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汉兴会的这次龙门会议结束,汉兴会的发展仿佛被注入了一股强劲的动力,进入了快车道。在王侨、魏永宁和范长生的带领下,众人齐心协力,积极投身到各项事务中。汉丰堂的成立,开启了汉兴会经济独立的征程。魏永宁和范长生日夜操劳,四处奔走,寻找合适的商业契机,与各地的商贾建立联系。他们涉足盐铁、丝绸、粮食等多个行业,凭借着智慧和诚信,逐渐在商业领域站稳脚跟,为汉兴会积累了丰厚的财富。
与此同时,汉兴会的成员们深入民间,传播着和平与正义的理念。他们开办义学,让贫苦人家的孩子也能接受教育;设立医馆,免费为百姓治病疗伤;组织赈灾,在天灾人祸时为百姓送去温暖和希望。汉兴会的名声在民间越来越响亮,百姓们对他们充满了信任和感激,纷纷加入其中,汉兴会的队伍日益壮大。
时光荏苒,转眼间到了公元 280 年,晋灭吴,天下终归一统。司马炎志得意满,自以为建立了不世之功,却没想到,一个足以颠覆他统治根基的消息,正从民间悄然流传开来。传闻称,司马炎并非司马昭的亲儿子,而是贾充的儿子贾黎民调包而来。起初,这个消息的传播范围极小,只在一些市井小巷中被人们私下议论。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如同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的涟漪越来越大。
汉兴会得知这个消息后,迅速组织了几次会议。王侨、范长生等人围坐在一起,神色凝重。他们深知这个消息的敏感性和影响力,然而经过多方调查,却始终没有搞清楚消息的来源。范长生眉头紧锁,缓缓说道:“这消息来得蹊跷,莫非背后另有推手,我们必须谨慎对待。” 王侨微微点头,眼中透露出坚定:“不管这消息从何而来,我们现在不能被卷入其中,汉兴会的基本盘并没有稳固,还没到发动的时机。”
然而,司马炎却将这个消息的来源认定为刘谌的余党所为。他恼羞成怒,下令对刘谌的旧部进行整治。一时间,朝堂上下风声鹤唳,许多无辜之人受到牵连。但司马炎的举措并没有阻止消息的传播,反而让它的范围更加扩大。司马炎(贾黎民)心情郁闷,在公元 285 年,带着无尽的遗憾和不甘病逝。
其子司马衷继位,这位便是历史上着名的傻皇帝。司马衷虽为司马昭的亲孙子,但智力低下,无法有效治理国家。贾南风成为皇后,她继承了贾黎民的阴狠手段,在宫中独揽大权,肆意妄为。贾南风的 “暴戾” 和 “专制天下”,以及她毒杀太子司马遹的恶行,终于引发了历史上着名的 “八王之乱”。一时间,整个华夏大地再次陷入战火之中,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
汉兴会敏锐地察觉到了局势的变化,适时地渗透进各个地区,甚至深入到边疆的少数民族之中。他们在各地建立秘密据点,帮助百姓度过难关,同时也在暗中积蓄力量。在八王之乱的混乱局面下,晋朝的国势日衰,北方的匈奴、鲜卑、羯、羌、氐等少数民族不断内迁。汉兴会抓住这个机会,积极与这些少数民族交流合作,不知不觉间渗透进了他们的内部。
随着晋朝日薄西山,五胡在汉兴会的影响下,联合起来将晋朝灭亡。五胡各自建立了政权,在政权成立初期,由于汉兴会掌控了重要部门,他们推行了一系列有利于百姓的政策,对汉人百姓一视同仁,甚至在某些方面,汉人在朝廷中的话语权比本族还要高。在汉兴会的推动下,五胡很快进入了汉化的过程中,历史上称这一阶段为 “五胡和华”。
然而,危险的种子并没有消逝。在表面的和平与繁荣之下,有一些不稳定的分子正在蠢蠢欲动。公元 319 年,羯人石勒建立赵国,史称后赵。石勒政权内部没有多少汉兴会的成员,他的统治很快就显露出暴虐的本质。后赵规定禁说胡字,称羯人为国人,纵容羯人欺压异族。朝廷设有专门官吏门臣祭酒,管理羯人诉讼,汉人遭受严重的欺压。
这一日,冉球的孙子冉闵回到自己的府中。自从冉球刺杀原蜀汉北地王刘谌之后,整个家族都被汉兴会遗弃,不得已投奔了石勒一族。冉闵自幼目睹了家族的遭遇,心中对汉兴会充满了怨恨。但在石勒的统治下,他又看到了汉人所遭受的苦难,心中的正义感被逐渐唤醒。
冉闵回到家里,想到石勒对汉人的暴行,心中的愤懑再也无法抑制。他在屋里来回踱步,突然,他猛地拿起父亲留给他的一个砚台,狠狠地扔在了地上。“砰” 的一声,砚台摔得粉碎,一张纸从里面飘了出来。冉闵狐疑地捡起那张纸,只见上面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字。
冉闵的手指轻轻摩挲着那泛黄的信纸,祖父冉球的字迹在眼前逐渐模糊,泪水不受控制地夺眶而出。曾经,他坚信祖父是个背叛者,为了一己之私刺杀了蜀汉北地王刘谌,让整个家族陷入了无尽的耻辱与困境。那些年,他在汉兴会众人的唾弃和异样目光中长大,心中满是对祖父的怨恨,这份怨恨如同毒瘤,在他心中扎根生长。
可如今,这封信却如同一把锐利的匕首,将他心中多年来构建的认知彻底击碎。他仿佛看到了那个漆黑的夜晚,副会长范长生神色凝重地找到祖父,说出刘谌那个惊世骇俗的决定。冉闵能想象到祖父当时内心的挣扎,面对如此艰难的抉择,是怎样的痛苦与煎熬。下不了决心,却又深知责任重大,每一分每一秒都是灵魂的拷问。
“最后我想清楚了,虽然会背负骂名,但是能让汉兴会生存下去,舍我一人又如何,况且王爷都准备付出生命了!所谓的名利,我又何必珍惜!” 冉闵喃喃念着信中的话语,心中五味杂陈。他终于明白,祖父并非忘恩负义,而是为了汉兴会的未来,甘愿牺牲自己的名誉,承受千古骂名。这份担当和勇气,让冉闵既敬佩又心疼。
他想起小时候,父亲总是在深夜对着祖父的牌位默默流泪,母亲则总是在角落里暗自叹息。那时的他不懂,只觉得家人都在为一个叛徒悲伤,如今才知道,他们是在为祖父的牺牲而痛心。再想想这些年在石勒手下所遭受的屈辱,汉人被肆意欺压,生命如蝼蚁般卑微,而这一切,都是因为天下大乱,没有一个强大的力量来保护百姓。
“我们生是汉人,死亦是汉人,也是你该回归组织的时候了!” 这句话如同一道惊雷,在冉闵心中炸响。他意识到,自己一直以来都在错误的道路上徘徊,如今,是时候回归汉兴会,为汉人讨回公道,为祖父赎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