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尺寸俱长者,阳明受病也,当二三日发。以其脉夹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鼻干,不得卧。
这个问题涉及到了中医理论中的症状解读,咱们就来聊聊这个“尺寸俱长者,阳明受病也”的事儿。
在中医理论中,“尺寸俱长”通常指的是脉象的一种表现,这里的“尺寸”指的是寸口脉和尺泽脉,而“俱长”则意味着脉象较为洪大、有力,这往往与阳明经的病变有关。阳明经,作为中医经络学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涵盖了胃和大肠的功能,当阳明经受病时,往往会出现一系列与消化、排泄以及身体热度调节相关的症状。
“当二三日发”这句话,指的是从症状初现到明显发展的时间跨度,可能意味着阳明经受病后,相关症状会在两三天内逐渐显现。
接下来的“以其脉夹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鼻干”,则是进一步解释了阳明经受病后可能引发的具体症状。阳明经的脉络与鼻部和眼部有密切的联系,因此当阳明经受病时,可能会影响到这些部位,导致身体发热、眼睛疼痛以及鼻腔干燥等症状。
至于“不得卧”,则可能是因为阳明经受病后,身体热度上升,心神不宁,从而影响睡眠质量。
综上所述,这句话描述的是阳明经受病后可能出现的一系列症状,包括脉象洪大、身体发热、眼睛疼痛、鼻腔干燥以及睡眠障碍等。在中医理论中,这些症状的出现往往与阳明经的功能失调有关,需要通过调整饮食、作息以及必要时采用药物治疗等方法来调理身体,恢复阳明经的正常功能。
原文:尺寸俱弦者,少阳受病也,当二三日发。以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此三经皆受病,未入于府者,可汗而已。
这个问题涉及到中医的经典理论,咱们就来聊聊“尺寸俱弦者,少阳受病也”这句话的含义。
在中医理论中,“尺寸俱弦”描述的是脉象的一种特殊形态,这里的“尺寸”指的是寸口脉和尺泽脉,“弦”则形容脉象紧长挺直,如按琴弦。当脉象出现这种形态时,往往预示着少阳经受到了病邪的侵袭。
少阳经,作为中医经络学说中的一部分,与胆的功能密切相关。当少阳经受病时,由于经络循行于胁肋部并络于耳,因此可能会出现胸胁疼痛以及耳聋等症状。这些症状的出现,是少阳经病邪循经上传、影响相应脏腑经络功能的直接体现。
“当二三日发”这句话,则是指从少阳经受病到症状明显发展的时间跨度,可能意味着在两三天内,相关症状会逐渐显现并加重。
接下来的“此三经皆受病,未入于府者,可汗而已”,则是对治疗原则的一种概括。这里的“三经”指的是太阳、阳明、少阳三条经脉,它们分别对应着人体的不同部位和功能。当这三条经脉都受到病邪侵袭,但尚未深入到相应的脏腑时,通过发汗的方法可以驱邪外出,达到治疗的目的。
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虽然中医的经络理论和治疗方法与西医有所不同,但两者都致力于维护人体的健康状态。对于中医理论中的“尺寸俱弦者,少阳受病也”等描述,我们可以理解为是中医对特定症状和体征的一种归纳和总结,它有助于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原文:尺寸俱沉细者,太阴受病也,当四五日发。以其脉布于胃中,络于嗌[yi]咽喉,故腹满而嗌干。
在中医的世界里,每一种脉象都如同人体内部的语言,默默诉说着脏腑的喜怒哀乐。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尺寸俱沉细者,太阴受病也”这句话背后的奥秘。
首先,“尺寸俱沉细”是指寸口脉和尺泽脉都呈现出沉而细的特点。沉脉,即脉位深沉,按之始觉;细脉,则是脉道狭小,细如丝线。这种脉象的出现,往往预示着人体内部的阴气偏盛,阳气不足,是太阴经受病的一种表现。
太阴经,在中医经络学说中,与脾的功能紧密相关。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当太阴经受病时,其经络循行于腹部,络于咽喉,因此可能会出现腹部胀满、咽喉干燥等症状。这些症状的出现,是太阴经病邪循经上传,影响相应脏腑经络功能的直接体现。
“当四五日发”这句话,则是指从太阴经受病到症状明显发展的时间跨度。在中医理论中,病邪的侵袭和发展往往遵循一定的规律,而“四五日”则是太阴经受病后,相关症状逐渐显现并加重的一个大致时间节点。
至于“以其脉布于胃中,络于嗌咽喉”,则进一步解释了太阴经受病后可能出现症状的原因。太阴经的脉络不仅循行于腹部,还络于咽喉,与胃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当太阴经受病时,不仅会出现腹部胀满的症状,还可能影响到咽喉部位,导致咽喉干燥不适。
综上所述,“尺寸俱沉细者,太阴受病也”这句话,是对太阴经受病后脉象及症状的一种归纳和总结。在中医理论中,这种脉象和症状的出现,是医生判断病情、制定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当然啦,具体病情还需要结合患者的个体差异以及医生的专业判断来进行诊断和治疗。所以,如果有相关症状出现,还是建议及时就医哦!
原文:尺寸俱沉者,少阴受病也,当五六日发。以其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
在中医理论的浩瀚宇宙中,每一种脉象都像是星辰般闪烁,诉说着人体内部的微妙变化。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尺寸俱沉者,少阴受病也”这句古语背后的深意。
“尺寸俱沉”指的是寸口脉和尺泽脉都呈现出深沉而有力的特点,仿佛潜藏在深海之中,难以触及。这种脉象的出现,往往预示着人体内部的阴气偏盛,阳气不足,是少阴经受病的一种典型表现。
少阴经,作为中医经络学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心、肾两脏的功能密切相关。心主血脉,肾主藏精,两者共同维系着人体的生命活动。当少阴经受病时,其经络循行于体内,贯肾络肺,系于舌本,因此可能会出现口燥舌干、口渴等症状。
“当五六日发”这句话,则是指从少阴经受病到症状明显发展的时间跨度。在中医理论中,病邪的侵袭往往遵循一定的规律,而“五六日”则是少阴经受病后,相关症状逐渐显现并加重的一个大致时间节点。
至于“以其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则进一步揭示了少阴经受病后可能出现症状的原因。少阴经的脉络不仅贯穿肾脏,还络于肺部,并与舌本相连。因此,当少阴经受病时,病邪可能会沿着经络上传,影响到肺部和舌部,导致口燥舌干、口渴等不适症状的出现。
综上所述,“尺寸俱沉者,少阴受病也”这句话,是对少阴经受病后脉象及症状的一种高度概括。在中医理论中,这种脉象和症状的出现,是医生判断病情、制定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
原文:尺寸俱微缓者,厥阴受病也,当六七日发。以其脉循于阴器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此三经皆受病,已入于腑可下而已。
我们就来聊聊“尺寸俱微缓者,厥阴受病也”这句古语背后的含义。
“尺寸俱微缓”指的是寸口脉和尺泽脉都呈现出微弱而缓慢的特点,仿佛细流涓涓,难以察觉。这种脉象的出现,往往预示着人体内部的阴阳失衡,气血不畅,是厥阴经受病的一种表现。
厥阴经,作为中医经络学说中的一部分,与肝、心包等脏腑的功能密切相关。肝主疏泄,心包则代心受邪。当厥阴经受病时,其经络循行于体内,循阴器而络于肝,因此可能会出现烦满、阴囊收缩等症状。这些症状的出现,是厥阴经病邪循经上传,影响相应脏腑经络功能的直接体现。
“当六七日发”这句话,则是指从厥阴经受病到症状明显发展的时间跨度。在中医理论中,病邪的侵袭往往遵循一定的规律,而“六七日”则是厥阴经受病后,相关症状逐渐显现并加重的一个大致时间节点。
至于“此三经皆受病,已入于腑可下而已”,则是对治疗原则的一种概括。这里的“三经”指的是太阳、阳明、厥阴三条经脉,它们分别对应着人体的不同部位和功能。当这三条经脉都受到病邪侵袭,且病邪已经深入到相应的脏腑时,通过泻下的方法可以驱邪外出,达到治疗的目的。当然,这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切不可自行其是。
在中医理论中,脉象是判断病情、制定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之一。因此,当我们出现“尺寸俱微缓”等异常脉象时,应及时就医,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态,也是预防疾病、保持健康的重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