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玉环身处宫廷之中,每日虽被奢华与尊荣环绕,可她的心思,却从未远离民间百姓的生活。她心里明白得很,大唐的繁荣昌盛,根基就在于百姓能够安居乐业。尽管宫廷里事务繁杂,千头万绪,她还是常常抽出时间,乔装打扮一番,带着几个贴身侍卫,悄然微服出宫,往长安周边的城镇乡村走去,一心想要亲眼瞧瞧百姓们真实的生活状况究竟如何。
这一日,阳光洒在大地上,有些闷热。杨玉环身着朴素的布衣,头戴斗笠,和侍卫们一同走进了长安城外的一个小镇。小镇上,街道两旁摆满了各种摊位,有卖菜的、卖布的、卖杂货的,吆喝声此起彼伏。可仔细瞧瞧,卖东西的百姓们,脸上大多带着疲惫与无奈。
杨玉环走到一个卖菜的摊位前,摊主是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大爷,正无精打采地坐在一旁。摊位上的蔬菜看着并不新鲜,蔫巴巴的。
“大爷,您这菜看着不太好呀,咋回事呢?” 杨玉环轻声问道。
老大爷抬起头,叹了口气说:“姑娘,今年这天气怪得很,雨水要么太多,要么太少,地里的菜都长不好。收成不好,这菜自然就不新鲜了。而且,这菜价也上不去,卖一天的菜,也挣不了几个钱,一家人糊口都难呐。”
杨玉环听了,心中一紧,又问:“那大爷您家里除了种菜,还有别的营生吗?”
老大爷无奈地摇了摇头,说:“没有啊,一家人就靠着这几亩地过日子。唉,要是能有个别的挣钱法子就好了。”
离开菜摊后,杨玉环的心情愈发沉重。她继续在小镇上走着,看到街边有几个孩子在玩耍,可他们身上的衣服破旧不堪,补丁摞着补丁。再往前走,是一家小饭馆,里面稀稀拉拉地坐着几个食客。饭馆老板正站在门口,满脸愁容。
“老板,您这生意看着不太好啊?” 杨玉环上前询问。
老板苦笑着说:“姑娘,您有所不知,这镇上的百姓都没啥钱,下馆子的人越来越少了。我这饭馆,都快撑不下去了。前些日子,我还想着进些新食材,弄几个新菜色,可手头实在没钱,这想法也就泡汤了。您说,我这往后可咋办呐?”
杨玉环点了点头,安慰了老板几句,便离开了。走出小镇,她又朝着附近的村庄走去。一路上,她看到田间劳作的百姓们,个个汗流浃背,在烈日下辛苦地耕种着。可地里的庄稼,长得并不茁壮,稀稀疏疏的。
走进村庄,杨玉环看到一间间破旧的房屋,有的屋顶甚至破了个洞,用茅草勉强遮挡着。她走进一户人家,屋里光线昏暗,一位中年妇女正在缝补衣服。
“大嫂,您家里几口人啊?日子过得咋样?” 杨玉环关切地问道。
中年妇女抬起头,看到杨玉环虽然穿着朴素,但气质不凡,眼中闪过一丝疑惑。不过,她还是如实说道:“家里有公婆、丈夫和两个孩子。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丈夫每天在地里干活,可收成不好,一年到头,也攒不下几个钱。孩子上学的钱,都不知道从哪儿凑呢。前儿个,孩子他爹在地里干活,不小心伤了脚,这看病抓药又花了一笔钱,真是雪上加霜呐。”
杨玉环环顾四周,发现屋子里几乎没有什么像样的家具,墙角还堆着一些农具。她又和中年妇女聊了一会儿,了解到村里很多人家都面临着类似的困境,因病致贫的也不在少数。村里的郎中本就不多,药价还贵,百姓们生了病,常常是能拖就拖,实在拖不下去了,才咬着牙去抓药。
从这户人家出来后,杨玉环站在村子中间,看着眼前的景象,心中满是忧虑。她深知,百姓们生活困苦,在农田里辛勤劳作却仅能勉强维持生计,这样下去,不仅百姓的日子难过,对大唐的长治久安也会有影响。她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为改善民生做些实事。
继续在村里走着,杨玉环看到一位年轻的后生正坐在自家院子里,摆弄着一些木头,似乎在制作什么物件。她好奇地走了进去。
“小哥,你这是在做啥呢?” 杨玉环问道。
后生抬起头,有些腼腆地说:“姑娘,我在做些简单的家具,想着做好了,拿到镇上去卖,能补贴点家用。可这手艺不精,做出来的东西,买的人也不多。”
杨玉环仔细看了看他做的家具,虽然样式简单,但能看出后生很用心。“你这手艺不错呀,怎么会没人买呢?” 她疑惑地问。
后生苦笑着说:“姑娘,这镇上的人,大多和我家一样穷,连饭都吃不饱,哪还有闲钱买家具呀。而且,我也不知道外面的人喜欢啥样的,就照着自己的想法做,可能不太合人家的心意。”
杨玉环点了点头,心中有了主意。她和后生又聊了几句,便离开了。
走出村子,杨玉环和侍卫们来到了一条河边。河边有几个妇女正在洗衣服,她们一边洗,一边闲聊。
“听说了吗?隔壁村的老张,因为还不上租子,被地主家的人给打了。” 一个妇女说道。
“唉,这日子可怎么过呀。咱们一年到头辛苦种地,收的粮食大部分都交了租子,剩下的根本不够吃。” 另一个妇女叹了口气。
杨玉环听着她们的话,心中一阵愤怒。她走上前去,问道:“大嫂们,这租子为什么这么重呢?”
一个妇女看了看她,说:“姑娘,你是外地人吧?这地主家的地,咱们百姓租来种,就得按他们定的规矩来。他们说多少租子,就得给多少,咱们哪有讨价还价的余地呀。”
杨玉环皱了皱眉头,又问:“那你们为什么不自己买地种呢?”
妇女们听了,都苦笑起来。“姑娘,买地得花多少钱呐,我们哪有那个本钱。而且,好地都被地主们占了,剩下的都是些贫瘠的地,种不出多少粮食。”
杨玉环心中明白,土地问题也是百姓生活困苦的一个重要原因。她暗暗记下,打算回去之后好好研究一下解决办法。
回到宫廷后,杨玉环茶不思饭不想,脑海里总是浮现出那些百姓们愁苦的面容。她决定先从农业生产入手,改善百姓的生活状况。于是,她立刻召集了朝中负责农业事务的官员,与他们商讨对策。
“诸位大人,本宫今日微服出宫,看到了民间百姓的生活疾苦。如今农业生产面临诸多问题,导致百姓收成不佳,生活困苦。我们必须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 杨玉环神色凝重地说道。
一位官员皱着眉头说:“娘娘,这农业生产受天气影响太大,我们也没有什么好办法。而且,很多地方的农田水利设施年久失修,灌溉不便,这也影响了庄稼的生长。就拿今年来说,好些地方因为缺水,庄稼都旱死了。可修缮水利设施,工程浩大,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谈何容易啊。”
杨玉环思考片刻,说道:“天气我们无法左右,但农田水利设施的问题,我们必须解决。朝廷应拨出专款,用于修缮和新建农田水利设施。同时,选派一些农业专家,到各地去指导百姓科学种植,根据不同的土壤和气候条件,选择合适的农作物品种。专家们可以研究一下,有没有更耐旱或者耐涝的种子,推广给百姓种植。另外,对于那些因为水利设施损坏而受灾严重的地区,朝廷可以先发放一些救济粮,帮助百姓渡过难关。”
另一位官员提出:“娘娘,这选派农业专家下乡,费用不菲,而且专家数量有限,如何能覆盖到各地呢?”
杨玉环说道:“费用方面,朝廷可以想办法筹集。至于专家数量不足的问题,我们可以先在各地挑选一些有经验的农民,对他们进行培训,让他们掌握科学种植的方法,然后再由他们去带动其他百姓。可以设立一些奖励机制,对于那些带动效果好的农民,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这样也能提高他们的积极性。”
众人纷纷点头,表示赞同。随后,他们又讨论了一些具体的实施细节,比如水利设施的修建规划、专家的培训内容等。
在解决农业生产问题的同时,杨玉环也在思考如何增加百姓的收入来源。她想到了发展手工业和商业。于是,她又召集了一些商人代表和手工业者,听取他们的意见。
“各位,本宫深知你们在经营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困难。如今百姓生活困苦,我们要想办法让大家的生意好起来,同时也增加百姓的收入。大家有什么想法,都可以畅所欲言。” 杨玉环说道。
一位经营丝绸生意的商人说道:“娘娘,如今市场上的丝绸产品竞争激烈,而且运输成本高,利润越来越薄。要是能降低运输成本,开拓新的市场,生意或许能好起来。现在的商路关卡太多,每次运输货物,都要交不少的税,这成本一下子就上去了。而且,周边国家对我们大唐的丝绸虽然有需求,但贸易往来不太顺畅,很多好东西都运不出去。”
杨玉环听后,说道:“运输成本的问题,朝廷可以想办法协调,改善道路条件,降低关卡收费。对于那些不合理的关卡,该撤销的就撤销。至于开拓新市场,我们可以通过外交途径,与周边国家建立更紧密的贸易联系,将大唐的丝绸等产品推向国外。可以组织一些贸易使团,带着我们的优质产品,去周边国家展示、推销,让他们了解大唐商品的好。”
一位手工业者说道:“娘娘,我们这些手工业者,缺乏资金和技术支持,很多新的工艺无法实现,产品也缺乏竞争力。就拿我来说,我想做一些更精美的瓷器,可没有足够的钱去买好的原料,也不知道外面最新的烧制技术。而且,我们做出来的东西,也不知道怎么才能卖出去,只能靠一些小商小贩帮忙,可他们给的价格又很低。”
杨玉环点了点头,说:“这方面,朝廷可以设立专项基金,为有潜力的手工业者提供资金支持。同时,鼓励各地的工匠们相互交流,学习先进的技术,提高产品质量。可以举办一些手工业大赛,让工匠们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学习、切磋。对于优秀的作品和工匠,给予奖励和表彰,提高他们的知名度。另外,朝廷可以帮忙搭建销售平台,比如在长安设立专门的手工业产品展销中心,让各地的手工业者都能把自己的产品集中展示、销售,这样也能扩大影响力,吸引更多的买家。”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杨玉环积极推动各项改善民生的措施。朝廷开始陆续拨款修缮农田水利设施,农业专家们也纷纷下乡,指导百姓科学种植。同时,改善商业环境、支持手工业发展的政策也逐步实施。
看着这些措施逐渐落实,杨玉环心中充满了期待。她知道,改善民生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还有很多困难和挑战等着她,但为了大唐的百姓,为了国家的繁荣稳定,她将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努力为百姓创造更好的生活。她时常会想起在民间看到的那些场景,百姓们辛苦劳作的身影、孩子们渴望的眼神,这些都成为她前进的动力。她暗暗发誓,一定要让大唐的百姓都能过上富足、安稳的日子,让大唐的江山更加稳固、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