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的们,都听好了,这是你们争取荣誉的机会,胜利得到荣誉,失败就给我安心巡逻去。”F107的话语传遍每个分舰队指挥官的耳中。
“又犯病了。”这是所有分舰队指挥官的想法。
它们此时都认真的分析巨型虫族情报,守卫已经开发的行星是很无聊的事情,舰队甚至都不用调动,只是安静的在轨道上悬浮就行。相对而言,参与攻击行星的任务更有意思。
2号分舰队攻击失利已经被撤回,5号分舰队指挥官正双眼冒光,摩拳擦掌。确实是双眼冒光,它双眼红光闪烁表示出心中的兴奋。接下来它要好好表现,星巢舰队的舰队副指挥官的位置还是可以争取的。万一哪天F107抽风被撤职,它就是下一任星巢舰队指挥官。
舰队换防非常简单,特定航线上的超空间拦阻设备被全部关闭,两支舰队从不同位置进入超空间直接到达相应目标。在舰队到位后,超空间拦阻设备再重新开启。
既然机械文明在星域内放满超空间拦阻设备,不然有战略意义,星巢基地作为后来者,继承这种战略优势就不能轻易放弃。至少在彻底了解这片星域前不会停止这种战略优势。
5号分舰队到达目标后,第一时间就分出子舰队攻击那些曾经居住沐浴虫的类行星。既然巨型虫族有太空力量,自然优先摧毁敌人的太空力量。
一艘星火级巡洋舰配合1艘野牛级驱逐舰,加上一艘猎鹰级护卫舰,组成的子舰队立刻分头行动。藏匿几百万墨鱼虫的类行星,数量自然不少。
面对类地行星,巡洋舰和驱逐舰的火力自然不够,护卫舰的火力主要是防空。此时它们攻击的目标是那些曾经出现过墨鱼虫的洞口。宇宙是有记忆的。
曾经被光线照射的目标都会反射光,距离太远无法分辨,不过同在一个星系内部的星巢分舰队自然能清晰记录这些信息。找到洞口后,战舰主炮直接开火。
野牛级驱逐舰的主炮火力全开,激光柱准确的命中目标,很快类行星表面就开始分解融化。高能照射的灼烧伤害不是一般物质能抵抗的,目前已知抗热的技术只有护盾。
就是镜面反射也会因为集中的热量而瞬间融化。一般都是能量护盾才能抵消能量武器的伤害。此时表面伪装融化后,内壁曲折的通道直接显露出来。
一发聚变弹从星火级巡洋舰上发射出去,这是一颗常规导弹。内部的反物质发动机只要几克的燃料就能飞行十几万公里。此时它顺利离开弹舱。
用一种极高的速度飞速接近类地行星,它的速度很快,并且在推进力的作用下不断加速。头部的智能引导头高速测算轨道。随着接近洞穴,洞穴内部的结构逐渐清晰。
导弹用极高的速度直接冲进洞穴,弹头斜面疯狂喷出高压气体,在头部形成一个气垫。原本因为超高速要撞击洞壁的导弹在高压气垫保护下顺利滑入洞穴深处。
洞穴的深度无法计算,里面错综复杂,高速飞行的导弹是强行挤进去的,无法高密度转弯。类地行星内核几近熄灭,洞穴深度超过百多公里,弹头在达到一个无法转弯的地方时直接引爆。
聚变弹直接引爆,超过十几亿吨的爆炸当量直接将类行星内部搅的稀烂。无数的热气从整个类行星的洞口喷出来。大量的热气中还夹杂着大量的有机物残肢。
一些墨鱼虫整只都被喷出来。它已经被震死了,正安静的飘向宇宙空间,直到某个临界点才重新被类行星的引力捕获。墨鱼虫的尸体重新掉落在类行星上,身体破碎酸液将地面腐蚀的坑坑洼洼。
聚变弹爆炸的核心位置,大量物质被彻底融化蒸发,部分硅元素被晶体化形成一个球形气泡。显示这里曾经发生过难以想象的破坏。墨鱼虫洞确不止一个。
第二发,第三发导弹也顺利进入相距几十公里的另外两个洞口。同样的爆炸接连发生,极小的空间产生极大的爆发,巨大的热量和能量疯狂的需要宣泄。
三次爆发在类行星表面都出现巨大的裂隙,原本圆润的类行星上远远看去都是裂痕。星火级巡洋舰的攻击并没有结束,几颗聚变弹直接打入这些裂隙中。
这次采用的是常规弹头,发射的导弹第一时间进入短距超空间移动状态。可惜在超空间拦阻设备的干扰下不能直达目标而是才走到一半就被驱离超空间。
导弹并没有浪费多少时间就准确击中裂缝底部,跟着几颗聚变弹就在裂隙深处爆出光焰。类行星直接裂开,然后在自转和引力下被彻底撕碎成几块。
“战场数据分析,藏有墨鱼虫的类行星被虫族挖的千疮百孔,几个关键点被炸就会能彻底撕裂类行星。”5号分舰队指挥官正在记录笔记,这种特殊的战果让它瞬间多了很多战术思路。
3艘战舰一个分队,几个分队立刻冲向已经出现墨鱼虫的类行星。之前的战术再次上演,随着时间推移,各个类行星都被爆炸撕碎,让星系中多了很多不规则天体。
先清理敌人的外围据点,然后在想办法清除敌人的重要火力阵地。此时分舰队指挥官的目标放在虫星的那些山头。既然虫族炮塔出现的位置都是高处,那么先打击这些山体。
简单扫描后,就发现上万座海拔千米的高山,几乎每座山都有过虫族炮塔的痕迹。幻想级战列舰按照指挥官命令主炮开启齐射状态。巨大的光柱划破天空,直接击中一座山顶。
战列舰的攻击强度是给几公里体积的飞船准备的,没有能量护盾的山体根本扛不住炮击。光柱直接击穿山体,直到千米才停下来。和之前一样,巡洋舰携带的导弹直接发射。
如同类行星一样,导弹径直进入山体内部。然后整座山都被炸的震动起来。巨大的蘑菇云在山顶升腾而起。接下来就是重复这个步骤。一艘星火级巡洋舰就在行星平流层悬停。
战列舰打出缺口,巡洋舰的导弹就打进去,有虫族炮塔开火,战列舰就优先攻击虫族炮塔。5号分舰队指挥官稳扎稳打,一点也不着急,逐个清除可能的火力点。
超巨智慧虫根本不为所动,它隐藏在暗处,默默的等待合适的时机。在恒星的另外一侧,小行星带上,一群墨鱼虫正在缓慢的移动小行星的轨道。
它们先给小行星减速,然后脱离原本轨道进入单独轨道。之后更多的墨鱼虫开始进入小行星内部,把酸液注入其中。同时形成一层厚实角质层。
这样的小行星数量越来越多,很快就准备出上百个。墨鱼虫把这些小行星继续推行移动。把物质喷干的墨鱼虫就干脆钻入小行星把酸液注入其中。
在超巨智慧虫的计算下,小行星进入一个恒星椭圆轨道。紧跟着一只很特别的巨型墨鱼虫来到小行星背部。它的尾部出现高能物质,那是无数化学物质将要剧烈反应的现象。
随着一个巨大的蓝色火光喷发,小行星猛然加速,在极短的时间就达到四分之一光速。巨型墨鱼虫也因此耗尽在高速移动中化作小行星的尾焰。
小行星在恒星轨道上高速移动,在恒星引力下速度甚至逐渐增加。几个小时后,小行星群就出现在5号分舰队一层。此时的分舰队指挥官依然有条不紊的清理虫星。
四分之一光束的小行星,速度极快,不过分舰队很快就发现这些自己停在小行星轨道的旁边。舰载智能系统根据逻辑判断,这是自然流星群不用理会。
智能系统本身的计算模式就是根据数据库进行筛选,有数据才能进行引用,没有数据支持就无法产生相应判断。星巢数据库足够庞大,自然能分析出陨石飞船之类的袭击。
分舰队的幻想级战列舰数据有限,并没想到是敌袭的可能。小行星并不是直接撞击舰队,准确的说舰队不在小行星的撞击轨道上。不过撞击误差只有一千公里。
根据超巨智慧虫的计算,一千公里是分舰队的警戒极限,这是根据上次墨鱼虫攻击舰队防御反击时间计算出的极限。过于接近舰队就会直接报警规避。
一千公里正好在这个报警边缘。超巨智慧虫就是卡在这个边界线位置。小行星在距离还有几分钟的时候,背部的物质裂开,一只巨型墨鱼虫再次探出尾部。
巨大的爆闪直接形成,小行星速度瞬间加速到二分之一光速,同时轨道改变直接进入舰队撞击轨道。分舰队此时正在虫星的深空轨道上悬浮,定点清除地面目标。
短短的几分钟缩短为2分钟,小行星就会发生撞击,分舰队警报全开,分舰队指挥官的脑子光速运转,转瞬就发现报警来源,同时瞬间下达规避指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