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云见羊治等人半天没有反应,当即催促了一声,
“羊指挥,您觉得我的这个作战计划怎么样?”
听到楚云的这番提醒,回过神的羊治当即表态,
“楚副军长,你果然是我们第19兵团的福将,我之前还不明白志司为什么派你们39军来协助我们,现在我想明白了,你们这真的有过人之处啊。
刚才听到你的这番详细讲解后,让我对整个临津江一线的作战态势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我觉得你的这份作战计划非常完美,我个人赞同按照你的这份计划来施行。
其他几位呢,你们觉得楚副军长的这番作战计划如何?赞同的请举手,如果有不同意见的可以当场提出来。”
结果自然是全票通过,所有人都举起了手。
羊治见意见如此统一,当即下达了最后的作战命令。
“好,既然大家都赞同,那就按照这个作战计划,全军进入战斗准备。”
...............................
另一边,位于临津江南岸的美联合军前沿指挥所,作为美第8集团军指挥官的奥尔沃德竟然出现在了前线。
他此刻完全不顾自己的安危,就在前线指挥所亲自督战。
“戴尔副指挥,根据我军目前在整个临津江战线的防御部署,只要对岸的志愿军敢强渡临津江,我一定要让他们有来无回,全都永远的留在这里!”
对于指挥奥尔沃德的这番论调,作为副指挥的戴尔立马在一旁附和,
“奥尔沃德指挥,您放心,一切都已经部署好了,就等着这些志愿军往咱们的陷阱钻了,只要他们敢来,一定让他们有来无回!”
.....................
次日拂晓,位于开城前线驻守的北韩第1人民军,指挥官李全武在接到第19兵团的作战通知后,率先对文山地区的美军发起了猛烈的进攻。
起初文山地区的美军并没有把这些北韩人民军当回事,随着志愿军65军加入战斗,整个文山地区的防守压力倍增。
为此,位于文山地区的美军第一时间向前沿指挥所申请增援。
而在获悉右路志愿军将主攻的防线对准文山地区后,指挥奥尔沃德整个人都不淡定了,
“什么情况,这帮志愿军是怎么回事,放着临津江不走,反而去偏远的文山,他们想干什么,难道想迂回?还是说他们在施展障眼法,想要进一步迷惑,诱导我军?”
面对指挥官奥尔沃德的这番猜测,作为副指挥的戴尔仔细想了一会,说出了自己的猜想,
“指挥,我觉得对方佯攻的可能性很高,但是也不排除对方可能以文山地区作为突破口。”
听到这,奥尔沃德就下达了增援的命令,
“戴尔,你说的很对,虽然那些志愿军很可能是在放烟雾弹,但我军还是得重视,毕竟文山地区可不能丢,你这样,你命令第25师前去增援。”
随着相关作战指令的下达,很快,美军便派遣了第25师前往支援文山地区的美军。
有了这些生力军的加入,文山地区的压力骤减,北韩人第一人民军以及第65军被暂时挡在了文山地区的外围。
而羊治见时机成熟,当即调集大量的炮兵团,对整个临津江南岸实施了长达6分钟的炮击。
在炮击结束后,当即命令190师从临津江正面进行突破。
由于声势浩大,这让位于前线的南韩第1师错误的认为志愿军主力从临津江正面发动了进攻。
当然这个消息,也是第一时间传到了指挥官奥尔沃德的耳朵里,他在获悉志愿军大部对临津江南岸阵地发起进攻的消息,整个人喜笑颜开,
“哈哈哈,戴尔,我说什么来着,我就知道这帮蠢货一定会选择从临津江南岸发起进攻。
跟前线部队打声招呼,先放他们过江,然后在拖住对手,在用火炮进行饱和打击!”
副指挥戴尔听到指挥奥尔沃德的这番命令,立马转身就去安排了。
不得不说,这个美第8集团军指挥官奥尔沃德还是有点能耐的,如果之前楚云他们按照羊治的作战计划进行作战的话,那还真就着了他的道。
随着美联合军防线的调整,临津江的防线强度发生了些许变化,位于中间区域的防御最为强大,两端则相对比较薄弱。
羊治等人时刻都在关注美联合军防线的动向,在获悉对方已经按照己方预料的方式进行临时调整。
眼瞅着时机已然成熟,羊治立马下令让63军,以及64军的191师,192师开始强渡临津江。
由于美联合军防守分布不均的问题,这让63军以及64军很快就突破了防线,极速朝着哨城里一带移动,并在该地区和美第3师麾下的一个团发生了战斗。
在5个师强大的火力压制下,位于哨城里的美步兵团被全歼!
而这个消息,很快就传到了位于前线的奥尔沃德耳朵里,当他获悉这个重要情报的时候,整个人肺都气炸了。
“什么情况,这些志愿军怎么会突然对哨城里发起进攻,这不合理!那临津江前线的是哪支部队?”
这时候副指挥戴尔拿着最新的一份军报走了进来,
“指挥,我们都中计了,志愿军如此大张旗鼓的利用炮击,就是来迷惑我的,根据防线最前沿南韩第1师的最新战报,整个临津江防线对面的作战部队是有一个师。”
听到这个消息的奥尔沃德整个人都不淡定了,
“该死的,对面有能人啊,居然连续设了二套障眼法来迷惑我们,看来他们的真实作战意图,应该是想从哨城里作为突破口,然后绕到我军防线后方,在进行突破。
果然是够狠啊!胆子也是真够大!“
对于奥尔沃德的这番说辞,戴尔再次开口询问道:“那指挥阁下,我们现在该如何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