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斌已经有喜欢的人了,而且两人感情很好!”
莫平生哈哈一笑,主动放低姿态,对着渔夫和他的妻子拱了拱手,“刚才与二位聊的太开心,还未自报姓名。”
“在下莫平生,乃是藏剑山庄的庄主,而陈斌喜欢的那个女子,便是小女莫颖。”
“如今他们二人皆住在长安,日夜相伴,恩爱有加。”
“就等着成亲了!”
莫平生的这番话,说的极为突然。
一瞬间便让渔夫夫妇,呆愣在了甲板上,不知该如何回应。
藏剑山庄的大名,他们是听说过的。
甚至对于渔夫夫妇,这种普通百姓来说,藏剑山庄在某种程度上,名声或许比远在长安的皇帝周朗,还要响亮许多。
只是他们万万没想到,自己竟然要与藏剑山庄的庄主,成为亲家了?
渔夫更是尴尬无比,脑海中不停想起,自己刚刚对莫平生炫耀的话语,恨不得一个箭步跳到江水里去。
然而对于渔夫夫妇目瞪口呆的表现,莫平生心中早有预料,同时这也是他最想要达到的效果。
“小女莫颖,貌美聪慧,与陈斌那小子,也算是郎才女貌。”
莫平生趁热打铁,继续语出惊人道:“如果他们能成亲的话,我藏剑山庄愿赠送十万两白银,外加长安府邸一座,当做小女的嫁妆。”
“两位觉得如何?”
“这...这...”渔夫夫妇何曾见过如此阵仗,支支吾吾半天,也不知道该如何回应。
那可是十万两白银啊!
他们这辈子别说见过,就是听都没听过这么多钱。
况且还有那座位于长安的府邸,价值定然更加昂贵。
而与莫平生的大手笔一比,他们能拿出的聘礼,恐怕就少的可怜了。
“这个...莫庄主。”最后还是渔夫提起勇气,开口说道:“我们家陈斌,年轻不知天高地厚,何德何能配得上藏剑山庄的小姐?”
“并且我们家也拿不出那么多的聘礼,此事恐怕不妥。”
“没有什么不妥!”莫平生笑了笑,语气随之变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道:“只要两个孩子互相喜欢,有没有聘礼都无所谓。”
“咱们当父母的,不就是希望儿女能开心幸福吗?你们说是不是?”
“是这个道理没错,可是...”
渔夫还要再次开口,却被莫平生猛然打断,“既然你们也赞同我的话,那这件事不如就趁早定下吧。”
“这是一张一千两的银票,就当小女嫁妆的定金了。”
“等到我从燕郡回来,就领着你们,一起回长安!”
“也顺便看看我那女儿,保证让你们满意。”
说罢,莫平生从怀中取出银票,放到了渔夫的手中。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如今陈斌的父亲收了嫁妆定金,这门婚事也就稳妥多了。
莫平生心中长舒一口气,同时为自己的高明手段,暗自钦佩。
此举虽有以势压人之嫌,但那也是为了陈斌与莫颖的幸福,不得已而为之。
所以他觉得,就算是陈斌两人知道了这件事,估计也不会怪罪自己。
说不定还会感谢自己一番。
另一边,渔夫脑袋晕乎乎的接下银票。
过了许久才回过神来。
只见渔夫与妻子对视一眼,均看出了对方眼神中的担忧。
“应该...不会有事吧?”
“刚刚莫庄主也说了,莫家小姐与斌儿是互相喜欢,感情也很好。”
“再说他们都已经日夜相伴了,成亲自然在情理之中。”
“否则的话,岂不是坏了人家莫小姐的清白?”
想到这里,渔夫猛一咬牙,将银票收入怀中。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三人围绕着成亲的话题,相谈甚欢。
渔夫还拿出了偷偷藏在船舱里的酒水,与莫平生痛饮了一番。
直到第二天中午时分,渔船抵达岭河北岸,三人才依依不舍的分别。
“糟了!”
望着莫平生远去的背影,渔夫突然拍了一下大腿,一脸的懊恼之色。
渔夫妻子见状,连忙担忧问道:“怎么了?莫不是这婚事不妥?”
“不是不是。”
渔夫咂了咂舌,解释道:“我忘记问莫庄主患的是什么病了,人家大老远的从长安跑到燕郡,肯定是急症。”
“若是不关心一下,总感觉心里过意不去。”
“这倒也是~”渔夫妻子点了点头,跟着叹了口气。
希望莫庄主吉人自有天相,能在林神医的帮助下,早日康复吧。
此刻已经走远的莫平生,并不知道渔夫夫妇的想法。
而且就算知道了,他也不会如实相告,哪怕对方是陈斌的父母。
毕竟陈斌患的病症是难言之隐,能少一个人知道,就少一个人知道吧。
总要给陈斌,留些颜面。
大旱依旧在持续,而岭河北岸的代郡,也依旧繁荣。
与南岸一样,由于紧邻岭河的缘故,旱情并未对代郡百姓,造成多大的困扰。
还有南州亦是如此。
一条南水河,就足以供养整个南州百姓的水源需求。
每当想起此事,李洵都会无比庆幸,自己在长安反应过来之前,便迅速占据了代郡与南州。
如此一来,就算大旱再持续两个月,他也有能力,救济燕郡百姓。
一张张调拨粮食的公文,从燕阳城发出。
代郡与南州的将士们收到公文,又各自按照命令,将库房内的存粮取出,再护送运往燕郡。
燕郡的库房也频频将米粮售往市场,用以稳固粮价。
避免因粮商们的刻意抬价,导致燕郡百姓买不起粮食。
时值大旱,粮价上涨在所难免。
但是在李洵的种种手段下,燕郡的粮食只比平时高出两成左右,尚在可接受范围之内。
一时间,李洵的声望再度暴涨,百姓们更是对其感恩戴德。
甚至已经不逊色于曾经的镇远将军徐忠。
“这场大旱,既是天灾,也是机会!”
这一日,李洵站在书房的地图前,脸上露出一丝微笑。
长安的皇帝周朗,对岭河沿岸州郡的掌控力,远远不如自己。
因此就算他有心调拨粮食救灾,估计那些州郡官员们也会阳奉阴违,或者干脆直接找各种理由拒绝。
毕竟这些州郡官员们,都指望着手中的粮食发财呢,怎么可能甘愿将粮食运往长安?
长此以往,南方民怨必定沸腾,进而影响军心。
到了那时,也就是他率领大军,渡河南下的最佳良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