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在忙忙碌碌的飞快消逝。
四年过去,粉天下已经成了小有名气的店铺。
每天饭点的时候,排队的人能在店铺门口还要排出去几十米。
沈建兴脑子聪明,动手能力强,看张红英每天忙的不可开交,研究出来了一个可以同时煮几十份粉的自动煮粉器。
虽然很粗糙,但是使用的时候确实很方便,省下不知道多少人力。
沈建珍看到,摸了摸下巴:“建兴,有没有想过,去申请个专利?”
“专利?这种东西还能申请专利?”沈建兴不敢置信。
沈建珍笑:“只要你是独一份的,就可以申请专利。”
申请专利的具体事宜,是沈建珍操持的。
沈建珍申请完专利,第一件事就是让沈建兴去开厂。
沈建兴挠挠头皮:“我能行吗?”
张红英倒是看出来了沈建珍的打算:“阿珍,你是不是想把它做成小吃车,然后卖给摆摊的小贩?”
沈建珍点点头:“有了这个东西,粉天下走遍天下的脚步,可以更快一点。”
张红英觉得这个事确实值得一干。
青镇还有十几年兴盛时间。
等到服装厂纷纷外迁或者倒闭,其他工厂又因为环保要求,被迫搬迁到安徽或其他周边地区,青镇成了个空心镇子。
苏州从明朝开始就有很兴盛的纺织业。
明末着名文学家冯梦龙在《醒世恒言》中曾对绸市的繁荣作了详尽的描述,“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日出万绸,衣被天下”。
鼎盛时期,纺织工厂就有几千家——虽然很快就走了下坡路。
几百年的时间,熏陶、培养了大批极其勤奋的工人。
他们忙时耕种,养蚕,晚上纺纱,织布,从会开始走路就开始学干活,一直到走不动路才放下手中的活。
厂子搬迁以后,在当地根本找不到合适的工人,也水土不服了很多年 。
为什么离过年还有一个月呢,就不上班了说是准备过年?
为什么要双休?
为什么有加班的机会没人抢了?
为什么什么事都没有,就有一半人溜号了?
要知道他们厂子在青镇的时候,加班机会可是都要靠抢的啊……你跟车间主任关系不好,加班都不叫你,你收入不就少了吗?
这边的工人,居然连正常上班都做不到,动不动就缺勤!
张红英以前一直不理解,为什么大城市三十五、四十五,就很多都找不到工作了。
鸭湾村的人,一直要到七十五岁以上才找不到工作。
就算是厂子搬到安徽去了,也宁愿在当地建宿舍,再用大巴把青镇的工人拉到安徽去上班。
但是,这样做也带来一个巨大的后果。那就是,整个青镇,都空了。
只留下一些老弱病残。
七十岁以下人都看不到了,只有七十五岁以上,厂子不招了,才在家里歇下来。
如果能在鸭湾村开一个厂子,也可以替鸭湾村留下一批人……
在张红英的全力支持下,沈建兴兴致勃勃的开始了他的办厂之路。
不过他有一个要求:“阿英,我一个人怕弄不好,你跟我一起回去吧。”
张红英也想念家乡了。
在外地卖米线,毕竟不是长久之计。
这些年,他们从家乡招了不少人,张红英准备从其中找一个人做店长,一个人做会计,然后给他们分红,自己就回家去了。
除了开一家厂生产小吃车,还可以再开一家厂生产米线。
小吃车搭配米线、汤料一起卖,这个推广强度,相信粉天下,很快就可以走遍天下。
在粉天下初次招人的时候,他们从鸭湾村招了十几个人过来。
沈永健也在其中。
倒不是张红英对他旧情难忘。他们结婚,没有什么爱情之类的东西,就是两个人看着条件能谈拢,就走到一起生活。
自从张小树和李小芳不答应把房子落在张红英名下之后,又恰逢张宇昊上小学,他就自己买房子搬出去了。
夫妻俩虽然没有撕破脸,但也过的貌合神离……
张红英请他,是因为通过前世,知道这个人的人品。勤奋,踏实,没什么远见,也没什么心眼。但有一点好,就是认死理。别人怎么交代给他的,他就怎么做。为了“争气”,宁愿放弃利益。典型的鸭湾村人,面子大过天。
但凡换一个有点心计的,也不会张小树不答应,就直接放弃了——要求把自己一家三口的宅基地分割开,也是人之常情。夫妻俩一个愚孝,一个要面子,最后给自己埋下隐患。
张红英想把管钱的事交给他去做。有他管着钱,不会有什么闪失。
张红英把沈永健带到南京,也摆脱了他的赘婿命运——沈永健是家里老三,父母实在没有钱再给盖房子分家了。娶媳妇进门,要盖房子,要送彩礼。做上门女婿,还可以收一笔彩礼。
沈永健来了南京,才知道还可以攒钱买商品房。青镇一直要到零九年,才开始普及商品房。现在镇上的房子,都是单位分的房子。
他们都纷纷说,也不知道咱们青镇什么时候也搞商品房,可以买一套房子,省的乡下盖房子了。
沈永健也笑着说:“你们小年轻,还好。我都二十好几了,家里盖不起第三间楼房。父母都打算让我出去做上门女婿了。
要是能自己买一套,就算是父母不肯贴补,我大不了自己攒钱给彩礼,再或者两横头,也能成个家。”
张红英为了弥补前世那点歉疚,以三万块钱的价格,把自己在青镇分到的那套房子,便宜卖给了沈永健。
任谁,去一个陌生的家庭生活,都多少有点尴尬。沈永健买到房子,也能过上他想要的生活。
因此,沈永健对张红英也是很感激的,不说是忠心耿耿肝脑涂地,但是想必也不会轻易背叛。
店长,张红英想让沈国强去做。
张红英知道他很聪明,以为他会像沈建珍一样读书出去。
没想到他高考居然也落榜了,最后跟着张红英来南京开店。
沈国强聪明,观察力强,脑子活,随机应变能力强。把店铺交给他管理,张红英也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