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时闭户
云山脚下,有一座宁静祥和的小村落,名叫桃源村。村里流传着一个古老而神秘的禁忌:每至饭时,务必紧闭大门。老人们常说,若在进食时门户大开,便会招惹来不祥之物,搅得家宅不宁。
然而,时代更迭,年轻一代对这些口口相传的规矩大多抱着怀疑与不屑的态度。在他们眼中,这些不过是老一辈用来哄骗小孩、束缚行为的迷信说辞,毫无事实依据。阿勇便是其中一员,这个小伙子性格叛逆,天不怕地不怕,满脑子都是新时代的思想,对那些古老禁忌,向来嗤之以鼻。他总是嘟囔着:“都什么年代了,还信这些神神鬼鬼的东西,纯属封建迷信,糊弄人的!”
那是一个普通的傍晚,残阳如血,缓缓西沉。结束了一天繁重劳作的阿勇,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中。腹中饥饿如鼓,咕咕直叫,他顾不上休息,一头扎进厨房,炊烟袅袅升起,不多时,饭菜的香气便弥漫了整个屋子。阿勇将热气腾腾的饭菜端上桌,正准备大快朵颐。
这时,邻居家的小孩气喘吁吁地跑来,站在门口,仰着红扑扑的小脸,带着几分怯意说道:“阿勇哥,我家做饭的铲子坏了,我娘让我来问问,能不能把你家的铲子借我们用一下呀?”
阿勇一边嚼着嘴里的饭菜,一边大声回应:“行啊,你等着!”说罢,他大大咧咧地起身,几步跨到门口,用力拉开门,将铲子递给小孩,还不忘叮嘱:“用完早点还回来啊,我明儿做饭还得用呢!”这一刻,他的脑海里压根就没闪过吃饭需关大门的禁忌,只想着赶紧吃完饭好好休息。
饭后,阿勇只觉浑身困乏,简单洗漱后,便一头栽倒在床上,很快进入了梦乡。夜色渐深,万籁俱寂,唯有窗外的风声偶尔拂过,发出轻微的沙沙声。
不知睡了多久,阿勇突然被一阵奇怪的声音惊醒。那声音在寂静的夜里格外突兀,似有人在屋内轻轻踱步,一下一下,缓慢而清晰。阿勇迷迷糊糊中,心里“咯噔”一下,瞬间清醒了几分,他下意识地安慰自己:“肯定是外面风大,吹得窗户哐当作响,听错了,听错了。”他翻了个身,试图再次入睡。
可那脚步声却愈发靠近,越来越清晰,仿佛就在床边。阿勇的心跳陡然加快,一股莫名的恐惧涌上心头。他壮着胆子,缓缓睁开眼睛,借着朦胧的月光,竟看到床尾伫立着一个模糊的身影。那身影身形佝偻,身着一件破旧不堪的黑色长袍,长长的头发如乱麻般垂下,遮住了脸庞。
阿勇只觉头皮一阵发麻,全身的血液仿佛瞬间凝固,想要呼喊,喉咙却像被什么东西哽住,发不出一丝声音;想要挪动身体,四肢却绵软无力,动弹不得。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那个身影,一步一步,缓缓向他逼近。
自那一夜后,阿勇就像变了一个人。白天,他神情恍惚,无精打采,干农活时频繁出错,往日的活力消失殆尽;夜晚,稍有动静便会从睡梦中惊醒,冷汗湿透被褥。日复一日,他的身体愈发孱弱,身形迅速消瘦,脸颊凹陷,整个人瘦得不成样子。
村里的老人们见此情景,纷纷摇头叹息:“这孩子,肯定是触犯了禁忌,招来了邪祟。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呐!”阿勇的父母忧心如焚,看着日渐憔悴的儿子,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万般无奈之下,他们赶忙请来了村里最年长、最懂门道的张婆婆。
张婆婆迈着蹒跚的步伐走进阿勇家,她目光敏锐,在屋内扫视一圈后,又仔细端详了阿勇的气色,随后眉头紧锁,神情凝重地说道:“这孩子,八成是吃饭时没关门,让脏东西趁虚而入了。”
阿勇的母亲眼眶泛红,声音带着哭腔:“张婆婆,您可得救救我家阿勇啊,他这模样,我们做父母的心疼死了,您快想想办法吧!”
张婆婆微微点头,不慌不忙地指挥众人在屋内摆起香案,点燃纸钱,香烟袅袅升腾。她口中念念有词,双手快速舞动,做起了一场庄重的法事。
法事完毕,张婆婆走到阿勇床边,语重心长地说:“孩子,老祖宗传下来的禁忌,都是有缘由的。有些事儿,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往后吃饭,可一定要关好大门,千万别再犯糊涂了。”
阿勇虚弱地躺在床上,面色苍白如纸,他艰难地点点头,声音沙哑而颤抖:“张婆婆,我知道错了,这次可把我吓坏了,以后我一定记住您的话。”
经此一遭,阿勇彻底变了。此后,每至饭时,他都会小心翼翼地关好门窗,动作轻柔却又万分谨慎,生怕有一丝疏漏。而桃源村的村民们,也因阿勇的亲身经历,对吃饭关大门的禁忌更加敬畏,不敢有丝毫懈怠。这个古老的习俗,就这样在人们的敬畏与坚守中,继续在桃源村代代相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