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太后说的这个事情倒是真的,并不是她在胡说八道,想要逼着长子传位与幼子。
但是天子是什么时候说的这个话?
是“七国之乱”,七个造反诸侯国的军队都快要打进来了,天子需要梁王阻挡这七个起兵造反的诸侯国的军队。
现在“七国之乱”被平定,一众有功之臣开始论功行赏。
按照道理来说,窦太后想要替梁王讨要他应该得的赏赐,其实也不算错。
为了阻挡这七个诸侯国的军队,梁王所在的梁国也是付出了巨大代价。
付出了这么多,总不能白付出了。
只是这个赏赐不是其他东西,而是皇位!
只要有一点儿脑子的人,都不会觉得在紧急时候说过要传位于梁王的天子,在事情已经解决以后,还会说话算数,真的传位于梁王。
在场的人,其实都明白这些话只能当天子喝醉了胡说八道,不能够当真。
谁会在有儿子的情况下,把家业传给弟弟?
哪怕是被后世公认的笨蛋美人,蠢得没边的栗姬,都不觉得天子会放弃自己的儿子,把皇位传给梁王。
其实因为大家都心知肚明,都不再提这个事情,当做没有这一回事,事情含含糊糊的也算能过去。
偏偏现在窦太后提了,事情就变得没有那么好解决。
天子不能否认自己说过这句话 ,其他人也不能睁眼说瞎话,说天子并没有说过这句话 。
毕竟这个事情当初为了让梁王尽心,已经众所皆知了,再睁眼说瞎话就是让人笑话了。
但是真让梁王做皇太弟,想也知道不可能,天子不会愿意。
天子不愿意同意这个事情,也不好直接反对这个事情。
在场也不是没有忠于天子,愿意替天子解决这个麻烦的人。
要是事情是梁王提起来的,肯定早就有人斥责梁王狼子野心了。
不过事情是窦太后提起来的,就让这些人都不敢开口了。
窦太后也不可能不知道天子不是真心想要传位于梁王,她在这个场合提这个事情,明显就是要逼天子不得不立梁王为皇太帝。
他们要是站出来反驳这个事情,肯定会得罪窦太后。
得罪窦太后了,哪怕再是替天子排忧解难,也不容易讨到好。
最后,还是太后的侄子窦婴开口了。
“太后,那些话不过是陛下酒后的胡言,您怎么能当真?当初太祖立国,定下帝位传给长子、长孙的规定,陛下怎么可以把帝位传给弟弟?这样做岂不是不尊太祖的规定?陛下要立太子,当立皇长子荣。梁王武作为太祖之后,要是违背太祖的意思,是不忠不孝。”
君无戏言,不管是在什么情况下说出的话,都不好直接否认说过这些话,并且不认这些话。
最后窦婴只能说出太祖了,大汉是由太祖刘邦所立,太祖的话肯定比现在天子的话要管用,这些子孙后代自然不能违背他的意思,至少在天子也是这个想法的时候。
于是窦婴此话一出,梁王刘武赶紧就站出来,表明自己绝没有谋划帝位的意思。
“阿母,窦詹事这个话说的对,既然昔日祖父有言帝位要传与长子、长孙,陛下自然是该立皇长子荣为太子,哪能违背祖父的意思,这样岂不是让我和阿兄不孝,对不起祖父?”
窦太后也笑了,“是我糊涂了!只想着启儿说过要传位于武儿的话,就想着干脆早点儿把事情办了,武儿也不用再回封地,可以留在京里面陪我,倒是没有想到太祖的规定。”
然后又说:“既然这样,反正荣儿年纪也不小了,启儿你就让人选一个好日子,就正式册封荣儿为太子吧!”
虽然太后一开始说的话,让整个庆功宴的气氛都变得不对了。
但是后面说自己是糊涂没有想到,直接支持皇长子刘荣为太子,倒是也算把事情解决了。
至少面上把事情解决了,接下来庆功宴就平平淡淡,什么事情都没有出的过去了。
当然,也只是面上。
庆功宴结束没过几天,当初开口反驳窦太后的窦婴,哪怕是窦太后的娘家侄子,和窦太后的关系也很亲近,并不是什么外人,也因为惹窦太后不高兴开始倒霉了,最后被逼得不得不辞官。
不过因为窦太后也算说话算数,处置了窦婴以后,也没有再提要让梁王刘武做皇太弟的事情了,是真的支持天子立皇长子刘荣为太子。
对于窦太后这个明显是报复的举动,天子也没有再说什么,只是抓紧时间,很快就立了皇长子刘荣为太子。
并且对待皇太子刘荣,窦太后也是十分疼爱,并没有因为疼爱的小儿子没有成为皇太弟,就对这个孙子不好。
看到窦太后的这个样子,上下才算是都安心了,知道窦太后是真的愿意让刘荣做皇太子。
对此,皇太子刘荣和其生母栗姬,一下子就变得炙手可热起来,很多人都想与他们攀关系。
就连眼下也算风光的馆陶长公主都不例外,开始讨好栗姬,想要把自己的女儿陈阿娇嫁给太子刘荣。
不过正风光无限的栗姬,直接就拒绝了这个提议,倒是让馆陶长公主落了一个没脸。
当然,外面的这些纷纷扰扰,其实和茉雅奇没有关系,她也就是看一看,这些事情和流传到后世的那些文献,究竟有多大的区别。
甚至和昌平长公主都没有什么关系,虽然皇太子已立,看起来地位也挺稳固,天子十分支持太子,太后对太子也没有意见,不出意外应该就是下一任天子,昌平长公主也不是一点儿野心都没有。
可是看着自家女儿的年纪,昌平长公主也知道不可能,放弃了去争这个太子妃之位。
母女两人对于外面这些事情,也就是当个热闹在看。
直到宫里面传来消息,在栗姬那里丢了面子的馆陶长公主,不知道什么时候和王夫人搭上话了。
刘彘和陈阿娇还许下“金屋藏娇”之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