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溪手札》
临溪市郊的一处老旧小区里,林墨教授的公寓总在深夜亮着微弱的台灯光。这位年近七旬的语言学大家,退休后仍保持着每日伏案的习惯。书桌上的《永乐大典》影印本旁,堆着四部未公开的学术手札,其中最新的一本封面上赫然写着《方音异读考》。
";教授,您该休息了。";护工小周第三次轻声提醒。林墨却浑然不觉,目光仍钉在电脑屏幕上那些跳动的字符上。自从三年前那个暴雨夜起,他的书房就出现了奇异现象——每当子夜时分,键盘敲击声会突然变成簌簌纸页翻动声,咖啡杯里的水面也会浮现出模糊的影子。
";周姐,您先去睡吧。";林墨头也不抬地回答。窗外的梧桐树影在纱窗上晃动,像极了当年在青溪大学任教时,总在凌晨两三点来访的青年教师陈夜。
第一章:墨痕
陈夜的档案在人事处尘封了十七年。这位天才型语言学博士,曾在《方言研究》期刊发表过震惊学界的《吴语入声韵尾消变考》,却在博士论文答辩前夜失踪。监控录像显示,他最后出现在林墨的办公室,怀里紧紧抱着装订成册的论文初稿。
";陈夜啊陈夜,你总是这样冒冒失失。";林墨摩挲着手中泛黄的论文,纸页间飘落一片樱花标本。那是陈夜二十岁生日时,从东京访学归来特意送给他的礼物。
手机突然震动,是匿名邮件。附件里的音频文件播放着断断续续的读书声:";《切韵》';东';韵与';冬';韵的分野......当在舌位高低......";林墨的瞳孔骤然收缩,这分明是陈夜的声音。
第二章:夜访
子夜时分,林墨的电子钟跳向00:07。书房的灯光突然变得惨白,陈夜的虚影在书架间浮现。他穿着那件磨破的格子衬衫,怀里抱着泛黄的论文,眼眶里流转着幽蓝的光晕。
";老师,我终于读懂您的《方音异读考》了。";陈夜的声音带着金属摩擦般的质感。林墨的钢笔在纸上无意识地划动,笔尖洇出深褐色的墨迹,竟在宣纸上勾勒出陈夜的脸庞。
";您总说';学问是光的容器';,可我的光......";陈夜的虚影开始扭曲,";在答辩前夜被吞没了。那些专家说我的理论违背传统,可您明明说过......";
";闭嘴!";林墨猛然起身,撞倒了桌上的铜镇纸。碎片折射着冷光,将陈夜的虚影钉在墙上。他颤抖着举起手机,屏幕上的录音还在继续:";《切韵》';东';韵与';冬';韵的分野......当在舌位高低......";
第三章:真相
三天后,林墨闯进了市档案馆的特藏室。泛黄的《青溪大学学报》1998年合订本里,夹着一张泛黄的便签。陈夜的字迹潦草却用力:";老师,我发现《中原音韵》与吴语存在深层对应关系,这可能颠覆传统音韵学体系。";
林墨的太阳穴突突跳动,他想起陈夜失踪前夜的对话。当时陈夜红着眼眶说:";您不该推荐我参加那个国际会议,那些人根本不懂......";
手机突然震动,是护工小周发来的照片。林墨书房窗外的梧桐树上,用粉笔写着一行小字:";子时见。";
第四章:对峙
子夜时分,林墨的书房变成了无形的战场。陈夜的虚影背后浮现出扭曲的书籍轮廓,有《广韵》《集韵》等古籍,也有《现代汉语词典》等现代工具书。他的声音在空间里回荡:";老师,您用传统方法研究现代方言,我用现代理论追溯古音,究竟谁对谁错?";
林墨突然抓起桌上的镇纸,朝着虚影砸去。金属撞击的脆响中,陈夜的虚影剧烈波动,露出背后密密麻麻的论文草稿。那些被林墨批注得密密麻麻的文字间,夹杂着陈夜用红笔添加的批注:";当结合实验语音学......";
";原来您一直在看我的论文。";陈夜的虚影突然清晰起来,";可您为什么......";
";因为害怕。";林墨的声音沙哑,";害怕自己的体系崩塌,害怕承认后辈可能超越......";
第五章:新生
晨光破晓时,林墨在书桌前醒来。电脑屏幕上闪烁着未完成的论文草稿,键盘旁多了一朵干枯的樱花。他颤抖着打开手机录音,里面传来陈夜的声音:";《切韵》';东';韵与';冬';韵的分野......当在舌位高低......";
护工小周推门进来时,惊讶地发现满地都是撕碎的论文稿纸。林墨正蹲在地上一片片拼合,就像三十年前指导陈夜修改论文时那样。窗外的梧桐树上,新芽在晨风中舒展。
";周姐,";林墨抬起头,眼角闪烁着泪光,";帮我联系语言学会,我要在年会上......";
第六章:传承
半年后的语言学年会上,林墨的演讲引发了巨大争议。当他展示出陈夜的论文手稿时,台下响起此起彼伏的窃语。林墨清了清嗓子,开始用陈夜生前的研究方法,现场演示吴语与古音的对应关系。
";就像这样,";林墨举起水杯,杯中水面浮现出波动的波纹,";当现代语音学的波纹与古籍中的光影重叠,真相就会显现。";台下突然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有位年轻学者激动地喊出陈夜的名字。
林墨在众人的注视中转身,窗外正掠过一群飞鸟。他摸了摸口袋里的樱花标本,那是陈夜失踪前塞给他的最后礼物。阳光透过树梢,在他身后投下细碎的光斑,宛如几十年前那个暴雨夜,陈夜站在实验室窗前,为他讲解《中原音韵》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