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玉是我们夫妻的嫡长女,她自然是要由我们夫妻来抚养的。我们林家又不是养不起孩子,养黛玉的事就不劳您老操心。”
“之前送黛玉到荣国府来,是黛玉想替母尽孝才到荣国府来,才到您膝尽孝的。若是因此让您老有了什么误会,那是我们的错,是我们不该让黛玉到荣国府来为母尽孝三年。如海在这向您老道歉,您老大仁大量,望您见谅。”
林如海很生气,贾母的用心太过恶毒。
什么叫他们夫妻容不下黛玉?什么叫他们夫妻苛待黛玉?若是像他们夫妻这般养女儿还是苛待的话,那这世间就没有对女儿好的了。
黛玉是他的嫡长女,他们夫妻对黛玉的培养是按世家嫡长女的标准来培养的。
且不说黛玉在荣国府住了三年,林家为她所花销的十来万两银子,黛玉在林家吃穿用无一不精,无一不是黛玉喜欢的。
林家养黛玉那都是无数金银堆砌出来的。养一个黛玉所花销比他和夫人养烨儿兄妹三人的花销还多。在这一点上,林家没有半点对不起黛玉。
林家家中无钱了,他夫人身为继母都挣钱给黛玉当嫁妆,这对黛玉还不够好吗?
林如海心里都忍不住替他夫人委屈。
他们夫妻为什么 要送黛玉去学堂读书,还不都是因为荣国府,因为贾老太太的算计,因为那不依不饶的贾宝玉。
心里一通想下来,林如海心里都忍不住怨恨荣国府,怨恨起贾母了。
林如海忍不住,他不禁想,结了荣国府这样的亲家,娶了贾敏这样的夫人,他林如海和林家真是倒了大霉了。
虽说林如海刚入仕时贾代善是庇护提携了林如海,可别忘了林如海还有娘舅在。就算没有贾代善的庇护提携,林如海还有亲娘舅庇护提携。林如海的仕途也不会差。
林如海这是完全不给贾母脸面了,贾母听到这脸都已经黑了。
也是,是贾母她自己不怀好意在先,是她企图败坏林如海和万世娇以及林家的名声在先。若是林如海不反击,任由贾母胡说败坏林家的名声,那他林如海这个林家家主就白当了。
贾母拉下脸,面色阴沉的瞪林如海说:“如海,你这话是什么意思?你是在怪老婆子我吗?”
贾母明知故问。林如海态度强硬起来,贾母她就底气不足,色厉内荏了。连质问的话,都不敢说太过。完全没有刚才的底气
“老太太您又误会了。我只是在跟您解释,我们夫妻没有苛待黛玉。”林如海肯定不会承认他怪贾母。
“老太太,我们夫妻送黛玉去学堂学习,那都是为了黛玉好。送黛玉去学堂学习,也是因为黛玉喜欢学习。”
“黛玉是您的亲外孙女,您想黛玉,想见黛玉,这都是人之常情。至于什么您养黛玉的话,请您以后就不要说了。”
“我们林家乃是书香名门,我们林家绝对不会有欺负自己的孩子,也不会对自己的孩子不公。 所以老太太您不必担心我们夫妻会对黛玉不好。”
“您老若是还有这种想法,那就是杞人忧天了。您老这么想是不对的,您这是误会我们,这样对我们不好。方才那样的话,希望您老以后不要再说。”
“如海在此多谢您体谅了。”
林如海丝毫不给贾母体面,贾母觉得难堪又心中愤怒。
这一局,贾母想先发制人,但她输了。
不过贾母这人她还有一大优点,那就是脸皮厚。明明被林如海下了脸面,这会她还能装做什么事都没有一样自然。
贾母换神情用责怪的语气说道:“老婆子我不过是唠叨几句,就换来你说了这么一大通念叨。你们这些年轻人,对待老人是越来越耐心了。”
“老婆子我就只有黛玉这么一个外孙女。长久没见到她,我能不担心她呢。我不过是因为担心黛玉才多说了几句,你怎么就听不得了呢?”
林如海对贾母的厚脸皮都叹为观止。是多厚的脸皮才能面不改色的说出这样的话。
林如海面无表情地看着贾母说:
“老太太,并非我听不您的话,若是您好好说话,我自然也会好好听。可您要是不好好说话,那我便就不想听。”
“老太太,我再跟您说一次。黛玉是我和夫人的嫡长女,我和夫人很重视也很疼爱黛玉,我们林家我和夫人,绝对没苛待黛玉。希望方才那样的话,您老以后都不要再说了,以免伤了两家的关系。”
林如海声音语气都很严肃,很郑重。
林如海这话听起来更是像在警告贾母了。
贾母听着脸上神情都僵硬不自然。不过贾母到底是心理素质过硬,只是那么几息时间她就已经恢复了自然。
“有你这话,我就放心了。”
贾母还故意假装松了口气。接着她又语气亲近和蔼的说:“如海啊,我这都是担心黛玉,为了黛玉好。你别怪老婆子我唠叨,想得多,杞人忧天……”
这会贾母又成了温和的长辈。
贾母换了态度,林如海也客气与她说:“老太太,您言重了,您长辈,如海怎么会怪您呢。”
嘴上说不怪,其实心里已经厌烦不已了。
可贾母依旧没完没了,她又说道:“如海啊,虽然敏儿她不在了,虽然你又娶了继室夫人;可在老婆子我心里你依旧是敏儿的夫君,是老婆子我的女婿,是荣国府的女媚。”
“你是我女婿,黛玉是我孙女,我们是一家人。”
“这一家人不说两家话,不做两家事。”
“宫里贵妃娘娘省亲的日子已经定下了。正月十五元宵佳节,是团圆的佳节,贵妃娘娘会在元宵佳节回鸾省亲。”
“荣国府和林家,是一家人。娘娘回来省亲就是想见见家人。娘娘也想见见你夫人还有我那四个外孙。如海,等元宵佳节,你们一家都一起过,一起去见见娘娘。”
“娘娘喜欢黛玉,喜欢孩子。若是我那四个外孙能得娘娘喜欢,这可是天大荣幸,天大的好事。若是几个孩子能得娘娘喜欢,以后前途便不用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