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国新闻网、中国船舶 湖北日报信息,2025年2月6日20时30分,夜幕悄然降临,武汉的街头巷尾渐归宁静,然而,一则噩耗却如重锤般撞击着人们的心——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黄旭华同志,因病医治无效,溘然长逝,享年99岁。
黄旭华的人生轨迹,与祖国核潜艇事业的脉搏同频共振。回溯1958年,彼时国际形势波谲云诡,技术封锁如铜墙铁壁,我国核潜艇研制计划在重重困境中艰难启航。黄旭华临危受命,被秘密征召进京,自此,他如一颗隐匿于深海的明珠,开启了长达三十年隐姓埋名的征程。
在这漫长的岁月里,黄旭华将对国家的忠诚置于首位,舍小家为大家。他的家人对他的工作一无所知,甚至父亲直至离世,都未能知晓儿子究竟在从事何种事业。母亲亦是在看到相关报告文学后,才恍然大悟,原来那个被家人误解埋怨的“不孝儿子”,实则在为国家铸就坚不可摧的水下长城。
研制之路,荆棘丛生。在艰苦的条件下,黄旭华带领团队白手起家。没有先进的技术设备,算盘与计算尺便成为他们攻克难关的“利器”。核潜艇上的数据浩如烟海,为确保精准无误,团队成员分组计算,反复核对。在昏暗的灯光下,算盘珠子的碰撞声,似在奏响一曲无畏的奋斗之歌。凭借着坚韧不拔的精神,他们如拓荒者般,在核潜艇技术的荒原上披荆斩棘,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看似无法逾越的技术难关。
1970年12月26日,那是一个注定载入史册的日子。中国第一艘鱼雷攻击型核潜艇如蛟龙出海,成功下水。那一刻,欢呼声、掌声交织在一起,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毛主席“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的誓言,终于在黄旭华和他的团队手中成为现实。
时光流转至1988年,62岁高龄的黄旭华做出了一个震惊世界的决定——亲自参加极限深潜试验。要知道,深潜试验充满未知与危险,然而,为了给核潜艇的安全性提供有力保障,他毅然决然地随艇下潜至极限深度。当潜艇缓缓下潜,水压不断增大,每一声艇体的细微声响,都揪着众人的心。而黄旭华,镇定自若,用行动诠释着对核潜艇事业的无限担当。
黄旭华的卓越贡献,为他赢得了诸多荣誉。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共和国勋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这些荣誉,是对他非凡成就的高度认可。而他并未就此满足,反而捐资1100万元设立“黄旭华科技创新奖励基金”,为后来的科研工作者铺就前行的道路,激励着他们勇攀科学高峰。
如今,黄旭华院士虽已驾鹤西去,但他留下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的核潜艇精神,如同一座灯塔,将永远照亮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前行的道路,激励着他们为国家的繁荣富强不懈奋斗。他是当之无愧的国之脊梁,他的功绩,将永载史册,他的精神,必将永远熠熠生辉,指引着我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奋勇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