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出塞·其三》杜甫
磨刀呜咽水,水赤刃伤手。
欲轻肠断声,心绪乱已久。
丈夫誓许国,愤惋复何有!
功名图麒麟,战骨当速朽。
字词解释
- 呜咽水:指陇头水,源出陇山(今陕西陇县西北),其水东西分流。传说行人至此,思念故乡,往往悲哭。
- 愤惋:愤怒怨恨。
- 麒麟:即麒麟阁,在汉代未央宫中。汉宣帝时曾画霍光等十一位功臣像于阁上,以表扬其功绩。这里指代建立功名。
诗句解析
- “磨刀呜咽水,水赤刃伤手”:征人在呜咽的水边磨刀,鲜血染红了河水,原来是刀刃不小心割伤了手。表面写磨刀受伤,实则借 “呜咽水” 营造出悲伤氛围,暗示征人内心的痛苦。以伤手这一细节,强化了悲剧色彩,奠定全诗的情感基调。
- “欲轻肠断声,心绪乱已久”:征人本想暂且放下那令人肝肠寸断的水声,可实际上内心的愁绪早已纷乱如麻。“欲轻” 却难以做到,进一步凸显征人内心痛苦之深,被各种思绪困扰,无法释怀。
- “丈夫誓许国,愤惋复何有!”:男子汉大丈夫早已立下誓言,要将自己奉献给国家。既然如此,又哪还有什么愤怒和怨恨呢?这两句体现出征人虽内心痛苦,但仍以国家为重,将个人情绪置于次要位置,展现出一种悲壮的自我牺牲精神和强烈的责任感。
- “功名图麒麟,战骨当速朽”:将士们渴望在麒麟阁上留下自己的画像,以此获得功名,然而为此付出的代价却是无数战死者的尸骨迅速腐朽。此句揭示出战争背后的残酷现实,以鲜明对比,讽刺了统治者用士兵的生命换取所谓的功名,表达出对这种现象的批判。
诗歌主旨
这首诗通过征人磨刀的场景,深入刻画其复杂的内心世界。既有对战争痛苦的真切感受,又有对国家的忠诚誓言,同时还对战争背后统治者追求功名的行为进行批判。展现出杜甫对战争中士兵命运的深切同情,以及对不合理战争行为的深刻反思,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创作背景
杜甫创作《前出塞其三》有着特定的历史情境与社会背景:
- 唐朝边境战事频繁:唐玄宗时期,唐王朝为扩张领土、巩固边疆,频繁发动对外战争,如对吐蕃、南诏等边境地区的征伐。长期的战事致使大量士兵被征调,杜甫笔下的这位 “前出塞” 的征人便是其中之一。战争的持续进行不仅使士兵们长期离家、生活困苦,还时刻面临生命危险,为诗歌奠定了沉重的情感基调。
- 统治阶层好大喜功:当时的统治阶层为追求开疆拓土的功绩,满足个人的政治野心和虚荣,不断发动战争。“功名图麒麟” 反映的就是统治者以士兵生命为代价,追求在麒麟阁图绘功臣画像、名垂青史的现象。这种不顾士兵死活、好大喜功的行径,引发杜甫深刻批判,成为诗歌创作的重要触发点。
- 底层士兵的悲惨境遇:在频繁的战争中,底层士兵承受着巨大的痛苦。他们被迫离开家乡,不仅要面对战场上的生死考验,还要忍受恶劣的战争环境和艰苦的生活条件。“磨刀呜咽水,水赤刃伤手” 生动描绘了征人的艰辛,受伤的细节体现出他们处境的艰难,这都是杜甫对当时士兵悲惨境遇的真实写照。
- 文人对战争的反思:杜甫所处时代,不少文人对战争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灾难进行反思。杜甫秉持着忧国忧民的情怀,通过诗歌揭示战争的本质和后果。《前出塞其三》便是他对战争深入思考的成果,既展现征人复杂的内心世界,又表达对不合理战争的批判,反映了当时文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与担当。
创作背景对作者的影响
《前出塞其三》的创作背景深刻影响了诗歌的情感表达,使其情感丰富且层次分明:
强化痛苦与无奈:唐朝边境战事频仍,士兵长期征战,生活艰难。“磨刀呜咽水,水赤刃伤手” 中,征人在象征悲愁的呜咽水边磨刀受伤,这一情景源于当时士兵艰苦的战争生活背景,强化了征人内心的痛苦。长期离家、面临生死未卜的命运,使他们对战争充满无奈,就如 “欲轻肠断声,心绪乱已久” 所表达的,即便想摆脱痛苦,却因战争持续而无法释怀。
激发爱国与悲壮:尽管战争残酷,但在国家需要的大背景下,征人秉持 “丈夫誓许国” 的信念。唐朝尚武且强调为国奉献的社会风气,让征人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利益相连。这种背景激发了他们的爱国情怀,明知战争危险,仍决心为国效力,从而使诗歌增添了悲壮色彩,展现出在痛苦中依然坚守报国之志的复杂情感。
加深批判与讽刺:统治阶层好大喜功,为追求 “功名图麒麟”,不顾士兵死活发动战争。杜甫目睹这种现实,深感愤怒与批判。创作背景促使他在诗中以 “战骨当速朽” 揭示统治者的行为是以士兵生命为代价,深刻讽刺了统治阶层的虚荣和对生命的漠视,让诗歌的批判意味更为浓烈。
凸显忧国忧民情怀:当时战争给国家和百姓带来沉重灾难,杜甫作为心怀天下的诗人,基于此背景创作此诗。他既关注征人的个体命运,又忧虑国家的前途和民生疾苦。诗歌情感表达中既包含对征人的同情,又有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全方位凸显了他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