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促,一作纵。)
这句话揭示了太阳病经过误下(即不当地使用了泻下的方法)治疗之后,出现的一种特定病机和治法。
首先,我们来解释一下条文中的几个关键概念。太阳病,是中医六经辨证中的一个病位概念,主要指的是外感风寒邪气,病位在表的证候。下之后,指的是原本应该采用解表法治疗的太阳病,却错误地使用了泻下的方法。脉促,指的是脉象急促,有时也被解释为脉来纵大(即脉象显得较为宽大而有力,但并非完全等同于现代医学中的心动过速)。胸满,则是指胸部胀满不适的症状。
在太阳病误下之后,由于正气受损,邪气内陷,可能导致胸阳不振、气机不畅,从而出现脉促、胸满的症状。此时,治疗应当遵循“扶阳抑阴”的原则,既要扶助正气,又要驱散内陷的邪气。桂枝去芍药汤正是针对这一病机而设的方剂。
桂枝去芍药汤由桂枝、生姜、大枣、炙甘草组成(去掉了原桂枝汤中的芍药),其中桂枝辛温,能温通胸阳、发散风寒;生姜辛散,能助桂枝发散风寒、调和营卫;大枣、炙甘草则能健脾益气、和中缓急。全方共奏扶阳散邪、调和营卫之功,从而使胸阳得振、气机得畅、脉促胸满之症得以缓解。
桂枝去芍药汤方
原文: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谢邀。
看到这个问题,我仿佛闻到了一股浓浓的中药味,哈哈,开个玩笑。不过说真的,这些药材的名字和用量,可是中医经典方剂中常见的配伍哦。
首先,我们来看看这些药材:桂枝、甘草、生姜、大枣。它们可都是中医里常用的“好伙伴”,经常一起出现在各种方剂中,发挥着各自独特的功效。
桂枝,性温味辛甘,能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在这里,“三两”的用量,算是比较适中的,既能发挥药效,又不会太过猛烈。
甘草,性平味甘,能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这里的“二两(炙)”指的是炙甘草,炙甘草经过炮制后,药性更加温和,更适合用于调和药性、缓解药性峻猛的情况。
生姜,性温味辛,能解表散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生姜在这里的“三两(切)”用量,也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其辛散的作用,帮助桂枝发散风寒。
大枣,性温味甘,能补中益气、养血安神。大枣的“十二枚(擘)”用量,算是比较多的了,这是因为大枣在这里主要起到补益气血、调和药性的作用,需要一定的量才能达到效果。
将这些药材组合在一起,就构成了中医里着名的方剂——桂枝汤的一部分(当然,桂枝汤还包含芍药等其他药材)。桂枝汤主要用于治疗外感风寒表虚证,具有解肌发表、调和营卫的功效。
原文: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将息如前法。
“以水七升,煮取三升”,这是熬制这锅“汤药”的关键步骤。简单来说,就是把这四味药材放入七升水中,然后慢慢熬煮,直到水分蒸发到只剩下三升。这个过程,就像是在提炼药材的精华,让药效更加浓郁。
“去滓”,就是过滤掉药材渣滓的意思。熬煮完毕后,我们需要把药汤里的药材渣滓过滤掉,只留下纯净的药汤。
“温服一升”,这是服药的方法。把过滤后的药汤分成三份,每次温服一份,也就是一升。这样可以让药效更加持久,同时也方便身体吸收。
“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将息如前法”,这句话的意思是,原本这个方子应该是桂枝汤,但是现在去掉了芍药这一味药材。不过,服药的方法和注意事项还是按照桂枝汤的原方法来执行。
这里需要解释一下,桂枝汤是中医经典方剂之一,主要用于治疗外感风寒表虚证。而去掉芍药后的桂枝去芍药汤,则主要用于治疗太阳病误下后,胸阳不振、气机不畅所致的脉促、胸满等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