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王大刀等人一直顾及和担心的问题,被围城,说实话,赵清廉压根没有想过围城。
他想的只有一个。
融合张一甲的十万人马。
所以,即便目前他已经成为了整个大军名义上的主帅,统领了全军,依旧没有半点要进攻的意思。
朝廷的催战文书,如同雪花一般飘过来,不知道多少封了都。
但是对于这些催战的旨意,赵清廉置若罔闻,给朝廷的回复永远都是,再等等, 再等等。
没办法。
所有的心思全都花在了融合军队上。
任何事情都不容易。
尤其是对于这支张一甲亲自培养出来的十万汉八旗来说。
如若身为主帅的张一甲可以领着他们带头谋反那就不需要费这些功夫了,问题是,张一甲这个死脑经,永远想的都是满清朝廷,大脑里只有忠君报国。
至于这个君是什么君,国是什么国,他不管。
这个死榆木疙瘩!
赵清廉见到邀请不来张一甲吃饭吃肉,心里都不免的骂了一句。
为了能够更快的把部队融入进来,笼络人心,他也认为张一甲的某种做法是一个亮点,所以有样学样,没有再待在大帐内吃着小灶,而是和士兵们一起吃起饭来。
只不过曾经张一甲和士兵们一起吃野菜汤配着难以下咽的黑面窝窝头,赵清廉陪着士兵们吃着热气腾腾的白面馒头和肥肉片。
此刻,大家心里已经对赵清廉过去的呆板印象有了明确的改变。
过去大家都是道听途说。
民间说赵大人是什么人,他们也就认为是什么人呢。
如今受到了恩惠,方知这人的品格啊简直狗屁,即便恶人,如果对自个好,那就是好人。
如果是好人,可他不对自个好,那他就不算是个好人。
所以,这个好坏,也分范围和环境。
特定的环境范围内,恶人也能变好人,好人也能不好。
他们今天算是有深刻体会,可能这些体会也能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解释。
叫‘吃人嘴短,拿人手软’吧。
无论怎么样,如今大家伙的肚皮是饱的。心里不感激,那真是王八蛋了。
午饭时间过后。
就是训练时间。
张一甲这边,向来以严苛着称。
训练一板一眼,从下午训练到太阳西落。
一招一式都得训练的炉火纯青。
反观赵清廉这边。
身体素质方面侧重的比较少,更多的是地雷的掩埋法,手雷的投掷,枪支的准星训练等,所以整体训练劳累程度要比隔壁的轻松许多。
而且规定了休息时间,每一个小时就有休息时间。
训练休息两不误。
中间还有冰水供应,还有夏天最为甜美的大西瓜吃,作为训练休息两不误。
赵清廉这一点学习的是老美大兵的,要想部队战斗力强,先进的武器和良好的休息作息,后勤补养都是必不可少的。
张一甲对此嗤之以鼻,觉得赵清廉这种懒散的训练方法,无疑瓦解了士兵的斗志,正在把他们往消极的方面引导。
不过此刻张一甲也有新的发现。
视察今天的训练。
他麾下的人马有了明显的不同。
整个大军训练起来声音更加洪亮,所踢出的拳脚也更加凌厉和练达。精气神有了极大提升。
打听才知道。
每个人中午都吃了个肚滚圆,馒头白菜肥肉没白造,拼了命往肚子里塞。
张一甲眺望向隔壁的赵清廉。
他忽然觉得,这个家伙也没那么讨厌了。
至少……让他心中的吃苦观念有了一丝动摇,原来不吃苦,也可以更加强大。
原来他才是最懂士兵的人。
但是仅限于此了。
这支军队自己是不可能交出去的。
指挥权也只有自己。
张一甲脑海中依稀记得第一次见到,也是唯一一次见到皇帝乾隆的时候,他老人家苦口婆心给自己的交代。
那一句话,久久回荡在脑海中。
“张将军,军队的控制权,一定要牢牢把握在手中!”
……
此刻的京城。
乾隆每日焦急等待和担心的只有一件事,前线何时发动进攻!
张一甲失败了,主将也换了,所以他目前迫切的想要看到赵清廉的胜利。
每天的早朝上,乾隆都在询问这个问题。
今天,也是一样。
“这个赵清廉到底在搞什么东西,究竟何时才能开战!
他承诺的三个月时间,如今可还剩下不足半个月了!
到底搞什么幺蛾子?!”
乾隆见到久无动静的前线,他的忍耐已经到了极限。
这个月发过去的催战折子起码达到了十封,可赵清廉那边次次回复都是再等等,尚未准备妥当。
到底准备多久才妥当?
难道真的要等朕把他的主将位置撤换掉吗!
台下,群臣一起怒指赵清廉。
其中属刘墉纪晓岚二人最为汹涌。
斥责声极大。
“万岁爷,赵清廉这家伙明摆着就是故意的,养寇自重,历史上这样的事情屡见不鲜。
他无非是害怕寇杀完了,自个没用了。”
“万岁爷已经把升为主将,整个战局目前还是了无动静,赵清廉的心思有待揣摩啊。”
临了说完,刘墉补了一句,这一句话直接如同五雷轰顶,轰隆一声在朝堂上的众文武百官的头顶轰然炸响,也让高台之上的乾隆愣了一下。
“万岁爷,前朝年羹尧之祸,恐怕要重现啊,汉人有了兵权,野心可能就不止是……”
后面的话,刘墉没有说,不过不说,大家也都知道。
乾隆心里也不是十足把握,但他已经做了充足的准备,首先张一甲并没有被超撤职,他是军中副将,手下十万人马是他一手缔造的,一手招募的, 可以说是朝廷亲自为他培养的嫡系汉人部队。
绝对不可能被赵清廉所掌握。
赵清廉要想谋反,他那十万人马翻不起什么风浪,再说,张一甲以及其部队还在左右钳制。
即便赵清廉想,也不可能避开这里两个因素成功造反。
“刘墉,言中了。
满汉一家。
赵爱卿是忠臣。”
虽然心里那样想,防备的手段也用上了,但这毕竟是朝堂上,该有的体面话还是得有的。
“可是皇上,咱们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咱们不得不防啊!
宁可错杀,也绝不放过。”
刘墉再补一刀,犀利的一刀。
历朝历代,皇帝对臣子最大的忌惮就是谋反。
如今赵清廉身为主帅,手握重兵,还屡次避战,可以借助这点,来让皇帝起疑,从而诛杀此奸贼。
刘墉对这个机会看的十分透亮,也发誓要抓着这个机会,若是再错过,真就被姓赵的压一辈子。
和珅:“刘墉,你不要血口喷人,如果在外的大将都受到这样的猜忌,那谁还替大清打仗?大清满汉一家,你这是在挑拨是非。”
和珅的反驳是苍白的。
乾隆装作不认同刘墉的意见,但是心里却认同极了。
“好了!
你们汉臣先退下。
我们自家人说说话!”
乾隆一声令下。
满朝文武的汉臣,也就是刘墉纪晓岚这一栏的官员,全都低着头毕恭毕敬的转身跨过门槛朝着金銮殿外走出。
汉臣……从来都没有真正走入过这权力中心,也没有走入过乾隆的心里。
汉,即是原罪。
整个朝廷散去半数的官员后。
留在大殿内的还剩下,和珅,兆慧,厄尔多等一众满臣,还有各王公们。
太监也端过来太师椅。
大家伙没了早朝时的拘谨,喝着茶水,放松身子,准备接下谈论真正的话题。
“大家都是自家人,不必拘谨,喝茶。”
乾隆端坐在龙椅之上,也接过小太监的茶水,品味起来。
真正的朝堂从来都没有那么拘谨和压抑。
大家一放松。
整个原本早上郁闷沉重的气息也得到了舒缓。
乾隆也是收了收脸上严肃愤怒的表情。
变得和蔼几分。
在场的王公们都是和自己有着密切关系的,大部分都还有另外一个身份,皇亲国戚。
大臣也都是最为亲近的大臣。
“大家觉得,赵清廉会造反吗?”
乾隆品了半天茶水后,悠悠开口询问道。
太师椅上坐着的兆慧还有和珅,都算是平日与赵清廉有着密切关系之人,所以当他们想要开口的时候,乾隆摇摇头。
让两人不要站起身,更不要发言。
很显然,乾隆知道两人的意见并不重要,他们因为与赵清廉关系匪浅,一定会说好话的。
但现在,不是凭关系好坏论这个话题的时候。
先帝爷雍正,府山生存的家奴年羹尧前期有多么受信任,后期就有多么受厌恶,一日七贬,从节制五省的大将军,变成游击参将,最后落得身死下场,可见先帝爷有多厌恶。
也可见汉人在掌握权力之后,是如何忘本,如何的骄横跋扈。
“和珅,今天这个会议你不用说话。
朕知道,你和赵清廉情谊匪浅,平日多有往来,但是汉人终究是汉人,眼下是关乎到大清危亡的时候,不是谈情谊的时候。
兆慧你也不用了。
朕知道,先前赵清廉帮你搞了一家自行车行在做,他对你有过恩情,所以你的意见在今天不用说。”
此刻的乾隆格外理智,理智到和珅都觉得可怕,这就是万岁爷吗,今天冷静的可怕。
和珅不由得感觉到了害怕。
当触及到大清的危亡和利益的时候,自己也一定会这样吧,被秘密的决定了生死。
和珅心里不由得嘀咕:“今天留下全部自家人,全部满人,要的结果不就是让赵清廉死吗,不就是定他谋反罪吗。”
果不其然。
因为兆慧与和珅不能开口。
其它王公大臣们的话题都是一致。
“万岁爷,这汉人他就是汉人,先祖开国到现在,从来没有真正相信过他们,汉人嘛,就像是牛马,用过了,丢弃掉就是。”
“还是那句话,咱们不得不防,这个赵清廉如今的种种迹象都在说明一个问题,谋反。”
“不遵皇命,一再 推迟,我宁愿相信他想要造反,也不愿意相信什么狗屁的准备不当。”
“让前线开战,比不开战后,开战死的也是汉人,和满人无关,不开战,汉人整整二十万,一个都死不了,这二十万军队留在汉人手里,就像是塞满炸药的炮弹,随时有炸膛,炸伤咱们的时候。”
听到诸多王公大臣们的话,乾隆也是十分认同。
眼下距离三个月时间,还剩下不足半个月,曾经赵清廉承诺的时间他都没有遵守的迹象。
他这个做皇帝的,不得不做一下准备啊。
乾隆叫过来太监李玉,口述了一份密令:“赵清廉企图谋反,即刻革除所有官职,押付京城。”
“李玉,把这旨意交给刘墉纪晓岚,每人一份,还有前线的张一甲一份。
同时命令,让刘墉纪晓岚过去前线充当监军。”
“若是八月初一,赵清廉还没有开战迹象,即刻宣读圣旨,拿下这个家伙!”
乾隆目光坚定,下达了旨意。
李玉领了旨意,匆匆出去办差。
乾隆嘴角荡漾起一丝微笑。
张一甲有十万兵马,赵清廉也有十万兵马,赵清廉压根没有反抗余地。
之后,他将启动和珅这个后备终极隐藏能源,把和珅一抄家,继续给张一甲的部队供应,同时国内凋敝的经济也将得到复苏。
想到这里。
高位之上的乾隆不由得的看向和珅,他可是整个大清能不能恢复的关键因素,目前还在眼皮底下,所以,绝对是瓮中之鳖了。
和珅感觉浑身莫名发寒,当他抬起一直埋着的头来时,可以确定的是,刚万岁爷用极快的眼眸速度,端详了他一眼。
对于自己的命运,和珅早有知悉。
他得搏一搏!不能坐以待毙!
眼下他的财产都在悄悄转移中,转移不走的,即便送人,也不会留给贼人。
剩下的,他需要出城。
需要……需要兵力。
至少能够在赵清廉宣布起义的那天起,他和珅能够有部队保护自个离开京城去找过赵清廉会和,以后就跟赵老兄混了。
至于这个能够保护自己人……
和珅知道,只有一个人,也只有他了。
张广泗……
这个自张一甲过去后,就被调回来革职,待在京城老家的汉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