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出塞·其四》杜甫
送徒既有长,远戍亦有身。
生死向前去,不劳吏怒嗔。
路逢相识人,附书与六亲。
哀哉两决绝,不复同苦辛!
字词解释
- 送徒:押送服役的人,这里指押送征人的军吏。
- 长(zhǎng):头目,这里指押送征人的小头目。
- 六亲:泛指亲属。历来说法不一,一般指父、母、兄、弟、妻、子。
- 决绝:永别。
诗句解析
- “送徒既有长,远戍亦有身”:押送征人的有军吏头目,被远戍边疆的征人也是有血有肉的个体。此句以直白的表述,强调了征人虽身份低微,但同样是活生生的人,为后文抒发对征人的同情做铺垫。
- “生死向前去,不劳吏怒嗔”:征人抱定了不管生死都要奔赴前方的决心,也用不着军吏发怒斥责。体现出征人面对命运安排的无奈接受,同时也反映出军吏对征人的粗暴态度,凸显出征人地位的卑微和处境的艰难。
- “路逢相识人,附书与六亲”:途中遇到相识的人,便托他带封信给家中的亲人。这一细节生动展现出征人对亲人的思念与牵挂,在生死未卜的征程中,家书成为他们与亲人联系的唯一慰藉。
- “哀哉两决绝,不复同苦辛”:可悲啊,从此与亲人永别了,再也不能一起承受生活的艰辛。此句将征人内心的悲痛推向高潮,深刻表达出战争导致亲人分离、生死相隔的悲惨现实,饱含着无尽的哀伤。
诗歌主旨
《前出塞·其四》通过描写征人被押送边疆途中的经历和心理,反映了战争背景下底层人民的悲惨命运。诗人借征人之口,表达了对征人深切的同情,对造成这种生离死别悲剧的战争的批判,展现了杜甫忧国忧民的人道主义精神。
创作背景
杜甫创作《前出塞其四》与当时的社会现实紧密相连,具有深刻的历史背景:
唐王朝的军事扩张:唐玄宗时期,唐朝国力强盛,统治者为满足政治野心与虚荣,积极推行军事扩张政策。在边疆地区,唐与吐蕃、突厥等势力冲突不断,频繁发动开疆拓土的战争。为补充兵力,大量征调百姓入伍,诗中的 “送徒”“远戍” 便是这种大规模征兵的写照,无数百姓被迫背井离乡,踏上未知生死的戍边之路。
底层士兵的苦难:在征兵制度下,底层士兵成为最大受害者。他们不仅要忍受远离家乡的痛苦,还要面临恶劣的生存环境与残酷的战争威胁。押送途中,如诗中所写 “不劳吏怒嗔”,军吏对征人态度恶劣,肆意呵斥,反映出征人地位低下,遭受非人待遇。这种苦难是杜甫创作的直接触动点,促使他用诗歌为底层士兵发声。
社会动荡与家庭离散:频繁的战争导致社会动荡不安,无数家庭支离破碎。征人远戍边疆,生死未卜,与亲人天各一方。“附书与六亲”“哀哉两决绝” 描绘的正是征人对亲人的思念及注定与亲人永别的哀伤,这是当时无数家庭真实遭遇的缩影,体现出战争对普通民众家庭的巨大破坏。
杜甫的经历与情怀:杜甫一生经历坎坷,长期生活在社会底层,对百姓疾苦有着深刻体会。他秉持忧国忧民的情怀,关注社会现实。面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伤痛,他以笔为剑,通过诗歌揭示社会问题,《前出塞其四》便是他对战争残酷性的深刻批判与对百姓苦难的同情表达。
创作背景对作者的影响
特定的创作背景对杜甫《前出塞其四》的情感表达产生了深远影响,使得诗歌情感真挚且沉重,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增强对征人的同情:唐朝大规模军事扩张,底层百姓被强征入伍,被迫承受戍边之苦。这一背景让杜甫目睹征人在押送途中遭受军吏呵斥,如“不劳吏怒嗔”,以及面临生死未卜的命运,却只能无奈前行,“生死向前去” 。杜甫基于对这一现实的深刻认知,油然而生对征人的深切同情,这种同情贯穿全诗。
凸显对战争的批判:当时唐王朝为满足统治阶层的野心而频繁发动战争,导致无数家庭离散。“哀哉两决绝,不复同苦辛”,征人被迫与亲人永别,这一悲剧正是战争造成的。创作背景使杜甫认识到战争的残酷本质,借诗歌有力地批判了这种不顾百姓死活的战争行为,表达对战争给人民带来巨大灾难的不满。
强化对亲情离散的哀伤:社会动荡不安,家庭支离破碎成为普遍现象。征人在途中托人带信给亲人,“路逢相识人,附书与六亲”,这种对亲情的眷恋与即将永别的无奈,在当时战争致使无数家庭骨肉分离的背景下,更显哀伤。创作背景加深了杜甫对这种亲情离散之痛的体悟,从而强化了诗歌中哀伤的情感表达。
彰显忧国忧民的情怀:杜甫自身经历使他对百姓苦难感同身受,在唐王朝战争频仍、百姓受苦的背景下,他将对征人个体命运的同情,上升到对整个国家命运和民生疾苦的忧虑。通过描写征人的遭遇,展现社会的动荡与人民的悲惨,使诗歌全面彰显出他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