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若两感于寒者,一日太阳受之,即与少阴俱病,则头痛口干,烦满而渴。
在中医的浩瀚理论中,有一种特殊的病症被形象地称为“两感于寒”。这听起来就像是身体里的两位大佬——太阳和少阴,同时被寒气给“撩”了,然后它们就“不打不相识”,一起闹起了别扭。
具体来说,“一日太阳受之,即与少阴俱病”,意思是在受到寒邪侵袭的第一天,太阳经就首先“中招”了。太阳经作为人体的“守门员”,一旦受寒,就会引发一系列的外感症状,比如头痛。但与此同时,由于太阳和少阴之间有着特殊的联系(在中医理论中,它们属于表里关系),所以少阴经也会“感同身受”,跟着一起“生病”。
这时候,患者就会出现口干、烦满、口渴等症状。口干是因为少阴经与肾相关,肾主水,当少阴经受病时,水的代谢就会受到影响,导致口腔干燥;烦满则是因为病邪影响了心神,使得人心烦意乱,难以安宁;口渴则是因为病邪导致了体内津液的耗损,使得人体对水的需求增加。
当然啦,这只是中医理论对“两感于寒”病症的一种解读。在实际的临床实践中,患者的病情可能会更加复杂多变,需要结合具体的症状、体质以及医生的经验来进行诊断和治疗。
原文:二日阳明受之,即与太阴俱病,则腹满,身热,不欲食,谵语。
在中医的世界里,每一天都可能是身体与病邪“斗智斗勇”的新篇章。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二日阳明受之,即与太阴俱病”这个话题。
想象一下,如果第一天太阳经和少阴经还只是在“试探性交锋”,那么到了第二天,阳明经和太阴经可就真的是“正面刚”了。阳明经,作为人体的“能量工厂”,一旦受病,那身体的“小马达”可就要加速运转了,表现为身热。而太阴经呢,它与脾胃紧密相关,一旦受病,脾胃功能就会受到影响,出现腹满、不欲食等症状。
更有趣的是,当阳明经和太阴经“联手”受病时,它们还会玩起“心理战”。阳明经受病导致的身热,让患者感觉像是被火烤一样,烦躁不安;而太阴经受病导致的腹满、不欲食,又让患者感觉像是被食物“拒之门外”,心情低落。这种身心双重的不适,很容易让患者陷入一种谵语的状态,也就是说话颠三倒四,没有逻辑。
当然啦,这只是中医理论对“二日阳明受之,即与太阴俱病”的一种解读。在实际的临床实践中,患者的病情可能会更加复杂多变。
总的来说,“二日阳明受之,即与太阴俱病”是中医理论中对病邪侵袭人体后,不同经络受病及症状表现的一种描述。它提醒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养身体,避免病邪的侵袭。一旦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原文:三日少阳受之,即与厥阴俱病,则耳聋囊缩而厥,水浆不入,不知人者,六日死。
“三日少阳受之,即与厥阴俱病”便是这一过程的重要环节之一。
我们来聊聊“三日少阳受之”。少阳经,作为中医经络学说中的一部分,与胆的功能密切相关。在中医理论中,胆主决断,与人的情志活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外感病邪侵袭到第三天时,少阳经往往会首当其冲,受到病邪的侵扰。此时,患者可能会出现一系列与少阳经相关的症状,如口苦、咽干、目眩等。
紧接着,“即与厥阴俱病”则揭示了病邪侵袭的进一步发展。厥阴经,与肝的功能紧密相关。在中医理论中,肝主疏泄,调畅气机,对于人体的气血运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少阳经受病后,病邪往往会进一步侵袭厥阴经,导致两经同时受病。此时,患者会出现更为严重的症状,如耳聋、阴囊收缩(囊缩)、四肢厥冷(厥)等。这些症状的出现,标志着病邪已经深入到了人体的核心部位,对脏腑功能造成了严重的损害。
更为严重的是,“水浆不入,不知人者,六日死”。这句话描述的是患者病情进一步恶化的情况。当病邪侵袭到厥阴经时,患者的脾胃功能往往会受到严重的影响,导致无法进食和饮水(水浆不入)。同时,由于病邪对心神的影响,患者可能会出现神志不清(不知人)的症状。这种情况下,如果病情无法得到及时的控制和治疗,患者往往会在六日之内死亡。
总的来说,“三日少阳受之,即与厥阴俱病”是中医理论中对病邪侵袭人体后病情发展的一种描述。它提醒我们,在面对外感病邪时,要时刻保持警惕和关注身体的变化。一旦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并接受专业的治疗。
原文:若三阴三阳五脏六腑皆受病,则荣卫不行,脏腑不通,则死矣。其不两感于寒,更不传经,不加异气者,至七日太阳病衰,头痛少愈也。
在中医的世界里,人体被看作是一个精密而复杂的系统,其中三阴三阳(即六经)与五脏六腑相互关联,共同维系着人体的生命活动。当这个系统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受到病邪的侵袭,也就是“三阴三阳五脏六腑皆受病”时,那么人体的生命之火就岌岌可危了。
我们来聊聊“荣卫不行”。在中医理论中,荣(营)卫是气血的两种基本形态,它们如同人体的“生命之河”,在经络中流淌,滋养着五脏六腑和四肢百骸。荣(营)主内守,具有滋养濡润的作用;卫主外卫,具有防御和温煦的作用。当三阴三阳五脏六腑皆受病时,荣卫的运行就会受到严重的阻碍,导致气血无法顺畅地输送到全身各处,从而使得人体的生理功能出现严重的紊乱。
接着,“脏腑不通”则是另一个致命的打击。在中医理论中,五脏六腑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核心,它们各司其职,共同维系着人体的生命活动。当它们受到病邪的侵袭时,不仅自身的功能会受到损害,还会影响到其他脏腑的正常运行。当三阴三阳五脏六腑皆受病时,脏腑之间的通路就会被堵塞,导致气血、津液等生命物质的交换和代谢出现严重的障碍,从而使得人体的生命活动陷入停滞。
一旦“荣卫不行,脏腑不通”的情况持续下去,人体的生命之火就会逐渐熄灭,最终导致死亡。这是一个极其严重且不可逆的过程,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身体的健康,及时预防和治疗疾病。
当然啦,这只是中医理论对病情发展的一种极端描述。在实际的临床实践中,患者的病情可能会因为个体差异、治疗干预等多种因素而有所不同。但是无论如何,我们都应该时刻保持警惕和关注身体的变化,一旦出现不适或异常症状,应及时就医并接受专业的治疗。
总的来说,“若三阴三阳五脏六腑皆受病,则荣卫不行,脏腑不通,则死矣”这句话是中医理论中对病情发展的一种极端预测和警示。它提醒我们要时刻保持对身体健康的关注和重视,及时预防和治疗疾病,以维护人体的生命之火不灭。
外感病邪的侵袭过程就像是一场精心编排的“舞台剧”,每一个角色、每一个情节都至关重要。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场“舞台剧”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不两感于寒,更不传经,不加异气者,至七日太阳病衰,头痛少愈也”。
首先,我们来解读一下这句话的含义。在中医理论中,“两感于寒”指的是病邪同时侵袭了表里两经,比如太阳经和少阴经。而“传经”则是指病邪在经络之间的传递和演变。至于“异气”,则是指除了外感病邪之外的其他致病因素,比如内伤情志、饮食不节等。
当一个人没有同时被两种病邪侵袭(不两感于寒),病邪也没有在经络之间传递(更不传经),同时也没有其他致病因素加入(不加异气)时,那么他的病情就会相对简单和稳定。在这种情况下,随着人体正气的逐渐恢复和病邪的逐渐衰退,到了第七天,太阳经的病症就会开始减轻,头痛的症状也会有所缓解。
这个过程就像是一场“拉锯战”,人体正气和病邪之间在不断地斗争和较量。当正气占据上风时,病情就会逐渐好转;而当病邪占据上风时,病情就会加重。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密切关注病情的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确保人体正气能够最终战胜病邪。
当然啦,这只是中医理论对病情发展的一种描述和预测。在实际的临床实践中,患者的病情可能会因为个体差异、治疗干预等多种因素而有所不同。但是无论如何,我们都应该保持信心和耐心,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和建议,以期早日康复。
总的来说,“其不两感于寒,更不传经,不加异气者,至七日太阳病衰,头痛少愈也”这句话是中医理论中对病情发展的一种乐观预测和积极态度。它提醒我们要时刻保持对身体的关注和照顾,及时预防和治疗疾病,以维护身体的健康和平衡。
原文:八日阳明病衰,身热少歇也。九日少阳病衰,耳聋微闻也。十日太阴病衰,腹减如故,则思饮食。十一日少阴病衰,囊纵,少腹微下,大气皆去,病人精神爽慧也。若过十三日以上不间,寸尺陷者,大危。
这个问题涉及到了中医经典《伤寒论》中关于疾病传变与衰退的描述。在《伤寒论》中,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等术语,代表了不同的病理状态和症状表现,它们与中医理论中的脏腑经络学说紧密相关。
“八日阳明病衰,身热少歇也”这句话,意味着在病程的第八天,阳明病的症状开始减轻,原本的高热症状有所缓解,患者感觉身体发热的程度有所降低,这是病情好转的一个迹象。阳明病在中医中通常与热证、实证相关,如高热、口渴、便秘等症状。
“九日少阳病衰,耳聋微闻也”,说明在第九天,少阳病的症状也开始衰退。少阳病在中医中多表现为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口苦咽干、耳聋等症状。这里的“耳聋微闻”指的是原本因少阳病导致的听力下降或耳聋症状有所减轻,患者能够开始听到一些声音了,这也是病情向好的方向发展的一个表现。
“十日太阴病衰,腹减如故,则思饮食”,这句话描述的是在第十天,太阴病的症状开始消退。太阴病在中医中通常与脾胃功能失调相关,如腹胀、腹泻、食欲不振等症状。这里的“腹减如故”指的是腹胀症状减轻,恢复到正常状态,“则思饮食”则表明患者的食欲开始恢复,想要吃东西了,这是脾胃功能逐渐恢复的标志。
“十一日少阴病衰,囊纵,少腹微下,大气皆去,病人精神爽慧也。若过十三日以上不间,寸尺陷者,大危”这一段落,我们可以从中医理论的角度进行解读。
十一日少阴病衰”,指的是在病程的第十一天,少阴病的症状开始减轻。少阴病在中医中通常与心肾两脏的阴阳失调有关,表现为脉微细、但欲寐(精神萎靡不振)、恶寒发热等症状。当这些症状开始减轻时,说明病情正在向好的方向发展。
接下来,“囊纵,少腹微下”,这里的“囊”可能指的是阴囊或下腹部,“纵”和“微下”则描述了这一区域的松弛或下垂状态。在中医理论中,这可能与肾气的恢复有关,因为肾气具有固摄和升提的作用。当少阴病衰,肾气逐渐恢复时,原本因病情导致的下腹部紧张或不适可能会得到缓解,表现为“囊纵,少腹微下”。
“大气皆去”则可能指的是病邪的退去,这里的“大气”可以理解为病邪或病气的总称。当病邪退去,正气得以恢复时,病人的整体状态会有所改善。
“病人精神爽慧也”,这是病情好转的明显标志。当少阴病衰,正气恢复,病邪退去时,病人的精神状态会明显改善,表现为精神爽慧、神志清醒。
然而,如果病程超过十三日以上,病情仍然没有得到缓解,甚至出现“寸尺陷者”,即寸口和尺脉的脉象变得沉弱无力,这通常意味着病情危重,预后不良。这是因为脉象是反映人体气血盛衰和脏腑功能状态的重要指标,脉象沉弱无力往往意味着正气衰败,病邪深重。
综上所述,这一段话描述了少阴病在病程的第十一天开始减轻的表现,以及病情好转时病人精神状态的改善。然而,如果病程过长且脉象沉弱无力,则预示着病情危重,需要高度重视并及时治疗。
原文:若更感异气,变为他病者,当依后坏病而治之。若脉阴阳俱盛,重感于寒者,变成温疟。阳脉浮滑,阴脉濡弱者,更遇于风,变为风温。
在中医的理论体系中,疾病的传变与转化是一个复杂而微妙的过程。“若更感异气,变为他病者,当依后坏病而治之”这一句话,我们可以从中医的病因、病机以及治疗原则等角度进行解读。
“若更感异气”,这里的“异气”可以理解为外界环境中不同于原先致病因素的另一种病邪。在中医看来,人体之所以生病,往往是因为外界病邪(如风、寒、暑、湿、燥、火等)侵袭人体,或者人体内部脏腑功能失调,导致正气不足,病邪得以乘虚而入。当人体在已经患有某种疾病的基础上,再次遭受到另一种病邪的侵袭时,原有的疾病就可能会发生变化,转变为另一种疾病。
接下来,“变为他病者”,指的是由于“异气”的侵袭,原本的疾病性质、症状表现等都发生了改变,变成了一种新的疾病。这种变化可能涉及到病位的转移、病性的寒热转化、虚实变化等多个方面。
最后,“当依后坏病而治之”,这里的“后坏病”可以理解为转变后的新疾病。当疾病发生转变后,治疗的原则和方法也应该随之调整。中医强调“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包括病因、病机、症状、体质等多个方面)来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因此,对于转变后的新疾病,医生需要重新进行辨证分析,确定其病因、病机以及治疗原则和方法,然后依据这些来制定治疗方案。
在中医理论中,对于疾病的成因、传变以及治疗有着一套独特而深入的认识。针对“若脉阴阳俱盛,重感于寒者,变成温疟。阳脉浮滑,阴脉濡弱者,更遇于风,变为风温”这一论述,我们可以从中医的脉诊、病因以及疾病传变等角度进行解读。
首先,“若脉阴阳俱盛”,这里的“脉阴阳”指的是寸口脉的寸部(代表阳)和尺部(代表阴)。“俱盛”则意味着寸尺两部的脉象都显得有力而充实,这通常表示人体内的正气充盛,但同时也可能意味着病邪也较为强盛。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人体再次受到寒邪的侵袭,就有可能出现“变成温疟”的情况。温疟是一种特殊的疟疾,其症状表现与普通的疟疾有所不同,通常表现为先寒后热,热多寒少,或但热不寒,以及汗出而解等特点。
接下来,“阳脉浮滑,阴脉濡弱者”,这里的“阳脉浮滑”通常表示人体阳气浮盛,可能有热邪在内;“阴脉濡弱”则可能表示阴气不足,或者有水湿之邪在内。当人体处于这种状态下,如果再次遭遇风邪的侵袭,就有可能出现“变为风温”的情况。风温是一种感受风热病邪所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其症状表现与普通的感冒有所不同,通常表现为发热、恶风、头痛、咳嗽、口渴、咽痛等症状。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疾病的传变与转化是一个复杂而微妙的过程,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病因、病机、体质、环境等。因此,在治疗疾病时,中医强调“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来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对于温疟和风温这两种疾病,中医会根据其具体的病因、病机以及症状表现来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以达到驱邪扶正、调和阴阳的目的。
原文:阳脉洪数,阴脉实大者,更遇温热,变为温毒,温毒为病最重也。阳脉濡弱,阴脉弦紧者,更遇温气,变为瘟疫。以此冬伤于寒,发为温病,脉之变证,方治如说。
脉象作为诊断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能够反映出人体内部的气血运行状况以及脏腑功能状态。“阳脉洪数,阴脉实大者,更遇温热,变为温毒,温毒为病最重也”这一论述,我们可以从中医的脉诊、病因以及疾病传变等角度进行深入探讨。
“阳脉洪数”指的是寸口脉的寸部(代表阳)脉象洪大而数。洪大之脉通常表示人体内的阳气充盛,气血运行旺盛,但也可能意味着热邪内盛,正气与邪气相争激烈。数脉则表示脉搏跳动较快,通常与热邪相关,反映体内有热邪扰动。
“阴脉实大”指的是寸口脉的尺部(代表阴)脉象实而有力。实脉通常表示邪气盛实,正气不虚,但也可能意味着体内有瘀血、痰饮等有形之邪阻滞。大脉则可能表示气血充盛,但也可能与热邪内盛有关。
当人体处于“阳脉洪数,阴脉实大”这种脉象状态下,意味着体内正气与邪气相争激烈,阳气充盛但也可能伴有热邪内扰,同时阴分也可能存在有形之邪的阻滞。此时,如果人体再次遭遇温热病邪的侵袭,就有可能出现“变为温毒”的情况。
温毒是中医对一种特殊病因和病机的概括,它通常指感受温热病邪后,病邪蕴结于体内,郁而化热,热毒炽盛,灼伤气血,败坏脏腑,从而引发一系列严重的症状表现。温毒为病,起病急骤,病情危重,变化多端,且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因此被视为中医临床上的危重症之一。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温毒的形成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体质、环境、饮食、情志等。因此,在治疗温毒时,中医强调“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来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同时,中医也注重预防,通过调理身体、增强体质、避免外邪侵袭等方式来预防温毒的发生。
综上所述,这句话描述了在不同脉象状态下,人体再次遭遇温热病邪侵袭后可能出现的温毒病变情况。它提醒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养身体,避免外邪的侵袭,并在出现疾病时及时寻求中医的专业治疗。同时,也强调了中医在预防和治疗温毒等危重症方面的重要作用。
脉象作为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能够反映出人体内部的气血运行状况以及脏腑功能的强弱。“阳脉濡弱,阴脉弦紧者,更遇温气,变为瘟疫”这一论述,我们可以从中医的脉诊、病因病机以及疾病传变等角度进行深入探讨。
“阳脉濡弱”指的是寸口脉的寸部(代表阳)脉象濡软而无力。濡脉通常表示气血不足,阳气虚弱,或者体内有湿邪阻滞。弱脉则表示气血亏虚,脏腑功能低下。当阳脉出现濡弱时,往往意味着人体的正气不足,阳气虚弱,容易受到外邪的侵袭。
“阴脉弦紧”指的是寸口脉的尺部(代表阴)脉象弦而紧。弦脉通常表示肝气郁结,或者体内有寒邪、痛症等。紧脉则表示寒邪内盛,气血凝滞。当阴脉出现弦紧时,往往意味着体内有寒邪或者肝气郁结,导致气血运行不畅。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人体再次遭遇温热病邪的侵袭(即“更遇温气”),由于正气不足,阳气虚弱,且体内有寒邪或湿邪阻滞,就容易引发瘟疫等严重疾病。瘟疫是一种具有强烈的传染性和致病性的外感热病,其症状表现复杂多样,病情危重,变化迅速。
此外,“以此冬伤于寒,发为温病”是对疾病传变的一种描述。中医认为,人体在冬季如果受到寒邪的侵袭,寒邪会潜伏在体内,到了春季或夏季,随着气候的变暖,寒邪与体内的阳气相争,就可能引发温病。温病是一种感受温热病邪所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其症状表现与普通的感冒、流感等有所不同,通常表现为发热、口渴、咽痛、咳嗽、痰黄等症状。
“脉之变证,方治如说”,则是指脉象的变化与疾病的传变密切相关,医生在治疗时应根据脉象的变化来判断疾病的性质、病位以及病情的轻重缓急,并据此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综上所述,这句话描述了在不同脉象状态下,人体再次遭遇温热病邪侵袭后可能出现的瘟疫病变情况,以及疾病传变的一般规律。它提醒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养身体,避免外邪的侵袭,并在出现疾病时及时寻求中医的专业治疗。同时,也强调了中医在预防和治疗瘟疫等严重疾病方面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