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一件棘手至极的事,众人皆心知肚明,如今重庆府的官军,在这场局势中,胜算已如风中残烛般渺茫。
一旦胜负尘埃落定,等待他们的,必将是万劫不复的下场。
这一个月里,汉中府和松潘卫的消息如雪花般飘至成都府,此刻的局势,犹如摊开在众人眼前的棋局,每一步都清晰可见,却又让人胆战心惊。
永宁那边的官军,丝毫没有出兵的迹象,众人心里都明镜似的,只要秦思源在这场争斗中取得最终的胜利,永宁官军必定会毫不犹豫地缴械投降。
至于正面战场,虽然卢象升已经带着十万军队和张凤翼会合,官军已经达到了二十万之众。
然而,他们的对面,却是秦思源亲自率领的一万五千保宁卫正军,这正军各个如狼似虎,骁勇善战。
还有五万团练,虽非正规军,却也士气高昂,不可小觑,更有吴忠国率领的一万水军,可以抵消官军的船队。
邓玘这时怒目圆睁,狠狠的瞪了一眼,厉声道:“邵大人,话可不能乱说,如今这局势如何,你难道心里没数?难不成你还天真地以为官军真能在这场大战中取胜?” 。
此刻的他,已然撕破了伪装,成都城三万人马中,有八千是他的嫡系,在这城中,他已然是一方霸主,无人能奈他何,稳稳立于不败之地。
况且,就在昨晚,吴平安还特意秘密前来拜访他,提出了两个要求,一是让他在关键时刻有所行动,二是让他派兵去保护陆府。
陆家这些年为保宁府可谓是殚精竭虑,做了不少实事,在这风云变幻的关键时刻,难免会有一些心怀不轨之人,想要趁乱大捞一笔,亦或是最后疯狂一把,给陆家扣上一顶莫须有的罪名。
邵捷春眼神如鹰,死死地盯着邓玘,义正言辞地喝道:“邓玘,你做过的那些事,自己心里清楚得很!大明待你不薄,可你扪心自问,你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吗?”。
邓玘却面无表情,冷冷道:“邵大人,都到这时候了,说这些还有什么用?当务之急,是赶紧商量商量咱们该何去何从!”。
说罢,他猛地站起身来,目光如炬,环视一圈众人,朗声道:“各位,你们意下如何?这可关乎着在座各位的身家性命,可都得想好了!”。
众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面面相觑,一时之间,竟无人敢率先开口。
到了如今这步田地,他们早已没有了选择的余地,大家皆是凡人,谁不怕死?就算自己不怕死,也得为家中老小考虑。
这也是四川自古以来的传统,若是自家内部的势力改朝换代,他们不会过多抵抗,可一旦是外族入侵,川人必定会拼死相抗,绝不退缩!
蒙古攻打四川就是铁证,当时的战争极为惨烈,前后攻打了五十余年,宋朝都灭亡了,四川都没有投降。
这也导致了四川人口锐减,战前四川人口达一千三百万万左右,战后损失可能达到了数百上千万。
只是成都城破后,城中骸骨就达一百四十万,城外不计其数。
大量百姓还被掳为奴,陕西地区“岐、雍民家皆蜀俘”。
蒙古军所到之处进行屠城,城镇被摧毁,社会经济遭受重创,曾经“地狭而腴,民无寸土之旷”的四川变得田畴荒芜。
百姓流离失所,“蜀土数罹兵革,民无完居,一闻马嘶,辄奔窜藏匿”。
钓鱼城之战虽彰显四川军民不屈,但也让四川成为蒙古重点报复对象,战争的创伤使四川的恢复用了整整一个世纪。
这,便是四川人的壮烈风骨!自己人之间,万事皆可商量,大家能心平气和地坐下来谈条件、论是非。
可若是面对异族的侵犯,那就休怪四川人不客气了,哪怕异族挥舞屠刀,将四川人杀得血流成河,川人也绝不低头、绝不屈服!
后世流传着一句话:“四川不灭,华夏不亡”,这绝非是吹嘘夸大之词,而是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用无数川人的鲜血和生命所铸就的铁一般的事实。
那一场场惨烈的战斗,一个个英勇就义的身影,都在无声地诉说着川人的坚韧与不屈。
此时,大堂内的众人开始争论起来,张伦见状,猛地用手在桌子上重重地敲了几下,大声喝道:“够了!都给我住口!现在可不是吵这些的时候,我们要商议的是当下该如何应对这危局!”。
他的声音如洪钟般响彻大堂,震得众人耳朵嗡嗡作响。
邵捷春深吸一口气,努力平复着内心的激动,向前一步,恭敬地说道:“大人,下官以为,现在还未到山穷水尽的最后时刻,至少,要等到重庆府的战事有了分晓之后,我们再做定夺也不迟”。
张伦微微点头,目光扫视着众人,神情严肃地说道:“各位,无论未来的路如何艰难,我们都是大明的臣子”。
“哪怕局势已到了无力回天的地步,我们也必须坚守到最后一刻,这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使命,各位意下如何?”。
“谨遵大人之命!”,众人纷纷站起身来,整齐划一地对张伦行礼。
张伦的话,众人都听得明白,只要重庆府那边的胜负已分,他们便都能问心无愧,胜败乃兵家常事,若是天意如此,他们也只能坦然接受。
倘若官军取得了胜利,那他们还能继续做大明的好臣子,一切尚有转圜的余地。毕竟,他们都是有头有脸、看重尊严的人。
张伦摆了摆手,语气缓和了一些,说道:“那你们就退下吧,该做什么就去做什么,外面的敌人一时半会儿应该不会强攻。大家回去后,一定要安抚好百姓,让他们不要惊慌”。
众人再次行礼,然后缓缓地退出了大堂。
随着脚步声的远去,大堂内渐渐安静下来,最后只剩下邵捷春一人没有离开,他静静地站在那里,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忧虑,似乎在思考着什么重要的事情。
“邵大人还有何事?”,张伦皱着眉头问道。
邵捷春抬起头,正想说什么的时候,一个小吏匆匆走了进来,“启禀大人,蜀王府长史前来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