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唐的西北边陲,风沙漫天,长河落日的壮阔景致下,一队身着大唐服饰的使者正策马前行。马蹄扬起的尘土,在干燥的空气中久久不散,他们肩负着李浩哲赋予的使命,前往高句丽。此时的高句丽,都城内气氛凝重压抑,仿佛暴风雨来临前的宁静。
高句丽国王高建武端坐在宫殿之上,神色忧虑。他虽年纪尚轻,却已饱尝治国的艰辛。近期,关于大唐的种种传闻如潮水般涌来,让他内心充满了不安。大唐军队的强大、经济的繁荣以及文化的昌盛,每一条消息都像是重锤,敲打着他的内心。当得知大唐使者即将抵达时,他召集了满朝文武,商议对策。
“诸位爱卿,大唐使者不日便至。听闻如今大唐国力强盛,军事更是天下无双,此番遣使前来,恐怕来意不善。”高建武眉头紧锁,声音中带着一丝焦虑。
一位老臣上前,拱手说道:“陛下,大唐强盛,我高句丽与之相比,实力悬殊。依老臣之见,不如暂且投降,向大唐称臣纳贡,如此可保我高句丽百姓免受战乱之苦。”
此言一出,朝堂上顿时议论纷纷。有的大臣点头表示赞同,认为在绝对的实力差距面前,投降是保全国家的无奈之举;但也有一些年轻将领面露不满之色。
一位年轻的武将站出来,慷慨激昂地说道:“陛下,我高句丽虽小,却也有血性男儿。怎能不战而降?我军将士愿拼死一战,扞卫高句丽的尊严!”他的话语点燃了一些人的斗志,几位武将纷纷附和,主张与大唐一战。
高建武心中犹豫不决。投降,意味着失去部分主权,向他国低头;而开战,他深知高句丽胜算渺茫,一旦战败,国家或许将面临灭顶之灾。他望向殿外阴沉的天空,长叹一声:“容本王再想想。”
与此同时,大唐使者一行已抵达高句丽都城外。为首的使者名叫王玄策,他目光坚定,神情庄重,带着大唐的威严与自信步入高句丽都城。当他踏入宫殿,看到高建武和满朝文武时,心中已有了几分把握。
“高句丽国王,我大唐皇帝陛下听闻贵国近况,特遣本使前来。”王玄策声音洪亮,不卑不亢,“如今我大唐已成为超级军事强国,四海之内,无不敬仰。陛下仁慈,不忍生灵涂炭,特命本使告知贵国,若能主动投降,向大唐称臣,陛下将保留贵国国号,允你们继续治理一方,只需每年按时纳贡即可。若执意抵抗,大唐百万雄师必将踏平贵国。”
高建武脸色微微一变,他没想到大唐使者如此直接。他下意识地看向群臣,希望能从他们那里得到一些支持和建议。那位主张投降的老臣再次上前,小声说道:“陛下,三思啊,大唐实力太强了。”而主战的武将则握紧了拳头,怒目而视。
高建武沉默片刻,缓缓说道:“使者大人,此事关系重大,容本王与群臣商议后,明日再给您答复。”王玄策微微点头,心中明白,这是高建武在拖延时间,但他并不在意,大唐的实力摆在那里,不怕高句丽不就范。
回到住处,王玄策对随行人员说道:“这高句丽国王显然还在犹豫,不过,他们最终的选择只能是投降。咱们做好准备,应对可能出现的变故。”
在高句丽的朝堂上,一场激烈的争论正在展开。主战派武将言辞激烈,他们列举着高句丽以往的战绩,强调民族的尊严和不屈精神。“我们不能未战先怯!只要我们团结一心,利用地形优势,未必不能与大唐一战!”一位武将大声说道。
然而,主和派大臣们则冷静得多。他们分析着大唐的军事力量、经济实力以及战略布局,指出高句丽与大唐之间的巨大差距。“战争一旦爆发,受苦的是百姓,国家也将面临灭顶之灾。称臣纳贡,至少能保住国家的根基。”老臣苦口婆心地劝说着。
高建武听着双方的争论,心中五味杂陈。他想起了先辈们打下的江山,想起了百姓们安居乐业的生活,他不想成为高句丽的罪人,但也不愿轻易放弃国家的尊严。夜深了,宫殿内灯火通明,高建武独自一人在殿内踱步,思考着国家的命运。
第二天清晨,高建武再次召集群臣。此时的他,面容憔悴,显然一夜未眠。“诸位爱卿,本王已思虑再三。”他的声音有些沙哑,“本王决定先派人前往大唐,面见大唐皇帝陛下,亲自了解大唐的诚意和条件。在此期间,我们加强边境防御,以防万一。”
群臣听后,虽有人仍不满意,但也都明白这是目前最好的办法。于是,高建武挑选了一位能言善辩的大臣,作为高句丽的使者,跟随王玄策前往大唐。
一路上,高句丽使者心中忐忑不安。他深知此次任务的艰巨,既要摸清楚大唐的真实意图,又要为高句丽争取最大的利益。当他们抵达长安时,眼前的繁华景象让高句丽使者大为震撼。长安的街道宽阔整洁,店铺林立,往来的行人衣着光鲜,处处洋溢着盛世的气息。
在太极殿上,高句丽使者见到了李浩哲。李浩哲端坐在龙椅之上,身着华丽的龙袍,眼神中透露出威严与自信。高句丽使者恭敬地行礼后,说道:“大唐皇帝陛下,我高句丽国王派臣前来,一是表达对陛下的敬意,二是想进一步了解陛下的诚意。”
李浩哲微微一笑,说道:“朕的诚意,已由王玄策告知你们国王。只要高句丽真心归降,大唐定会善待。朕可保证高句丽国内百姓的安宁,保留你们的文化和传统,让你们继续治理自己的国家。但若是负隅顽抗,大唐的军队绝不会手下留情。”
高句丽使者连忙说道:“陛下仁慈,臣回去后定会如实禀报我王。只是,我王担心投降后,国内百姓会有怨言,还望陛下能给予一些安抚之策。”
李浩哲沉思片刻,说道:“朕可派遣一些大唐的官员,前往高句丽协助治理,帮助你们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同时,大唐的文化、技术也可与高句丽共享,促进两国的交流与融合。如此,百姓们看到生活越来越好,自然会理解和支持。”
高句丽使者听后,心中暗暗佩服李浩哲的远见卓识。他深知,大唐给出的条件已经十分优厚,高句丽若不接受,实在是不明智之举。回到高句丽后,他将大唐的情况和李浩哲的话一五一十地告诉了高建武。
高建武听完,陷入了沉思。良久,他长叹一声:“罢了罢了,为了百姓,为了国家,我们投降吧。”于是,高句丽正式向大唐投降,成为大唐的附属国。每年,高句丽都会向大唐进贡珍贵的特产和宝物,而大唐也如约派遣官员前往高句丽,帮助他们发展。两国之间,开始了一段和平友好的交流时期,共同谱写着东亚地区的和平与繁荣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