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城中,金乌高悬,太极殿内庄严肃穆。李浩哲身着龙袍,端坐在龙椅之上,目光炯炯地扫视着殿下的群臣与将军们。随着吐蕃正式纳入大唐版图,如何妥善治理这片广袤而又充满异域风情的土地,成了摆在大唐君臣面前的一道难题。
“众爱卿,如今吐蕃已归我大唐,然其地偏远,风俗迥异,治理之法,不可不慎重考虑。”李浩哲的声音在大殿内回荡,沉稳而有力,“朕听闻吐蕃之地山川险峻,部落众多,且时有动荡,诸位可有良策?”
话音刚落,一位老将上前一步,抱拳行礼道:“陛下,吐蕃人素来剽悍,且对我大唐多有不服。依老臣之见,当派遣重兵入驻,以武力威慑,谁敢不服,便以军法处置,如此方能保吐蕃安稳。”
李浩哲微微皱眉,并未立刻作答。这时,一位年轻的文官出列,恭敬地说道:“陛下,臣以为单纯以武力镇压,恐非长久之计。吐蕃百姓久居其地,有自己的文化与习俗,若强行压制,难免激起民愤,日后恐生祸端。”
众臣纷纷点头,对这位文官的话表示赞同。李浩哲微微颔首,示意他继续说下去。
“臣建议,选派贤能之士前往吐蕃,推行教化,传播我大唐文化。同时,尊重吐蕃的风俗习惯,任用当地有威望之人参与治理,恩威并施,或许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文官言辞恳切,条理清晰。
正当众臣各抒己见之时,李浩哲心中却在思索着更为深远的计划。他想到了“三十六计”中的“走为上计”,但此“走为上”并非简单的逃避,而是一种以退为进、灵活应变的策略。
“诸位爱卿所言,皆有道理。”李浩哲缓缓说道,“然朕以为,治理吐蕃,需另辟蹊径。朕欲用一计,名为‘走为上计’。”
众臣面面相觑,心中疑惑不解。走为上计,在他们的认知中,多是在不敌对手时的权宜之计,如今大唐国力强盛,为何要用此计?
李浩哲似乎看出了众人的疑惑,微微一笑,解释道:“此‘走为上’,非彼‘走为上’。朕之意,是派遣一批精通政务、文化、军事的人才,深入吐蕃各地,与吐蕃百姓打成一片。表面上看,他们是去传播文化、发展经济,但实际上,他们肩负着更为重要的使命——了解吐蕃的风土人情、部落关系以及潜在的危机。”
“陛下圣明!”一位大臣恍然大悟,“如此一来,我们既能掌握吐蕃的真实情况,又能在潜移默化中推行大唐的治理理念,待时机成熟,吐蕃便能真正融入我大唐。”
李浩哲点头表示认可,继续说道:“除此之外,我们还要在吐蕃边境建立一系列的军事据点,加强防御力量。但这些据点,并非用于进攻,而是作为威慑和应急之备。同时,与吐蕃的贸易往来也要进一步加强,互通有无,让吐蕃百姓从与大唐的交流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在李浩哲的精心安排下,一支由文官、武将、学者、工匠组成的庞大队伍浩浩荡荡地向吐蕃进发。这支队伍的首领是一位名叫李逸风的年轻官员,他机智聪慧,胆识过人,深受李浩哲的信任。
李逸风一行抵达吐蕃后,并没有立刻摆出高高在上的姿态,而是入乡随俗,穿上吐蕃的服饰,学习吐蕃的语言,与当地百姓交朋友。他们深入各个部落,了解百姓的生活疾苦和需求,积极帮助解决问题。
在一个偏远的部落,李逸风发现当地百姓因为缺乏先进的农业技术,粮食产量极低。于是,他从大唐带来的工匠中挑选出几位精通农事的,向百姓传授先进的种植方法和灌溉技术。百姓们看到自己的庄稼在大唐工匠的指导下茁壮成长,对大唐的好感与日俱增。
然而,并非所有的事情都进展得如此顺利。吐蕃境内有一些部落首领,对大唐的到来心存疑虑,甚至暗中抵制。他们担心大唐会夺走他们的权力和利益,因此时常制造麻烦。
有一次,一个部落突然袭击了李逸风一行的驻地,抢走了一些物资和工具。李逸风并没有立刻派兵镇压,而是冷静地分析了形势。他知道,这个部落之所以袭击他们,是因为受到了其他心怀不轨之人的挑拨。
于是,李逸风带着几个随从,亲自前往这个部落。他见到部落首领后,并没有指责对方,而是诚恳地询问部落的困难和需求。部落首领被李逸风的真诚所打动,说出了自己的担忧。原来,他听信了谣言,以为大唐是来掠夺他们的。
李逸风耐心地向部落首领解释大唐的政策和来意,并表示愿意帮助部落发展。他承诺会为部落提供更多的物资和技术支持,让部落百姓过上更好的生活。部落首领听后,深感愧疚,当即归还了抢走的物资,并表示愿意与大唐合作。
在李逸风等人的努力下,吐蕃各地的局势逐渐稳定下来。百姓们对大唐的认同感越来越强,各部落之间的关系也在大唐的调解下变得更加融洽。然而,李逸风知道,这只是表面的平静,吐蕃内部还有一些暗流涌动。
有一个势力较大的部落,其首领野心勃勃,一直妄图脱离大唐的统治,恢复吐蕃昔日的独立。他暗中联络其他部落,积蓄力量,准备发动叛乱。李逸风通过安插在各部落的眼线,得知了这个消息。
他立刻将此事上报给李浩哲,并建议采取果断措施,阻止叛乱的发生。李浩哲接到消息后,陷入了沉思。他知道,此时若贸然出兵镇压,可能会引发更大的动荡,甚至让刚刚稳定下来的吐蕃局势再次陷入混乱。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李浩哲决定再次运用“走为上计”。他命令李逸风佯装不知叛乱之事,继续在吐蕃各地开展工作,同时,暗中加强军事部署,在叛乱部落的周边集结兵力。
李逸风按照李浩哲的指示,继续与各部落保持密切联系,甚至对那个妄图叛乱的部落表现出更加友好的态度。这让部落首领误以为大唐并没有察觉他们的计划,于是放松了警惕。
然而,就在部落首领准备发动叛乱的前夕,大唐的军队突然出现在他们的面前。原来,李逸风在与部落首领接触的过程中,巧妙地获取了他们的行动计划和兵力部署。大唐军队根据这些情报,制定了详细的作战计划,一举将叛乱扼杀在摇篮之中。
随着叛乱的平息,吐蕃的局势终于彻底稳定下来。李逸风等人在吐蕃的工作也取得了显着的成效。他们在吐蕃建立了学校、医院、工坊等设施,传播大唐的文化和技术,促进了吐蕃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半年时间转瞬即逝,李浩哲当初定下的目标基本实现。吐蕃在大唐的治理下,逐渐走上了繁荣稳定的道路。百姓们安居乐业,各部落之间和睦相处,大唐的威望在吐蕃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
在长安的太极殿上,李逸风向李浩哲汇报了吐蕃的情况。李浩哲听后,龙颜大悦:“李爱卿,你此次前往吐蕃,不负朕之所望。你用智慧和勇气,为大唐立下了汗马功劳。”
李逸风连忙跪地谢恩:“陛下英明,臣不过是按照陛下的旨意行事。吐蕃能有今日之稳定,全赖陛下的治国方略和大唐的强盛国力。”
李浩哲微笑着点头:“治理吐蕃,只是我大唐发展的一步。未来,我们还要让大唐的光辉照耀更远的地方,让天下百姓都能享受到太平盛世的福祉。”
众臣齐声高呼:“陛下万岁,大唐万岁!”声音响彻云霄,回荡在长安的上空,仿佛在诉说着大唐的辉煌与荣耀,也预示着更加波澜壮阔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