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对于太阳病发汗后出现的特定症状,如“漏不止,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确实提出了以桂枝加附子汤为主的治疗方案。
太阳病确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通常指的是外感风寒之邪,病邪主要停留在人体的体表部位,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表证”。治疗这种病症的基本原则,就是通过发汗的方式,将停留在体表的风寒之邪排出体外,从而恢复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然而,发汗的过程也需要适度。如果发汗太过,就会导致人体的阳气受到损伤,进而引发一系列的问题。比如,津液会因为过度的发汗而外泄不止,形成中医所说的“漏不止”的现象。这是因为津液是人体内的一种重要物质,它不仅能够滋养人体,还能够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当津液大量丢失时,人体的各项功能都会受到影响。
同时,阳气受损还会导致卫外不固,也就是说,人体的防御能力会下降,风寒之邪就更容易侵入人体,导致人体出现恶风的症状。这是因为阳气在中医理论中具有温煦、防御的作用,当阳气受损时,人体的防御能力就会下降,风寒之邪就容易乘虚而入。
此外,津液的大量丢失还会导致筋脉失养,从而引发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等症状。这是因为筋脉需要津液的滋养才能保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当津液丢失过多时,筋脉就会失去滋养,进而出现功能障碍。
原文:桂枝加附子汤方: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三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桂枝三两(去皮):桂枝辛温,能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去皮则取其辛散之力更专。
芍药三两:这里的芍药,古方多指白芍,味酸苦,性微寒,能养血调经、柔肝止痛、敛阴止汗,与桂枝相伍,一散一收,调和营卫。
甘草三两(炙):炙甘草味甘性平,能补脾益气、润肺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炙后药性更温和,增强补脾之力。
生姜三两(切):生姜辛温,能发散风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切片则便于煎煮时有效成分释放。
大枣十二枚(擘):大枣甘温,能补中益气、养血安神,擘开即用手掰开,利于药效析出,与甘草同用,增强健脾和胃之效。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附子,作为一味药性强烈的中药,其辛甘大热之性,能够迅速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对于阳气虚脱、寒邪凝滞的病症有着显着的疗效。
然而,附子同时也带有毒性,这是不容忽视的。在古代,为了降低其毒性,人们采取了多种炮制方法,其中“炮”制就是一种常见的处理方式。通过加热、翻炒等步骤,可以有效减少附子中的有毒成分,同时保留其药用价值。
去皮和破片则是为了更方便地煎煮和发挥药效。去皮可以去除附子表面的杂质和部分非药用成分,使药效更加纯净;而破成八片则能增加药材与水的接触面积,有利于有效成分的溶解和释放,从而提高药效。
当然,尽管附子经过炮制后毒性有所降低,但在使用时仍需严格控制剂量。因为即使是炮制后的附子,其药性仍然十分强烈,过量使用可能会导致中毒反应。因此,在使用附子时,一定要遵循医嘱,严格按照规定的剂量和方法进行煎煮和服用。
原文: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这段描述的是中药煎煮及服用方法,具体来说,是将上述提到的六味药材(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附子)一同放入锅中,加入七升水进行煎煮。在煎煮过程中,药材的有效成分会逐渐溶解到水中,而药材的渣滓则会留在锅中。当水被煮剩至大约三升时,就可以将药渣过滤掉,得到的药液就是我们要服用的汤剂。
接下来是服用方法,需要将得到的药液分成三份,每次温服一升。这里的“温服”指的是将药液加热至适宜饮用的温度后服用,这样既可以避免药液过冷刺激胃肠道,又可以更好地发挥药效。
此外,这段描述还提到了“本云桂枝汤,今加附子”,意味着这个方剂原本是基于桂枝汤的,只是在其中加入了附子这一味药材。桂枝汤是中医经典方剂之一,具有调和营卫、解肌发表的功效,而附子的加入则增强了其温阳散寒、回阳救逆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