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于《诗经》
《诗经》作为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其“赋、比、兴”的表现手法为“赋”这种文体奠定了基础。“赋”在《诗经》中是一种铺陈直叙的写作手法,即直接陈述事物、铺陈情节、抒发感情,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继承了这种铺陈叙事的特点,像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就大量运用了铺陈的手法来描绘场景和事物。
借鉴楚辞
楚辞的浪漫主义风格和华丽的辞藻对赋的形成影响深远。楚辞中自由灵活的句式、丰富的想象、夸张的描写以及对神话传说的运用等,都被赋所吸收。例如屈原的《离骚》,其宏阔的想象和对自我情感的尽情抒发,为赋的创作提供了范例,枚乘的《七发》在结构和表现手法上就有对楚辞的借鉴,通过夸张的描写来引出主题。
受纵横家说辞影响
战国时期,纵横家奔走各国,他们的游说之辞往往铺张扬厉、气势磅礴,讲究辞藻的华丽和逻辑的严密,力求通过雄辩的口才来打动对方。这种风格对赋的发展产生了推动作用,赋在行文上也追求气势恢宏、辞采绚烂,注重对事物进行全面、细致且富有感染力的描述,如《战国策》中纵横家的言辞就展现了这种特点,而汉代的大赋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这种铺陈夸张的表达风格。
与先秦散文相关
先秦散文的发展为赋提供了表达思想和组织篇章的借鉴。诸子散文中严谨的逻辑、丰富的议论以及对社会现象的关注等,都融入到了赋的创作中。一些赋作在叙事的同时也会表达作者对社会、人生等问题的思考,如荀子的《赋篇》,既有对自然现象和社会事物的描写,又蕴含着一定的思想哲理,兼具散文的议论性和赋的铺陈特点。
源于民间文学土壤
民间文学中的一些说唱形式、故事传说等也为赋的产生提供了养分。民间艺人在讲述故事、表达情感时,会运用一些押韵、排比等手法,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赋吸收了这些民间文学的元素,在形式上更加灵活多样,内容上也更贴近生活实际,像一些民间的俗赋就具有这样的特点,语言通俗,内容多为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和趣事。
骚赋
产生于战国后期,受楚辞影响,形式上韵散结合,语句参差,富有抒情性和浪漫色彩,以屈原的《离骚》为代表,还有宋玉的《九辩》等作品,多抒发个人情感,篇幅相对较短,带有浓厚的楚辞风格。
汉大赋
兴盛于西汉,篇幅宏大,结构恢宏,韵散相间,采用主客问答形式,辞藻华丽,大量运用铺陈夸张手法描写宫殿、田猎等,彰显大汉气象,代表作品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扬雄的《甘泉赋》《羽猎赋》等,体现出当时的文化和政治特点。
抒情小赋
东汉中后期兴起,篇幅短小,由铺陈转向抒情言志,风格清新自然,摆脱了汉大赋的堆砌铺排,如张衡的《归田赋》,表达了对官场的厌倦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赵壹的《刺世疾邪赋》,批判社会黑暗,抒发愤懑之情。
骈赋
盛行于魏晋南北朝,追求骈偶对仗、声律和谐、用典精巧,句式多为四六句,词藻华丽,情感细腻,如曹植的《洛神赋》,描写细腻,文辞优美;庾信的《哀江南赋》,将身世之感与家国之痛融入其中,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律赋
形成于唐代,格律严格,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押韵有规定,多为应制之作,注重形式美但内容相对单一,如王勃的《寒梧栖凤赋》,以其严谨的格律和优美的文辞展现了律赋的特点。
文赋
出现在宋代,受古文运动影响,形式自由,句式散文化,以议论为主,兼具抒情,打破了骈赋、律赋的格律束缚,如苏轼的《赤壁赋》,在叙事、写景中融入哲理思考,语言清新自然,行文如行云流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