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来到2002年底。启明芯深圳研发中心新大楼的启用带来的兴奋劲儿尚未完全消退,“蜂鸟”功能手机Soc项目也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关键模块的仿真验证和初步集成工作,捷报频传。虽然距离最终流片还有一段距离,但项目负责人陈家俊和基带负责人张建华已经向林轩汇报,核心的GSm\/GpRS基带算法仿真结果非常理想,功耗控制也初步达到了设计目标。整合了“灵猴”Gen 1 GpU核心的多媒体子系统也已完成初步验证,可以在FpGA原型上流畅运行基础的图形界面和mp3播放。
基于这些积极的内部进展,林轩认为,是时候向那个高高在上的“功能机之王”——诺基亚(Nokia,或平行世界中其在芬兰的对应巨头,为叙述方便仍称诺基亚)发出正式的“叩门”信号了。
在此之前,启明芯欧洲分公司的总经理弗兰克·穆勒(Frank muller)已经通过各种渠道,与诺基亚采购部门的中低层人员进行过一些非正式的接触和信息传递,主要介绍了启明芯在mp3\/dVd领域的成功以及正在研发高性能、低成本手机芯片的计划。诺基亚方面对此的回应一直比较冷淡和程式化,毕竟,对于这家年出货量数亿部、占据全球手机市场近四成份额的巨无霸来说,每天想要向他们推销芯片方案的亚洲小公司多如牛毛,启明芯在mp3领域的名气,还不足以让他们真正重视起来。
但弗兰克·穆勒是个经验丰富、韧性十足的销售老将。他没有气馁,而是利用启明芯在全球消费电子领域日益增长的影响力(pioneer V2在欧洲依然热销),以及通过一些行业会议和技术论坛,持续地向诺基亚传递启明芯的技术实力信息。特别是关于启明芯在Soc集成度、低功耗设计以及自研EdA工具方面的独特优势,引起了诺基亚内部一些技术人员的注意。
终于,在启明芯深圳研发大楼高调启用、彰显其强大研发实力和雄厚资金储备之后,诺基亚方面似乎松动了一些。弗兰克·穆勒收到了一封来自诺基亚芬兰总部一位采购总监的正式邮件,表示诺基亚愿意派出一个小型技术评估团队,前往启明芯香港总部或深圳研发中心,进行一次初步的技术交流和供应商资质评估。
这个消息让启明芯上下都为之一振!虽然这仅仅是“万里长征第一步”,距离真正拿到订单还遥遥无期,但这无疑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突破口!一旦能够打入诺基亚的供应链,哪怕只是从低端机型开始,其带来的订单量和行业影响力,都将是革命性的。
林轩对此高度重视,亲自指示由赵晴鸢牵头,协调香港总部、深圳研发中心以及欧洲分公司的相关人员,组成最高规格的接待和技术交流团队,务必给诺基亚留下专业、强大、值得信赖的第一印象。
十二月初的香港,天气微凉但阳光明媚。诺基亚的技术评估代表团如期抵达。团队由三人组成:一位是负责基带芯片采购的资深经理,名叫佩卡·萨洛宁(pekka Salonen,虚构);一位是负责手机平台软件架构的高级工程师,名叫安蒂·科尔霍宁(Antti Korhonen,虚构);还有一位是负责供应链质量和可靠性评估的专家,名叫英格丽·拉尔森(Ingrid Larson,虚构,瑞典人,体现诺基亚的国际化)。
这三位都是各自领域的专家,神情严谨,作风专业,带着北欧人特有的审慎和一丝不易察觉的优越感。毕竟,他们代表的是全球手机行业的绝对领导者。
启明芯的接待团队则由赵晴鸢亲自领衔,主要技术负责人顾维钧、陈家俊、张建华、小张(应用与多媒体负责人)、李志远(EdA负责人),以及欧洲区总经理弗兰克·穆勒悉数到场。林轩虽然没有直接参与第一天的接待和初步交流(避免一开始就给对方过大的压力),但也密切关注着会议的进展。
交流会在启明芯香港总部顶层那间视野开阔、装修现代的董事会议室举行。
赵晴鸢首先代表启明芯致欢迎辞,她用流利的英语,简要介绍了启明芯的发展历程、核心业务、全球布局以及强大的财务状况,重点强调了公司对技术研发的长期投入和对产品质量的极致追求。她的自信、专业和优雅,给诺基亚代表团留下了良好的初步印象。
随后,技术交流正式开始。陈家俊作为“蜂鸟”项目的总负责人,首先宏观介绍了“蜂鸟一号”Soc的设计理念、核心架构和技术目标,特别突出了其在高集成度、低功耗和低成本方面的巨大优势。
当听到启明芯的目标是将2.5G基带、应用处理器、多媒体引擎、电源管理等全部集成到一颗芯片上,并且目标成本极具竞争力时,佩卡·萨洛宁的眉头微不可察地挑了一下。诺基亚目前在其主流的功能机中,通常需要使用tI的omAp平台(基带+应用处理器分离)或者英飞凌\/高通的方案,外挂独立的电源管理芯片和多媒体加速芯片,整体bom成本和功耗控制一直是个挑战。如果启明芯真能实现如此高的集成度,对于降低整机成本和简化设计无疑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接下来,基带负责人张建华详细介绍了启明芯在GSm\/GpRS基带算法、协议栈、射频前端协同设计方面的进展。他展示了一些关键模块的仿真数据和初步的FpGA验证结果,证明其性能指标(如接收灵敏度、数据吞吐率、功耗等)已经可以媲美甚至部分超越现有主流方案。他还特别强调了启明芯正在利用自研的EdA工具(“盘古”和“女娲”)对基带电路进行深度优化,以实现更小的面积和更低的功耗。
当李志远简要介绍了“盘古”和“女娲”的功能,并展示了几个内部项目中使用自研EdA工具带来显着ppA提升的案例时,负责平台软件架构的安蒂·科尔霍宁明显产生了兴趣。他追问了几个关于EdA工具与设计流程集成、以及如何保证设计可靠性的问题,李志远都一一做了专业而自信的解答。自研EdA,这在芯片设计公司中是极其罕见的,无疑成为了启明芯技术实力的一个重要加分项。
小张则重点介绍了“蜂鸟”的多媒体能力,演示了其流畅运行mp3、支持多种铃声格式、甚至可以初步处理JpEG图片和简单视频的能力,并展示了基于“灵猴”GpU核心的GUI加速效果。这对于正在寻求提升功能手机用户体验、增加产品差异化卖点的诺基亚来说,也颇具吸引力。
顾维钧则从模拟电路设计的角度,阐述了启明芯在低功耗电源管理、高精度Adc\/dAc以及数模混合信号干扰抑制方面的技术积累和解决方案。
整个技术交流过程中,启明芯团队展现出了扎实的技术功底、开放的沟通态度和对产品细节的精准把握。诺基亚代表团则不断地提出各种尖锐而具体的问题,从协议栈的稳定性、射频干扰的抑制,到软件驱动的兼容性、芯片的可测试性,再到未来技术路线图(如对EdGE、wcdmA的支持计划)以及大规模量产的产能保障和质量控制体系……每一个问题都直指核心,考验着启明芯的“家底”和应变能力。
启明芯团队沉着应对,对能够明确回答的问题,都给出了详实的数据和清晰的解释;对于一些尚在研发中或需要进一步评估的问题,也坦诚沟通,说明了当前的进展和未来的计划。
交流一直持续到下午。结束时,佩卡·萨洛宁代表诺基亚团队做了简短的总结。他首先肯定了启明芯团队的专业素养和技术实力,表示这次交流“富有成效,令人印象深刻”(fruitful and impressive)。但他同时也强调,手机芯片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对可靠性要求极高的领域,诺基亚对于新供应商的选择有着极为严苛的标准和漫长的评估流程。
“陈先生,张先生,”萨洛宁看着陈家俊和张建华,“你们的‘蜂鸟’芯片在架构和指标上看起来很有潜力。但是,我们需要看到实际的芯片样品,以及完整的测试报告和可靠性数据。我们还需要对你们的设计流程、质量控制体系以及供应链管理能力进行更深入的评估。”
他接着说:“我们会将今天的交流情况和我们的初步评估,如实汇报给芬兰总部。如果总部决策层认为有必要继续推进,我们后续可能会提出更详细的技术需求文档(Rdd),并要求你们提供工程样品(ES)进行全面的实验室测试和外场测试。这个过程可能会持续数月甚至一年以上。”
虽然萨洛宁的话语仍然充满了谨慎和官方辞令,但弗兰克·穆勒和赵晴鸢都敏锐地捕捉到了其中蕴含的积极信号——“印象深刻”、“有潜力”、“可能会继续推进”。这表明,启明芯至少成功地引起了诺基亚的真正兴趣,让他们看到了一个潜在的、能够挑战现有供应商格局的新力量。
送走诺基亚代表团后,启明芯的会议室里并没有立刻轻松下来。大家围坐在一起,复盘着今天的交流过程。
“他们的问题非常尖锐,显然是有备而来,而且对我们的技术细节很感兴趣。”陈家俊首先说道。
“基带部分,他们对我们的功耗优化和协议栈稳定性问得最细。看起来,tI和英飞凌的方案在这方面可能让他们不太满意。”张建华补充道。
“软件架构师科尔霍宁对我们的自研EdA工具和GpU整合方案表现出了超乎寻常的兴趣,这可能是我们区别于其他竞争者的一个差异化优势。”李志远分析道。
赵晴鸢总结道:“总体来说,第一步接触是成功的。我们展现了实力,引起了他们的兴趣。但正如萨洛宁所说,这只是开始。接下来,我们需要全力以赴,确保‘蜂鸟’芯片能够按时、高质量地完成流片和测试,用过硬的产品来说话!”
林轩这时才走进会议室,听完了大家的复盘,他微笑着说:“大家辛苦了!今天的表现非常好,展现了我们启明芯世界一流的技术水准和专业精神!” “诺基亚的谨慎是意料之中的。他们是行业老大,任何决策都牵一发而动全身。我们不需要急于求成。”他顿了顿,眼中闪烁着自信的光芒,“但我们已经成功地在他们心中埋下了一颗种子。接下来,我们要做的,就是用持续的技术突破和完美的产品交付,让这颗种子生根发芽,最终长成参天大树!” “‘蜂鸟’项目组,你们的任务更重了!不仅要按时拿出ES样品,而且性能、功耗、稳定性都必须做到无可挑剔!我们要让诺基亚明白,选择启明芯,不是冒险,而是他们未来成功的保障!” “是!林总!”陈家俊、张建华等人齐声应道,眼中充满了斗志。 敲开诺基亚的大门,哪怕只是露出了一条缝隙,也足以让整个启明芯为之振奋。这不仅意味着一个巨大的商业机会,更是对启明芯技术实力和行业地位的一次重要肯定。挑战巨人的号角,已经吹响!