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续一周。
李恪都在教授科研组的众人水稻授粉的实操模拟。
当提到水稻在授粉以后,稻谷才会开始发育,直至成熟的时候。
本就经验丰富的董地,立马反应过来其中的奥妙。
“殿下,我观以往成熟的稻谷中有很多是扁粒的。”
“按照您的理论,这些扁粒稻谷莫非就是授粉没有成功所致?”
李恪欣慰地点了点头,肯定道:“很好,你的分析没错!”
虽然稻谷扁粒的原因肯定不止这么简单,但李恪还是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不然,就太打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了不是?
至于具体的原因,还需要他们亲自去实践才能出真知。
见董地反应如此迅速,众人看他的眼神都变了。
有些人眼珠子咕噜咕噜地转个不停,也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不过,那本就睿智的眼神中明显多了几丝深邃。
提到授粉环节,李恪顺道给他们科普了一下如何增加授粉几率。
“如今已是六月上旬,南方的水稻也快进入开花期。”
“你们接下来就要奔赴大唐各地开展相关研究,深入农户中去。”
“本王需要你们给各地的农户们科普一个增产小技巧:赶花。”
“赶花?”众人面面相觑。
相信农村的小伙伴们都见识过。
在水稻开花的时候,农户们会安排两人站田地两头。
两人各自攥着一根绳子的一头,同时往一个方向拉。
科普到这儿,董地又是第一个反应过来,恍然大悟道:
“殿下,这赶花想必就是为了将水稻父本上的花粉赶到母本上完成授粉吧。”
此话一出,再次震惊了其他人,立马吸引来不少称赞。
“嚯,大地不错呀!以后可得多带带我。”
“是啊是啊,要不,咱们组队如何?”
“这主意不错,来我组里吧。以后你负责想,我负责干活!”
这算盘打得,都快把董地的脸给崩灿烂了。
不过这也给他带去了不少自信,就连腰杆子也挺直了许多。
“好!今天课后作业给大家留一道思考题。”
“既然水稻开花后主要依靠风力授粉,那也意味着我们给水稻杂交的时候容易受到干扰。”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应该如何保证实验组的水稻能按照我们的思路去授粉?”
“直白点讲,就是如何保证实验组数据不被干扰。”
李恪给他们布置了一道习题后,就迅速离开了。
蜀王府还有一堆事等着他处理呢,项目的安排也耽搁不得。
在完成售楼任务后,李恪也从郡守府搬了出来,正式入驻蜀王府。
“殿下,建设部来报工厂一期已经正式完工了。”
一回到王府,王玄策就把这一消息告诉了他。
“工厂一期,是黄河边上的那一块标地吧?”
建筑工地上的大小事宜,李恪都把权力放给王玄策了。
因此,一期具体是哪块地他也有些记不清楚了。
“没错,殿下前天中午吃饭的时候提醒过我,若是竣工了要及时告知您一声。”
由于有笔记本在手,这些细节他都记得格外清楚。
“嗯,等会儿本王去看看。”李恪满口答应。
旋即又大手一挥喊道:“来人,开饭!”
一上午的课下来,肚子已经有些撑不住了。
再加上他的身体经过‘人形暴兵’改造过后,饭量又增大了不少,就更容易饿了。
来都来了,李恪便留了王玄策一起用膳。
午饭过后,两人乘坐马车一起赶往工厂一期视察。
……
蜀王府的工厂区都是规划在临近黄河一带。
一方面,麾下的产业有不少都需要用水。
在这个自来水还没普及的年代,临水而建能省去不少成本。
很快,工厂一期大门已经近在眼前。
“殿下,您怎么还亲自来了,这里还没来得及清理呢。”
作为研发部主管,工厂建好何时怎能不上心?
这不,在得知一期竣工的消息后,他就立马过来安排了。
“无妨,本王没那么穷讲究!”
李恪摆了摆手,也不介意满地是土,
三人结伴而行,在蜀王卫的陪同下走进了一期厂区。
“这里一共建有50间临河厂房,每个都预留了一个巨大的窗口。”
“殿下,说实话我有些想不通,这窗口到底是拿来做什么用的。”
眼瞅着工厂已经竣工,何时也是愈发好奇了。
这好好的一堵墙,留这么大个窟窿,到底有什么用处。
“走,随本王去防洪堤上看看。”
李恪并没有急着回答,而是邀请他俩去河边。
工厂一期占地面积极广,黄河边有将近二里的河畔,都是一期的地盘。
为了预防水患,整个黄河沿岸都建筑了防洪堤。
这条绵长的防洪堤和后世的南宁的防洪堤有得一拼。
虽然耗资巨大,却不可或缺,它能在洪涝时期力挽狂澜。
如今的黄河还没有像后世一般,水里都是泥沙。
众人登上了防洪堤,一眼就看到了防洪堤上的水泥架。
“看见这些架子了吗?”李恪指着水泥架问道。
“殿下的意思是,这些求水泥架和工厂墙上的大窟窿有关?”
何时摸了摸嘴边的绒毛,脑海中仿佛有灵光闪过。
但任凭他怎么努力,都无法抓住那道灵光。
“没错!准确的来说这水泥架上还需要安装一套简易的设备。”
“就类似于之前的珍妮纺纱机和飞梭织布机一般,可以极大提高工作效率的设备。”
“以后蜀王府的工厂会越来越多,但不能都指望着人力。”
“人力毕竟成本很高,咱们要尽可能降低生产成本。”
李恪侃侃而谈,给他们科普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没错,这些沿黄河的厂房,他打算开设造纸厂。
造纸厂对于水的需求格外大,防洪堤外侧就是黄河,正好解决了用水问题。
按照制作纸张的工序,第一步就是将原材料泡发,并充分捣碎。
试问还有哪里有比黄河边更方便泡发原材料的呢?
虽没有后世那般现代化的造纸设备,只能退而求其次采用土法造纸。
但即使如此,李恪脑海中‘机器换人’的思维早已根深蒂固。
能用稳定且廉价的水力来代替亢余的人力。
不但可以减少开支,还能提高生产效率,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