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玉环站在宫廷的高台上,望着长安城内那一片繁荣的景象,心中既有对过往教育改革成果的欣慰,却也有着对未来教育发展深深的忧虑。她深知,教育改革绝非一朝一夕之功,现有的成果仅仅是个开端,绝不能就此满足。于是,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她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对教育改革的持续完善工作中。
首先,她精心挑选了一批心思缜密、责任心强的官员,组成了专门的教育调研小组。这些官员来自不同的领域,有熟悉宫廷教育的,也有长期在民间任职了解基层教育情况的。她对这些官员们语重心长地说道:“诸位,此次派你们去调研宫廷和民间的教育情况,责任重大。你们一定要深入学堂,仔细观察教学过程,与教师、学生们交流,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和需求,把最真实的情况带回来。”
调研小组的官员们领命后,纷纷奔赴各地。在宫廷学堂里,一位负责调研的官员静静地坐在教室后面,观察着算术课的教学情况。课上,老师正在讲解一道复杂的商业账目核算题,然而,官员发现,虽然学生们能够按照老师所教的方法算出答案,但在理解商业交易的实际逻辑上,却显得有些吃力。
课后,官员找到授课老师,询问道:“老师,在讲解这类与实际商业相关的算术题时,学生们似乎理解得不够透彻,您觉得问题出在哪里呢?”
老师无奈地叹了口气,说道:“大人有所不知,这些皇室子弟大多生活在宫廷,对民间的商业交易缺乏直观的感受。虽然我在课堂上尽量举例说明,但他们还是难以真正理解其中的门道。”
在民间的义学中,调研官员看到孩子们在学习识字和简单的算术,积极性很高。但在与一位老夫子交流时,夫子却皱着眉头说:“大人,这教材虽然编得很好,可有些内容对于村里的孩子来说,还是有点难了。比如这算术里涉及的一些商业术语,孩子们根本没接触过,理解起来很费劲。”
在职业学堂,情况也不容乐观。一位纺织学堂的师傅向官员抱怨:“大人,现在的学生虽然学习很努力,但设备实在太老旧了,很多新的纺织技术都无法演示,这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影响很大。”
调研小组的官员们详细记录下这些问题,回到长安后,第一时间向杨玉环汇报。杨玉环听完汇报,神色凝重,她知道,这些问题如果不解决,将会阻碍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推进。
于是,她立刻召集了相关的学者、教师和工匠,共同商讨解决方案。对于宫廷学堂算术教学与实际商业脱节的问题,一位学者提出:“娘娘,我们可以组织皇室子弟到长安的集市去,让他们亲身参与一些商业交易,如买卖货物、核算账目等。这样,他们就能对商业逻辑有更直观的理解,再学习算术时,就能事半功倍。”
杨玉环点头表示赞同,说道:“此计甚好。不仅如此,还可以邀请一些成功的商人到宫廷学堂来,为学生们讲述他们的商业经验和故事,让学生们更深入地了解商业运作。”
针对民间义学教材内容偏难的问题,编写教材的学者们表示:“娘娘,我们会对教材进行再次修订,简化一些过于复杂的内容,多加入一些贴近乡村生活的例子。比如,在算术教材中,可以用计算农田面积、农作物产量等例子,让孩子们更容易理解。”
而对于职业学堂设备老旧的问题,杨玉环果断下令:“朝廷拨出专款,为各地职业学堂购置先进的设备。同时,鼓励工匠们对设备进行改良和创新,以适应新的教学需求。”
在解决了这些具体问题后,杨玉环又将目光投向了教育改革的长远规划。她深知,要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人才,品德教育至关重要。于是,她决定在宫廷和民间教育中,进一步加强品德教育的比重。
在宫廷学堂,她规定每天都要安排专门的时间,由品德高尚的夫子为学生们讲述古代圣贤的故事,教导他们忠、孝、仁、义等道德准则。同时,通过组织学生参与一些公益活动,如为贫困百姓捐赠衣物、帮助修缮公共设施等,让他们在实践中体会善良和奉献的意义。
在民间义学,她要求教师们在日常教学中,融入品德教育的元素。比如,在讲解诗词时,引导学生体会诗词中蕴含的道德情感;在讲述历史故事时,强调人物的品德和行为对社会的影响。
除了品德教育,杨玉环还关注到了教育的公平性问题。她发现,虽然义学在各地纷纷建立,但一些偏远地区的孩子,由于路途遥远,仍然无法顺利入学。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她下令在这些偏远地区设立流动学堂。由朝廷选派优秀的教师,带着教学用具和教材,定期到这些地区为孩子们授课。
在一次流动学堂的开班仪式上,一位偏远山区的孩子兴奋地说:“以前,我以为自己一辈子都没机会读书了,没想到现在老师能来到我们这里。我一定会好好学习的!”
看着孩子们那充满希望的眼神,杨玉环心中充满了温暖。她知道,自己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杨玉环持续完善教育改革的举措逐渐显现出了成效。在宫廷学堂,皇室子弟们通过参与商业实践和聆听商人的经验分享,对算术和商业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在处理一些模拟政务时,也变得更加得心应手。
在民间义学,经过修订的教材让孩子们学习起来更加轻松愉快,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而流动学堂的设立,让更多偏远地区的孩子接受了教育,教育的公平性得到了进一步的保障。
职业学堂在新设备的支持下,教学质量大幅提升。学生们能够学习到更先进的技术,制作出更高质量的产品。一些职业学堂还与当地的商家建立了合作关系,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就能参与实际的生产项目,毕业后能够迅速适应工作岗位。
看着教育改革不断取得新的进展,杨玉环对未来充满了展望。她深知,教育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石,只有培养出一代又一代德才兼备的人才,大唐才能繁荣昌盛。在未来的日子里,她将继续努力,不断完善教育改革措施,为大唐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她相信,在教育的滋养下,大唐的未来必将更加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