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她刚接过糖果,立刻细心地分给身边的小朋友,自己丝毫没留一颗。
就在这时,她眼角的余光瞥见高艳红背过身去,悄悄往老人的蛇皮袋里塞了几张自己随身上带的百元大钞。
却见老人急得连连摆手,语气坚决地说道:“使不得!使不得!你们帮俺捡瓶子,比给钱强百倍。”
老人粗糙的手掌轻轻抚过红绸布袋上的节气纹,浑浊的眼睛里泛起一层晶莹的泪光,感慨万千地说道:“俺小时候也上过私塾,先生说‘勿以善小而不为’,今儿个这些小娃娃,才是把老道理活明白了。”
在老人心中,孩子们帮他捡瓶子这一善良的举动,远比金钱更珍贵。
人群中,有位家长从始至终举着手机,全神贯注地记录着这一切。
镜头缓缓扫过蹲在地上认真整理瓶子的程瑾瑜,这位平日里西装革履、在官场上雷厉风行的大领导,此刻,正小心翼翼地捡起一个玻璃瓶放进红绸布袋里。
“看见没?”她对着镜头,声音虽轻,却满是感慨,“我突然觉得,传统文化的传承,不应该仅是知识与技艺的传授,还应该是品德与善良的践行与传递。”
温婉听到她说的这番话,不禁抬头看她,是河洛宣传部的一名科员,之前帮忙做征兵宣传的时候有接触过,好像是叫……谢晓珍。
温婉笑了,能说出这番话的人,必然是心思纯正的人。
确实如她所言,真正的知行合一,从来不在课本里干巴巴的文字中,而是此刻所有孩子们实实在在弯腰的瞬间,在真诚递出糖块的那一刻。
谢晓珍这段饱含温暖与感动的视频,最先出现在家长群里。
随即身着汉服的妈妈们在转发时,纷纷配上了真挚的文字:“今晚的热搜不该只有华丽耀眼的舞台,更该有这些沾着草叶的裙摆、磨脏的袖口、还有孩子们眼中熠熠生辉的光芒。”
“当传统文化从t台走下,融入到生活的点滴之中,从华丽的银冠变成质朴的空瓶,它才真正走进我们的内心深处,生根发芽。”
这些话语,引起了众多家长的共鸣,大家纷纷被孩子们的善良和传统文化在生活中的生动体现所打动。
接近晚上十一点,#汉服萌娃蹲地捡瓶子#这一话题如同一颗闪耀的新星,迅速冲上热搜。
其中,最高赞的评论来自一位身处山区支教的乡村教师。
他在评论中感慨道:“我在山区支教,总是苦口婆心地跟孩子们说‘文化自信是根’,可一直都讲不明白这根究竟在何处。
直到看见视频里的小女孩,穿着汉服,认真地蹲在地上捡瓶子,把‘仁善’二字,从枯燥的课本里实实在在地捡进了现实生活——原来根就在这里,在每个微不足道却又充满力量的善意里,在代代相传、绵延不绝的温暖之中。”
这一评论,说出了许多人的心声,让大家对文化自信有了更为深刻和直观的理解。
更让人动容的还在后面。
当老人准备离开时,几个大班的孩子像是约好了一般,突然一起追了上去,他们手中紧紧握着自己的节气印章,小心翼翼地往老人手心里盖。
六一头上戴着吴师傅送的银冠,随着她的动作轻轻晃动,她努力踮起脚尖,把“小满”的印章稳稳地盖在老人的蛇皮袋上,鲜艳的红泥落在粗糙的粗麻布上,宛如一朵在夜色中悄然绽放的绚丽花朵,充满了生机与希望。
“爷爷,这样你的瓶子就是‘有节气的瓶子’啦!”六一清脆的童言,如同一股暖流,瞬间击中了无数人的心,评论区瞬间被感动的话语刷满屏。
有非遗传承人留言道:“以前总担心老手艺后继无人、就此失传,现在我彻底懂了——只要孩子们的心里住着‘善’与‘美’,老手艺就永远有扎根生长的土壤,永远不会断绝。”
这一留言,让人们看到了传统文化传承的希望,只要善良与美好在孩子们心中延续,传统文化便能生生不息。
此时漫天的星辰,仿佛照亮了整个世界,最后一个红布袋也被系得整整齐齐放到拾荒老人的三轮车上。
七个印着精美节气纹的红布袋高高堆起,宛如一座小山,承载着孩子们满满的善意。
最顶上,静静地躺着朵朵送的玻璃瓶,瓶身上的星星贴纸在路灯的映照下,闪烁着璀璨的光芒,像是在诉说着这个温暖夜晚的故事。
老人缓缓踩着车离开,车轮轻轻碾过地上的落叶,发出细碎的声响,那声音轻柔而又舒缓,仿佛是在为这个充满爱与温暖的夜晚,唱一首无声却深情的告别曲。
六一趴在程瑾瑜的肩头,困意阵阵袭来,忍不住打了个哈欠,可她小小的手中,依旧紧紧攥着个还没送出去的空瓶子,那是她善良与坚持的见证。
温婉轻轻替她摘下发间的银冠,动作温柔而小心,就在这时,她忽然发现冠角内侧刻着一行小字——是“承”字。
那刀工带着孩子般的稚嫩与笨拙,却每一笔都力透银背,不难猜出,这是今晚吴师傅教她刻下的,承载着他对传承的殷切期望。
“阿婉,你说传承像什么?”程瑾瑜抱着已经睡着的女儿,思绪飘回晚会上,女儿系马面裙时说的那句“系住星星”,心里颇有感慨,忍不住问道。
温婉轻轻摸着六一手心里的糖纸,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温柔的笑容,缓缓说道:“像捡瓶子吧。每个善意都是一颗星星,捡的人多了,就能照亮整条路。”
这句话,简单却又深刻,道出了传承的真谛,每一个小小的善意举动,汇聚在一起,便能成为照亮世界的光芒,让传统文化的传承之路熠熠生辉。
灯光中,身着汉服的家长们陆陆续续带着孩子离开了。
他们有的顺手带走地上残留的垃圾,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文明与爱护环境;有的把没喝完的矿泉水递给同伴,传递着节约与分享的美德。
何嘉裕蹲在地上系鞋带,不经意间发现鞋边躺着一枚掉落的节气印章,红泥还鲜艳欲滴,显然是刚掉落不久——是哪个孩子掉的“惊蛰”呢?
他小心翼翼地捡起来,轻轻放进校服裤袋里,钥匙上的金属扣与印章碰撞,发出清脆清越的声响。
三天后,洛市晚报登出一则新闻,标题为《幼儿园毕业晚会后现暖心一幕 萌娃捡瓶传递文明星火》。
在新闻的配图里,六一踮脚给老人盖节气印章的瞬间被永远定格,那画面美得让人窒息。
银冠流苏轻轻摇曳,与红泥印章在镜头里相互辉映,宛如传统与现代最深情、最动人的拥抱,象征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延续。
文末引用了谢晓珍的话:“真正的文化自信,不是把孩子打扮成‘小古人’那般流于表面,而是让他们在看见拾荒者时,能从内心深处懂得弯腰帮助;在接过传统时,能积极主动地懂得伸手传承。”
这段话,深刻地阐述了文化自信的内涵,引发了无数读者的思考与共鸣。
温婉转发了这个新闻到自己的微博账号上,写上,“一群将星星装在瓶子里的孩子,用他们的赤子之心告诉我们,传统文化也应住进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尊老爱幼,礼义仁善也是华国人的传统文化,这样的文化只有在生活的点滴里生根发芽,才能让文明之花处处盛放。
网络上,晚会视频的播放量如火箭般迅速突破千万,可最让网友们感动落泪的,是某个家长拍到的远景画面:当所有瓶子都已装好,老人即将离去之时,六一像是突然想起了什么,小手迅速伸进兜里,掏出一颗水果糖,然后毫不犹豫地追着老人的三轮车跑了好远。
糖纸在夏风中肆意翻飞,恰似一只努力追逐明天的蝴蝶,充满了灵动与希望。
那小小的身影,蕴含着大大的善良与温暖,让无数人为之动容。
后来有人说,六一是将星星系在裙子上的人,也是让传统住进生活的人。
只是此时,谁也没想到,这小小的人儿饱含着巨大的能量,后来会牵着一匹小白马,踏遍祖国山川河海,成为了华夏文化传承的第一人,用她的镜头和文字记录下许多关于爱与传承的感人故事,她脱离了父母的光环,成为了许多人心中文化的灯塔,闻名于海内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