好的飞机吗,他们的车发动机那么小却能提供那么高的功率,他们的枪炮能耐住那样高频率的发射,火药威力那么大,............,那都是材料问题啊,所以”。
“得加钱”,一同僚和他异口同声说道,都希望能找户部批条子。
【材料,一个简单却要命的问题,并且还是一个短期无解的问题。航弹的强度不足以支持高空投放,可一旦选择加强航弹外壳的强度,那么航弹又会太重导致轰炸机带不动。更让巴恩斯头疼的是他已经没有太多时间来改良跳弹了。】
【根据对莫内水坝的测算,要想在夜间对水坝进行奇袭,首先夜晚月光条件要好,这样才能锁定目标,其次要在水坝蓄满水的情况下巴恩斯的跳跃航弹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因为足够深的水才能传导水下爆炸的能量。】
【统合所有条件,行动最佳日期区间为1943年的5月12日至5月17日,一旦错过就要再等一年。时间紧迫,巴恩斯最后的解决方法就是,既然航弹的强度经不住从高空往下摔,那只能让轰炸机往低了飞。轰炸机,夜间,低空轰炸,这三个词条加起来危险度快直逼特技飞行了,当巴恩斯询问了飞行中队的意见之后,中队表示可以一试,没有问题。】
【于是在紧锣密鼓的测试之下,最佳投弹高度很快被测了出来,18米。乍一听,18米那还是挺高的,可你要知道这对于高度就有6米,翼展31米的兰开斯特重型轰炸机意味着什么,从飞行员的角度看,18米高度这就是在贴地飞行。至此跳弹轰炸最危险的部分就来了,飞行员需要让轰炸机在极低的高度下以近乎完美的直线飞行好一段距离,才能让机上的跳弹沿着飞行方向准确弹跳。而在这段超低空状态下,轰炸机的状态极其危险。】
天幕下,之前还觉得夜间飞就夜间飞嘛,天上又不会有座山,现在一看才发现自己想简单了。
“与其说是解决,不如说是妥协,18米,确定不会撞山上去?”
“这中队也是狠人啊,可以一试”。
李世民听到这高度,比划着,说道:“这个高度别说后世的高射炮了,就是拿弓箭朕也上去蒙一下啊”。其他武将也是纷纷附和到,18米,不到20步的高度啊,这是真能拿弓箭捅下来......
【解决了或者说绕过了跳弹会被摔碎的问题之后,执行任务的中队就开始了紧密的练习。从中队成立到行动开始,整个中队进行了近2000次模拟投弹,在扎实的练习和高度拟真的环境下,大家发现只要环境因素不出乱子,跳弹轰炸的精准度比想象中要高。】
【当然这说的是条件好的情况,一旦风浪大了一点或者投弹姿势不板正,那鬼知道飘弹会怎么飘,例如在1943年的历史记录中,就有一段高清的失败录像,跳弹偏离方向,不偏不倚直接奔着旁边摄影师去了,所幸是训练弹摄影师人没事。但这也暴露了跳弹轰炸的缺陷,那就是它高度依赖水面稳定和投放的姿态。】
看着画面中那枚被加速到500转的跳弹抄镜头滚过来,别说当时的摄影师了,就是天幕下很多人都为之一振,“刺激啊”。
【由于18米的高度实在太低,寻常的飞行高度仪已经无法正常测算了,因此团队在轰炸机的机头和机腹各安装了一个带特定角度的聚光灯,两组光线的汇合点距离机腹18米,只要观察到水面的两束光聚集就代表当前高度为18米。至于在何时投放跳弹,得益于莫内水坝有两座塔楼,利用这两座塔楼为标点计算距离,团队制作了专门的器具,用来瞄准,当器具上的两个标点与塔楼重合时便可以投弹。】
古人看着工程师靠一些极其简单的方法就解决了复杂的问题,不由得感叹道:“算术的魅力啊,这也是数学的时代啊,真就是百花争鸣”。
“厉害了,这方法真妙啊”。
【1943年4月29日跳弹完成了最后一次测试,5月13日,跳弹送达飞行中队,5月16日,三个编队共计19架兰开斯特在当晚十点前后奔赴鲁尔上空,在30米的高度飞行以规避雷达探测,当接近目标后,继续降低高度至18米,伴随着德国低空猛烈的防空火力,编队开始轮番对三座水坝进行跳弹轰炸。第一编队向莫内水坝进行了四次跳弹轰炸,每次成功的爆炸都激起了冲天的水柱。在准备执行第四次轰炸时,水坝崩裂。整场行动给德国造成了巨大损失,沉重打击了德国的后勤生产,并且极大地激励了英国的国内士气。】
【事后复盘,跳弹轰炸是一个有效的战术吗,是的很有效,毕竟那么大个水坝都炸没了嘛。但随之而来的便是不可忽视的缺陷,轰炸机在进行跳弹轰炸时,需要在一段时间内保持平稳的低空飞行,光是这一条就可以将其称为自杀式攻击,除此以外,惩戒行动能够成功除了机组成员和科研团队的努力外,目标本身是一个巨大的静态的水坝。发起进攻的时间为凌晨,双方视野都不算好,轰炸机的高度极其低,反而规避了一些高射火炮。】
【可即便有这么多优势条件,这场奇袭的战损也让英国人难以接受,总计19架轰炸机,八架轰炸机因防空火力或意外坠毁,133名机组成员中有53人死亡,机组折损率高达40%,近乎过半的折损,苛刻的投放条件以及近乎自杀的投弹方式,使得即便这次水坝奇袭非常成功,英国人也放弃了后续跳弹轰炸的研究。】
天幕下,看到那么高的死亡率,再不懂的人也明白这不是什么好办法。“死53人,快一半了啊,那这样一来,说难听点还不如让士兵直接去自杀轰炸可能还好点,难怪得放弃”。
“可能还有很大一部分是意外死亡的”。
“而且听天幕的意思是,这玩意只能打打静态的水坝咯,不能用于对付海面上的舰艇”。注意到视频里特意讲静止的水坝,就突然联想到了海船,但现在看来这玩意价值不高啊。
“肯定是了,毕竟海浪可不是河流那样平静的”。
【除了危险的投弹方式之外,在自然因素的苛刻要求,也成为了该战术最大的限制,因为一旦水面不咋平静,跳弹的弹跳方向就难以预料了,这也是为何惩戒行动要选择在水库蓄满水的情况下进行轰炸,一是水足够深,二是水足够静。】
【不过即便是在这种偏理想的实战环境下,还是出现了跳弹投放后砸到友军飞机的情况,惩戒行动后,执行任务的中队获得了极大褒奖,而德国人也在袭击后拿到了意外收获。因轰炸机意外坠毁而没有引爆的跳跃航弹,德国人捡回来之后,对其进行了仿制和改良,在尾部还加装了一个火箭助推器,并将其命名为库尔特跳弹。】
【当然英国没有解决的问题德国也没有解决,不仅没有解决德国的问题,还加剧了。在实验中跳弹在接触到水面之后,会有极大概率不可预估的乱飞。一年不到,也就是在1944年德国人就终止了相应的研究。以上便是跳弹轰炸的历程,一个工程师在80多年前的奇思妙想,用一个生活中不起眼的小游戏促成了一场奇袭的故事。】
视频放完,天幕下。
“然后就来到导弹时代了吧”。见过后世军武的古人自然是知道后面的发展了,要打击这种目标,就要靠导弹了,难怪要造那些东西,原来不是为了炸人,是为了打敌人大后方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